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记忆碎片

Chen玉泉

<p class="ql-block">  眉山东坡区西南一隅有个万胜镇。万胜镇地处浅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盛产粮食、水果、茶叶和药材等。</p><p class="ql-block"> 镇上有所万胜高中,他始建于一九五八年春。一九七五年九月至一九七七年七月,我在此读两年制高中。七七级四个班,我在第三班,每个班五十余人,农家子弟居多。我们这批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正好在“文革”十年中度过,冥冥之中早已被命运安排,注定一生将与不顺、艰辛为伴。</p><p class="ql-block"> 高中两年,有欢笑也有苦涩。万胜高中我魂牵梦萦的母校,是我踏入社会,追逐梦想的出发地。 为重温高中时期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在此追忆一些尘封的校园往事。</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期,国家物资短缺,食堂伙食差,学生吃不饱饭是常事,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长身体,又喜欢运动,经常饥肠辘辘。</p><p class="ql-block"> 一日,有同学提议,为改善生活,用我们一身的力气去把大山里的圆木扛下山来卖。一个周末,我们七、八个男生徒步翻山越岭十多公里,悄悄来到李凤伦同学的家乡:三苏公社集体大队(此处建有三苏祠堂,据记载是三苏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凤伦同学的家乡很美,自家老屋建在半山腰,被树林掩蔽,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山溪,屋后树木参天,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山林树木归集体所有,未经生产队批准同意,任何人不得乱砍滥伐。夜幕降临,月黑风高,饱受饥饿的几名中学生攀崖而上,寻找粗壮、笔直而有市场价值的树木。同学们挥舞锋利的砍刀,不一会儿功夫两棵大柏树就被放倒,剔枝锯成几截。在凤伦家稍亊休息后,趁天黑未亮,两人一组,用稚嫩的肩膀抬着圆木沿着崎岖小路匆匆下山,到万胜镇集市上将树木出手卖掉,并找一家饭馆点了几个菜,狠狠地打了一盘牙祭。</p><p class="ql-block">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活着,有时行为荒唐可笑。 三班是个非常活跃的群体,敢闯敢干,只是没有遇上好的年代好的环境,否则同学们的人生会更加绚丽多彩。</p><p class="ql-block"> 在参加同学会前,一些往事涌上心头,用拙劣的文笔记录青涩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大寨兴水利,在新四公社读初中时,学校组织到盘鳌公社黄连埂水库参加学农劳动。同时学校文艺宣传队在古戏台为民工专场慰问演出,篮球队与盘鳌中学进行一场友谊赛。</span></p> <p class="ql-block">⬆️航拍现在的黄连埂水库</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筑堤黄连埂水库</p> <p class="ql-block">⬆️盘鳌公社清朝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b>【后记】</b>在参加今年三月二十二日高中同学会前,我驱车从成都蒲江进入故乡的晋凤、盘鳌、秦家、万胜、广济和三苏等乡镇,寻找学生时代不同阶段留下的脚迹。其中从百度地图上定位三苏集体村,到该村时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茂密的森林参天的树木不见了,山涧河溪也消失,乡间小径被硬化宽敞的村村通道路覆盖。公路两旁新建多层民房林立,园内多有私家汽车停放。故乡的地形地貌及人们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变。</p><p class="ql-block"> 驱车途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柑橘园,硕果累累,扑面而来的柑橘味儿浓郁而清香,到处呈现摘果、装车外运销售的繁忙景象。人们的脸上绽放着幸福,通过辛勤的劳动过着富足的乡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穿行在瓜果飘香的乡间大道上,个人年少的青春记忆在不断远去,迎面而来的却是故乡的发展美好,这正是远走他乡人的祝福与期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