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一座三千年未曾改名的城(一)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邯郸,一座三千年未曾改名的城</p> <p class="ql-block">错过清明小长假,几个好友相约,从龙城晋阳去邯郸感这座3250年的城市,我们要学习中国古老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先去的耿哥漫姐已经在邯郸,我和花姐7日班后乘火车过去,两趟绿皮车太原-石家庄,石家庄-邯郸总共票价62元。太合适了😉😉😉</p> <p class="ql-block">8日早餐就在酒店附近,还顺便咨询了当地的小美女邯郸市的最优线路。一路上在漳河的陪伴下开车直奔临漳县。</p> <p class="ql-block">铜雀三台遗址公园,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铜雀台遗址,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是一批依托铜雀台名气新建的旅游设施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汉末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p><p class="ql-block">史载,铜雀台原高十丈,殿宇百余间。台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赋,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也写下了《登台赋》一篇,操大异之,传为美谈。其略曰:“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之嗟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p><p class="ql-block">可见铜雀台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筑更高。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p> <p class="ql-block">金凤台,原名金虎台,是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的三台中最南边的一座。这三台分别是铜雀台、金虎台(即金凤台)、冰井台。</p><p class="ql-block">遗址现状: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台的南侧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修建的文昌阁,阁前镶有金凤台匾额,门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对,造型古朴,雕工精细。阁后碑亭内名人题咏碑碣林立,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之上雕六龙,缠绕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金凤台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襟带漳水自映出豪杰气象名士节操</p><p class="ql-block">袂联铜雀曾做得宫苑春梦王霸事业</p> <p class="ql-block">曹操(公元(55年—220年),字房调,东汉谯郡(今安微毫州)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典范。对隋、唐、元、明、清的都城及日本奈良平城京的建设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领袖。曹操居邺期间,兴修水利、实行军屯、民屯、籍田尚农,唯才是本,为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葬于邺城西,谥为魏武帝。</p><p class="ql-block">铜雀台上无铜雀。</p><p class="ql-block">曹操实际上没有在铜雀台上安装铜雀,很可能是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当时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还没有进位到魏王,也许还没有资格在建筑物顶部用凤凰当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就是后建的金凤台</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拍摄于邯郸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说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p><p class="ql-block">传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才德兼备,容貌美丽,远在洛阳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听说了江东二乔的美名,羡慕不已。孙策、周瑜攻取皖城之后,就得到二乔了。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p><p class="ql-block">不言而喻,这场残酷的赤壁之战与争夺二乔有一定的联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赤壁之战”正是曹操为了要夺取二乔而展开的一场重大战役。可没想到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span></p><p class="ql-block">“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在波涛汹涌的远处,有一座座神秘的楼台时隐时现在我们面前晃动。“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此时他们或对酒高歌,歌舞拂地;舞罢还一起共图一统之策, 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p><p class="ql-block">云雾遮掩了这段历史,君知否?在那高高的铜雀台上,曹操不知道有多数个夜晚在寂寞如雪的辗转中度过!二乔是美丽的,尤其是小乔,天生丽质,为周郎所最爱。一阵东风导致曹操惨败,赤壁这一战;曹操是伤感的,不仅伤感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伤感感情上的挫伤,最终导致了铜雀台上,始终见不到二乔美丽的舞姿。</p><p class="ql-block">远远的望去,“烟波彰河使人愁”啊。铜雀台是寂寞的,曹操在铜雀台上留下了《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青青子衿,幽幽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208年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曹操耿耿于怀,“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二年后即建安十五年(210年)铜雀台建成,曹操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情男子。</span></p><p class="ql-block">铜雀台建成了,曹操却输给了“东风”,也输掉了二乔。“铜雀不曾飞将来,此地空余铜雀楼”,南望涛涛江水,“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之心始终困惑着这个一代英雄,相终没能在铜雀台上与二乔对饮。金屋藏娇的愿望一直困惑着曹孟德,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对美貌才女二乔也尤为思念。