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笑春风

红星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滇西北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一路寻梅赏花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在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峡谷中穿行,如同神游在梦幻的世界里。一路美景,一路繁花,美不胜收:黄色的菜花,白色的梨花,红色的樱花,色彩纷呈,争奇斗艳;更有那傲骨枝头的桃花粉红透白,花蕊鹅黄挺直,在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的映衬下,姣艳夺目,令人目不暇接。江边的山坡上座落的小村庄掩映在桃林之中,生机勃勃。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纳西族、彝族和独龙族亲如一家,和睦相处,他们心地善良质朴,一眼就能看到心底的纯洁。</p><p class="ql-block"> “澡堂会”这个风俗独特的地方,让人有无限的暇想。尤其是“野泡”,更叫人浮想联篇。其实它不是内地传统意义上的澡堂,而是在怒江边大山脚下,涌上来的热泉,人们巧妙地截泉水为露天浴场。</p> <p class="ql-block">  每当新年伊始,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们携家带口,背着食物,赶着牛羊到“澡堂会”安营扎寨。这时满山遍野搭满了帐篷,姑娘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穿梭其间,惹得小伙子们心神不宁。最是妙趣的是这里的“野泡”,可真“野”。无论男女老少,在泡池里都是裸露上身,坦荡无忌。他们尽情享受大地泉水的灵气,吐故纳新,洗涤一年积存的浊气,让心灵与天地一样明净。导游告诉我们,“野泡”的时间很长,一般在二十天左右,长的多达一月以上。说得我们目瞪口呆,这样的泡法不光是“野”,而且“豪横”。</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不放过“野”一下的机会,纷纷下堂一试。当然,斯文多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坐在池边,泡脚戏水。渐渐地一股热流从脚底弥漫到全身,那种舒适快意的感觉难以言表。此时我才真正理解民族同胞们为什么那么钟情于“野泡”了。</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我们不忘花上50元钱乘着当地古老的交通工具——“溜溜索”,在怒江上空飘移一番。望着咆哮的江水,听着耳边“嗖嗖”的风声,那种既紧张又刺激的劲儿,真叫一个“爽”!</p><p class="ql-block"> 沿着怒江一路向北。我们在两座大山之间尽情享受沿途风光:奔腾的怒江像一名不知疲倦的勇士,日夜不停呼啸着向南狂奔;江的两岸是万仞高耸的雪山,一边是碧罗雪山,江对岸是高黎贡雪山。当年远征军就是不畏艰险翻过这座山,开赴抗日的最前线,留下可歌可泣的壮举。如今这座山成了中缅两国的界山。我不由地想起这些年窝藏在缅国的电诈罪犯,把黑手伸向国内,多少善良无知的人被骗得倾家荡产。庆幸的是我国政府雷霆出击,斩断黑手,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来到老姆登。“老姆登”是傈僳族语“人喜欢来的地方”,真是名不虚传。我们顾不上鞍马劳顿,纷纷登高远眺。只见群山巍峨,翠松摇曳。山坡被红花綠草妆点得耀眼眩目。峡谷中的怒江像一条长长的哈达在山间逶迤,隐约听到的江水声低沉浑厚,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处的高黎贡山在夕阳的余辉下格外清朗,凸显的“皇冠”山峰在晚霞中闪闪发光,神似戴在帝王头上的王冠。遗憾的是它不是咱中国的帝王带有冕旒的皇冠,心中不免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 老姆登的基督教堂别具特色。不奢华,不张扬,像一间普通的民房。可当你走近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庄严和神圣。“神爱世人”四个字赫然嵌在教堂的门楣上,让你有一种被博爱和拯救世界的力量震摄的感觉。听导游介绍,滇西北一带一百多年前就被西方的宗教熏染。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传教士就是从高黎贡山那边过来,传播上帝的“福音”,信众甚多。幸好这里是中国的土地,植根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我们传统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的佛教。三教共存,各司其职,倒也相安无事。这都是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英明和宽怀所致。</p><p class="ql-block"> 滇西北不仅风光旖旎,一些历史遗址也值得探寻。我们在“知子罗”就有一种不舍的感受。“知子罗”,傈僳语是“一个好地方”。这里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依山傍水,“极目楚天”。从清末开始,知子罗逐步发展成怒江地区的行政中心。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成了傈僳族自治州政治经济的首府,十分繁华。后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州府搬迁到山下的六库,留下了一座“空城”。我们在城中漫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斑驳陆离的景象。从长满青苔的台阶拾级而上,就看到老式的“人民大会堂”、州政府办公楼、公安局、供销社等旧址。在布满爬墙虎的围墙上还能看到大跃进、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老街上几只流浪狗瞪着眼晴,冲着我们低吼,守护着它们的领地……望着眼前的“废城”,我们唏嘘感叹,真是往事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这里的傈僳族原驻民,深深地眷恋着千百年来生养他们的这方土地,留在这里顽强地生活繁衍。如今知子罗成了旅游打卡的网红景点,他们的日子也变了样。从他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看得出来他们生活的开心幸福。导游兴奋地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政策落实到位,八方支援,山乡巨变,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我们听了一阵宽慰!</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是一个人神共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瑞日祥云,梦幻飘渺,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恩惠。据说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来过这里,而我们有幸成了那个百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走进丙中洛,就被眼前的景色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高山终年积雪,洁白无瑕;山间环绕的云雾变化莫测,忽而万马奔腾,忽而仙人指路,骤地变成众神拱日……山脚下江水滔滔,田野里郁郁葱葱;桃花深处的小村庄炊烟袅袅,隐约听见一两声鸡鸣狗吠,凭添了生气;山坡上村民赶着牛羊披着晨雾悠然而行,牛铃“叮当”摇动着春天的到来……此情此景,正像南北朝大文豪陶渊明朝思暮想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来到丙中洛除了沐浴人神共居的甘露,我们心中还有一个执念,就是寻找独龙族的“纹面女”。据说“纹面女”年事已高,在世的已经不多了,能否见到只能碰运气。我们不顾一切地向着“纹面女”居住的独龙江赶去。</p><p class="ql-block"> 去独龙江的路实在难走。雨雪、塌方、修路和漫长的等待,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耐心。然而,我们初心不改,一往无前。说起独龙族还有一段故事:解放初期,独龙江一带的原驻民代表进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周恩来总理问及他们是哪个民族时,他们只知道住在独龙江,不知是什么族。周总理就以独龙江为据给他们起了“独龙族”名。从此,这个孤独千百年的民族有了自己族名。至今独龙族的百姓还念念不忘,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终于见到了“纹面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她头戴独龙族手绣的方巾,眉目慈祥,端坐在我们面前。望着她那张纹面的脸,我的心情很复杂。在这张脸的背后,隐忍着多少辛酸的往事:旧时的奴隶主时代,族里的年轻姑娘稍有姿色,都逃不过土司的霸占。为了躲避凌辱,坚守贞洁,她们不惜纹面毁容。她们忍着刺痛,用锅底烟灰涂抹伤口,用丑来保全自己不被玷污。这是多么残酷而又无奈的选择!我望着面前的这位老人,想着她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丽羞涩的姑娘。而今她不顾颜面,坦然面对社会。她用无言控诉旧时代的黑暗。令人欣慰的是,老人家赶上了好时候,她能笑着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离开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真有点依依不舍。回望满山遍野烂漫的繁花,看到滇西北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河山,心动不已。纹面老人的慈祥,“澡堂会”各族村民的欢乐,“知子罗”兄弟姐妹们的笑脸又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像依旧的桃花一样绽放在和煦的春风里,畅漾在我的心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星</p><p class="ql-block"> 2024.4 广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