<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蠢蠢欲动的心,又不安分起来,利用两天的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p> <p class="ql-block"> 于4月5日中午,来到了云南红河州建水县,先到雷老六过桥米线店打卡。雷老六过桥米线店虽深藏巷子,但是人很多,将近排了半个小时才吃上米线。</p><p class="ql-block"> 该店的过桥米线特色就是:鲜嫩的草芽多,用鲜美的鸡汤烫过的猪肉片多且娇嫩。</p> <p class="ql-block"> 美餐以后,第二站来到建水县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又名双龙桥,于建水的西南侧,是一座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无数的人和车从这个桥上经过,历史的印记在这座桥上真的是随处可见。双龙桥位于泸江河、塌冲河交汇处, 因两河如双龙蜿蜒而得名,桥身用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中建阁楼一座,高20米,边长16 米,层檐重叠,雄伟壮丽;南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 檐角飞翘,玲珑秀丽。双龙桥是云南省现存最完整的多孔石构连拱桥,是我国古桥建筑艺术的佳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史及工程技术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在双龙桥旁,就是国内外闻名的小米轨铁路(两铁轨之间有90公分宽)穿过,该铁路是由法国人量身定做修建的,起点在昆明,终点到越南河内。现在还有一些路段完好无损,不过,经过红河州这一段只能是观光旅游火车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 随后又来到了紫陶街。各种壶、杯、漏、碟等等摆卖整条街的每个店铺。因我对此不识货,只象征性的买了一套手持壶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建水,我们又驾车约49公里,来到了石屏县。一踏上石屏县土地,一股人间烟火味扑面而来,那么舒畅,沁人心脾,荡涤了在建水时的闷热和一路的疲倦!虽石屏没有建水那样高耸的楼房和宽广的马路,也没有建水古城的人头攒动,但我更喜欢这里了。</p><p class="ql-block">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大理的巍山,巍山虽然没有像大理古城一样的有名气,但巍山更有生活气息、巍山人更淳朴、巍山的小吃更地道,巍山更有南召文化……</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到了石屏首先打卡点就是大娘二娘家的街边烤豆腐。到了石屏不吃烤豆腐,相当于没来。</p> <p class="ql-block"> 石屏县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倡导民以食为天的。</p> <p class="ql-block"> 县衙内的院子现已改为停车场。但从它的建筑构造,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石屏百姓是丰衣足食的</p> <p class="ql-block"> 衙门正对着的南正街,是云南有史以来唯一状元袁嘉谷的故居。因傍晚到访,故只得在门口拜访。</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游客并不多的石屏古城华灯初上,一切渐渐安静下来,偶尔只传来清脆的脚踏青石板的声音,给人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情调!</p> <p class="ql-block"> 在石屏古城,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且规模很大,在这些古朴的建筑物当中,都还有人在居住着。</p> <p class="ql-block"> 灰瓦白墙青石板,灯笼门联老人家!见证了石屏的历史变迁,承载了石屏烟火文化。</p> <p class="ql-block"> 楼虽已显沧桑,但掩饰不住楼内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有些老屋,已经出租给商家,作为民宿或者特色餐馆。</p> <p class="ql-block"> 走在静谧的老街,仿佛听到了有人在打更,有人在敲着锣,口中不时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p> <p class="ql-block"> 石屏邮政的前身建筑,一直在延续用着。</p> <p class="ql-block"> 石屏农资公司。</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一大户人家乘凉的庭院吧!</p> <p class="ql-block"> 到云南的县城,不逛一逛菜市场,就会与这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4月5日早上,到了石屏的西门菜市场。此时正是吃花的季节,各种野花野菜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屏豆腐,滑嫩豆香,这也是本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1×0.5米的大块豆腐,看官猜猜这么大的豆腐谁来买?</p> <p class="ql-block"> 豆腐皮折叠的整整齐齐,可看出卖家的别具用心。</p> <p class="ql-block"> 五花八门的豆腐干,各种各样的吃法!</p> <p class="ql-block"> 红米紫米白米的新鲜米线和卷粉。</p> <p class="ql-block"> 白米紫米红米的干米线,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p> <p class="ql-block"> 在菜市场收获了石屏特色,又驱车来到了石屏宝秀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p><p class="ql-block"> 郑营村因为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而赢得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明朝屯军士兵改甲归田留居的滇南重镇之一。