</p><p class="ql-block">“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赤壁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p class="ql-block">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p class="ql-block">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p class="ql-block">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更增添了对艺术作品《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想像空间。</p> <p class="ql-block">影视片中的铜雀三台。</p><p class="ql-block">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开始修广台上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并于天保九年(558)改铜爵曰金风、金兽曰圣应、冰井曰崇光。乾象殿是三台之上唯一具名的宫殿建筑,高洋在此朝宴群臣、赋诗作文,至此增修后的三台成为帝王经常临幸之所。天保末年,高洋昏聩无道,在三台导演了无数人间悲剧。</p><p class="ql-block">北齐河清二年(563年),邺城上下崇佛日盛,武成帝高湛下诏改三台宫为大兴圣寺,至天统五年(569年),整个三台全部变成了皇家佛寺。</p> <p class="ql-block">曹操栓马柏</p><p class="ql-block">距邺城遗址到曹操栓马柏位置仅不到1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柏苑,千年柏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天下第一柏,老乡很热情,看到我们参观,主动过来介绍,根据当地老人说这棵柏树传说有3000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在古柏的不同侧面拍照,很多树干都用粗粗的钢管支架保护着,有的树干已经干枯了,就在枯干上却又生长出一支支的新树干,树干的最顶端还竖着避雷针。当地人把古柏视为神树来敬贡,历经三千年风风雨雨,古柏还这样郁郁葱葱,真的很神奇呀!</p> <p class="ql-block">反方向再经过邺城遗址到鬼谷子故里,也只有20分钟车程。</p><p class="ql-block">路边看到牌楼以为是到了,结果从小巷进去还有一小段路。</p> <p class="ql-block">百度资料: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诩,王禅[34]、王利,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p> <p class="ql-block">因鬼生谷,因谷生子,这是很有深意的关于鬼谷子出生的传说,表达了真情而知理的女子的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因谷而生子的不同传说当然只是虚构的故事,是贤惠女子和善良农夫的理想和愿望,然而,鬼谷子并不只是淳朴善良,传说中的他,还有通天的本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鬼谷子是一个超越时空力量的化身,是一位得道真人。</p><p class="ql-block">鬼谷子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p><p class="ql-block">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有混天移地之法,还会脱胎换骨,超脱生死,能撒豆为兵,斩草为马。他善于揣情摩意,纵横捭阖。</p><p class="ql-block">鬼谷子王诩通天彻地,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p><p class="ql-block">鬼谷先生深知仙家的超凡冲举之术,身怀旷世绝学。只是他为了超度些聪明的弟子,同归仙境,所以栖身鬼谷,屈居人间俗世。他住隐居鬼谷不计年数,其弟子也不计其数。他的最出色的弟子有苏秦、张仪。苏秦是七国征战时的著名军事家,而张仪是战国时的著名纵横家。鬼谷子一生并未下过山,收过两位弟子苏秦、张仪,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庞涓和孙膑也是鬼谷弟子。</p><p class="ql-block">关于鬼谷子的故事非常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各种渠道了解一下,我就不在这里多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图片,你对鬼谷子的认识马上就熟悉了吧?</p> <p class="ql-block">赵王城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沿着这个新修建的中轴线路参观,经过赵都赋的时刻中轴线整个石刻按年份跟大家依次展现了赵国的历史,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胡服骑射使国力增强,赵灵王灭中山也使得版图进一步加大。最后一块石碑就是在公元前的228年邯郸为秦以王迁降,正式结束了赵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篆字雕刻的编年史,从公元前386年到公元前228年的历史记事</p> <p class="ql-block">赵王城也称赵都宫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之后,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遗址中,已知保存最完好的战国古城址,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赵都邯郸是战国后期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最著名的大都会之一。自赵晋侯迁都邯郸到被其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历经八代王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角色,为邯郸成为秦汉时期中国五都市奠定了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赵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到战国时期与秦国开展了数十年的争霸。我们再往前走呢。</p><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就是遗址区的博物馆,博物馆应该是没有开门,我们从博物馆这边就直接向东走,带大家去到真正的赵王城的遗址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王城遗址概况</p><p class="ql-block">整个赵王城遗址,它是呈现一个品字型的布局,由东城、西城和小北城三座小城组成,总面积有540万平方米,遗存有城墙、城门、防水以及排水设施,还有地上的夯土遗址,地下的夯土遗址,还有古道路等遗迹。从赵邯郸故城的遗址可以看出来呢,王城和大北城是两个相互不相连的各自独立的城区,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赵都邯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城是比较完整的,是将近正方形,边长有1420米,四面城墙也保存的很完整,层高有3到8米。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是西城的城垣,从城垣的这边可以缓步登上城垣上边修整的是很规整的一片陆地,这边的城垣上面也为大家铺了这个石阶,大家也可以沿着石阶漫步在城垣上面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赵国都城,虽然现在我们看不到两千多年前繁华都城的样子了,但是到这里全靠想象。</p> <p class="ql-block">赵苑公园,也称赵苑景区,为赵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北区重要的文化遗址。