郑营以民居建筑、宗祠建筑、街道石板路而闻名,文化源远流长。村子中有三条街、九条巷,三街九巷如经纬交织。村中民居房屋都是坐南朝北的木石结构瓦顶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进村第一景点,来到了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坐南朝北,由祠门、石桥、中殿、正殿、牌楼、偏殿等组成,为两进四合院。整座宗祠斗拱梁枋,屏门花窗皆精雕细镂,彩画贴金,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溢金鎏彩,富丽堂皇,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陈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了大门的一进四合院,有正殿、偏殿,正对门的石桥护栏上有蟾蜍、大象、麒麟、松鼠等石雕神兽。</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进四合院,比起前院,三级台阶之上的院子更开阔,但楼阁要略显朴实一些。</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陈氏宗祠,踏着青石板路约走百米,来到了陈氏民居的后门。此图为正门,当时因修缮没有开放,游客都只能从后门进入。</p><p class="ql-block"> 民居的后门有些简单狭小,豪不起眼,差点忽略而过!从民居的大门和后门的简单构造,可看出主人的低调!</p> <p class="ql-block"> 陈氏民居即陈载东民居,位于村208号,与陈美之民居相似,属木石结构、土基为墙的走马转角四合院,坐南朝北,总进深54.6米,通面阔20米,占地1092平方米,有房38间。大门宽195厘米,高273厘米。门额上有高浮雕牡丹花一朵,青石雕成。分四进,门皆向北。后门宽132厘米,高245厘米,青石砌成。后门仅一进,门额上雕芍药花一朵。院内格扇门和窗棂上雕有花鸟鱼虫和卷草纹。 </p><p class="ql-block"> 此民居占地宽阔,结构合理,气势恢宏,房内石柱、木雕,极富丽堂皇, 是云南现存的具有清末建筑风格的比较完整的民居。1998年11月,陈氏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陈载东,陈耀星的第五子,陈鹤亭五弟,从小随四兄长们耕读。其性格平和,做事心细,深得父母兄长们的喜爱。长大后机遇不佳,未能考科中举进入仕途,也未西走茶马古道,而选择到个旧洪境洞开矿干实业。 </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待人和气,饭管饱、工钱从优,多有石屏老乡聚其门下,拼力苦干,从一口小矿洞发展起来。每年要出精矿上百驮,利银不少。后还乡离开父亲陈耀星分给的老房,建此豪华居室。当建房时,大门外左前已有其他民居, 他没仗势欺人,不顾风水规矩,把门建于右边,足见其为人处世的风范。 </p><p class="ql-block"> 大门中堂屋、上堂屋及耳房、楼厅的楹联不复存在,唯有大门楹联尚存: 金风有意满稼庐,银海无声照书家。道出了宝秀坝秋来金风习习,谷饱鱼肥, 庄稼人屋里喜气充盈景象。 “稼庐”原意庄稼人的草庐,很见贫寒,此处用“稼庐”二字,是房主未忘记自己是庄稼人的儿子,与周围邻居同是庄稼人, 显现和睦相处、大家幸福的处世心态及不夸不耀的风范。 </p><p class="ql-block"> 此房建于民国末期,整屋皆精造,本色庄重自然,其门、窗吊柱头,花枋雀替等木雕艺术确实是少有的。 </p><p class="ql-block"> 屋檐口皆是牢固三重檐口花枋,中堂檐口装吊柱,柱头镂空雕灯笼造型, 条纹清晰,通透连贯,造型别致,雍容华贵,气派非凡。 </p><p class="ql-block">房屋各檐口柱皆由石雕花瓶、灯笼、磨盘柱脚抬垫,造型美观,防风避雨更见其效。直到如今柱脚木头无水腐之瑕,坚实地撑住这院富于历史内涵的民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此房分配给30多户农户居住,也显出其极大的功能。1999年,经石屏县人民政府申报,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户单位。 </p><p class="ql-block"> 目前,石屏县政府已将该房打扫干净,用土漆漆刷一新,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貌,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达到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 </p> <p class="ql-block"> 再借用一段游客的视觉体验吧</p> <p class="ql-block"> 在这百年的艺术品大厦内,步移景换,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 恋恋不舍的离开陈氏民居,又沿着光滑的青石板路继续前行约50米,来到了郑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1452.6 1平方米,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四合院。宗祠总体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风格,为典型的清代宫殿式建筑。两扇大门均用椿木做成,厚实坚固,门口的一对石门枕。大门檐枋雕花拱皆是龙凤鳌鱼。封檐板上雕圆形图案九个,依次为白象卷荷花、 鲤鱼跃龙门、犀牛望月、仙猴摘桃、麒麟呈祥、龙马吐珠、仙山蓬莱、狮子啸天和猛虎出山,其余皆为花鸟。木雕采用了圆雕、 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房屋犹在,一隅的老井、石磨、石碓、磨刀石还在默默地续说着天地间的纷纷攘攘。而屋内的主人呢,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 郑营村,一块被世人忽略的文化艺术瑰宝,深藏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这里没有人声车马暄,只有与青石板磕出的脚步声和鸡犬相闻声;这里没有任何的收费项目,只有进出自由的古建筑和村里好客的免费导游老者;这里没有商业街的吆喝声,只有淳朴村民的笑脸相迎问候声……</p> <p class="ql-block"> 几乎是十步一回头的离开了郑营,又匆匆踏上归途。</p> <p class="ql-block"> 中午,赶到玉溪新平杨武镇,用过午餐,赶了乡街,直接回家,结束两天的快乐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