赵苑景区包括插箭岭遗址在内,是赵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北隅城垣数个建筑基址的统称,现存地面夯土台长约百余米,高3—8米,城墙附近属丘陵地带,包括梳妆楼遗址、皇姑庙遗址、铸箭炉遗址、灵山遗址、照眉池遗址、洪波台遗址、小城遗址以及王郎城址等多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成语典故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色造型的成语典故,邯郸学步</span></p> <p class="ql-block">一言九鼎和旁边的大鼎</p> <p class="ql-block">将相和 , 冲锋陷阵,名重泰山,渑池之功,歃血为盟,三寸之舌,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一言九鼎,罗敷采桑,舍本问末,破釜沉舟,毛遂自荐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在这里带领将士苦练骑马射箭</p> <p class="ql-block">马上的赵武灵王是何等的威武!</p> <p class="ql-block">“骑射嘶风”景区是效仿武灵王胡服骑射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即古时候的插箭岭遗址</p> <p class="ql-block">公园特别大,我们也只选择了几个比较著名的景点看看,以后有机会再来细品吧</p> <p class="ql-block">开车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学步桥</p> <p class="ql-block">小学生已经放学了,这里也是他们嬉笑玩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位于邯郸市主城区串城街(邯郸道)北端,前身为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木结构桥,因常年遭水冲,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后费时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并根据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将其取名为“学步桥”现为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87年,学步桥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桥的四周也开辟为宽敞的广场,石牌坊、石雕像、石碑,还有与学步桥广场相连的沿河带状公园,形成了一个绿色的赵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两侧的桥栏板上的浮雕记刻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栏板间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活灵活现的石猴、石狮。天长日久,学步桥栏板上的典故浮雕渐渐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文革”期间,桥上的石猴、石狮也被推入河中</p> <p class="ql-block">桥旁边坐落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对步履优雅的足迹后爬行的石雕,它逼真地描绘了“邯郸学步”这一典故,这座桥从此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就成了典故出处。</span></p><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认为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他听得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便到了邯郸,仔细观察赵国都城内来来往往的人,学习他们的步伐、步法、摆手的姿势。可是总是学得不象。他很苦恼,于是他坐在城北的小桥边思索。竟然忘掉自己原先怎样走路,不过却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样子。最终是爬着回到燕国的。</p> <p class="ql-block">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现在已经成为市民悠闲活动的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转过几条街就到了丛台公园</p> <p class="ql-block">丛台公园得名于园中心的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丛台全称“武灵丛台”,据唐代颜师古著《汉书》记载:因楼台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据考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时期,是为了观赏歌舞和军事演练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载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因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当时名扬列国。现台上存有武灵旧馆、洄澜亭、据胜亭及许多历代名人碑刻。丛台为省级文物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史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帝颛顼(zhuān xū)之苗裔孙曰女脩(xiū)。女脩织,玄鸟陨(yǔn)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传至第八代蜚廉,生恶来、季胜二子,恶来为秦氏始祖,季胜为赵氏始祖。季胜第四代造父,善御,为周缪王御,有功,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由此得姓赵氏。西周末年,赵氏由周入晋,渐为公卿。春秋末年,赵简子时,“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件于诸侯”。赵襄子时,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公元前403年,赵国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赵国自中牟迁都邯郸。</p><p class="ql-block">前325年,年仅15岁的赵雍即位,即著名的武灵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在肥义等辅佐下,已经成长为“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的赵国国君。</p><p class="ql-block">为探寻治理国政之法,找到一条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得力策略,他周访全国,并到达北部与胡人交界的边境。看到守边骑兵,身穿上衣下裤,衣衿(jīn衣襟,衣领交接的部位)左衽(rèn前襟向左掩),头戴易冠,脚蹬革靴,精于骑马射箭,促成他产生效仿胡服的想法。</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得到肥义、楼缓等大臣的支持,坚定了武灵王改革实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激励他向北扩张,进而实现吞并中山,设置云中、九原北方边城,避函谷关与黄河之险,西出榆林,直击秦都咸阳之背,拓展疆土的雄图大略。</p><p class="ql-block">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统兵进攻中山国。中山国被迫献出四座城邑求和。</p><p class="ql-block">前303年,赵国再次起兵攻中山;前301年,复攻中山,中山君逃奔齐国。前296年,赵灭中山国,中山君被赵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省米脂西北)</p> <p class="ql-block">湖水掩映下的丛台</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后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最伟大的创举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通过艺术浮雕、木版画等形式,以画叙事,将邯郸赵文化以及秦始皇在邯郸的八年成长岁月,呈现给观众。西区展馆为序厅,以大型浮雕“千古一帝”来展示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东区展馆作为核心展区“邯郸岁月”,溯源秦始皇与邯郸有关的八个经典故事。最后,“秦赵畅想”作为开放空间,通过图书、影像资料等形式让观众对历史再回味。</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在邯郸,邯郸也有着他的传说,他在邯郸八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在这里他有了最早的知识熏陶,也有了对世界的初识,对其一生产生着必然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名嬴政是当时的秦国王孙异人(秦庄襄王)之子。异人是安国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人于是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其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卫国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用重金见到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子楚见到的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临幸之后生下了嬴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派王齮围攻赵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得以顺利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政,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此时赵国亦奉子楚夫人赵姬及子赵政归秦。此时赵政才得以回到秦国。继位掌权。</p><p class="ql-block">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span>。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span>,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p> <p class="ql-block">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乃称皇帝。</p><p class="ql-block">公园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征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摧枯拉朽,将四分五裂的中国至于其绝对统治之下。称始皇帝。费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行天下,以彰显皇帝之威。每一次巡衅,始皇帝都要带领文武百官与几十万军队,皇室的黑色旌旗随风飘扬,金属兵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生于邯郸,逝于赵地。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去世亦聚存着未解之谜。这是一座与秦始皇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影响了他一生的城市,是一座承载了三千一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通过对秦始皇幼年成长足迹的展示,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进一步了解她在世人面前的风韵和魅力。</p><p class="ql-block">邯郸,就是秦始皇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篆书的赢字</p> <p class="ql-block">玄鸟,赢姓图腾,赢赵祖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园内设计还是比较用心的,建筑也是战国时期的风格,好多人着战国袍来拍照</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文化街标志</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又称蔺相如回车巷,位于战国时赵邯郸内城南门里路西(今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南段)。</p> <p class="ql-block">现在所看到的回车巷旧址,是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百姓传闻,在此巷口处的墙壁上书写镶嵌了“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p> <p class="ql-block">一条长约75米,宽2.3米,为古代一车之距,呈东西走向的巷子。相传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秦国常扰赵国,公元前282年秦又遣使入赵,言愿以十五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奉遣携璧入秦,当面揭露秦昭襄王的阴谋并巧计完璧归赵,因为国争誉立功,被列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认为自己攻城野战功劳最大,而蔺相如不过只有口舌之劳,且出身微贱,扬言见面时总要给他难堪。为此,蔺相如为顾全国家大局,常称病不与廉颇同时上朝争名列,对廉颇处处退让。</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狭窄无法相让,蔺相如便主动退入小巷,请廉颇先行。他的门客以为蔺相如胆怯怕死,有的想辞去。蔺相如阻止而问之:廉颇与秦王哪个厉害,秦王那么厉害我还不怕,为什么独怕廉颇?当前强秦不敢轻易进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俩人担负重任,“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p><p class="ql-block">廉颇闻之很受感动,明白了蔺相如让他的道理,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从此两人和好,结为生死之交,同心协力,共卫国家。这也就是为后世广为传颂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传颂着“将相和”之故事,为历代人民所赞誉。正所谓古诗云:相如回车为赵国,廉颇负荆痛悔过。</p> <p class="ql-block">短短的一条街引申出三个成语典故: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p> <p class="ql-block">画饼充饥</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附近街景</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里修建的教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