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小记

卫水柳迪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小记</p><p class="ql-block"> 距市区10公里的关堤乡刘庄村北,有一金代庙宇,名曰“天宁寺”。据《天宁寺碑记》,该寺始建于金承安年间(公元1196年),距今已八百多年,并三易其名。建寺之初曰“大迷魂寺”,说是人到这里大都会迷失方向,才有了“迷魂”之说。我倒觉得彼时是南宋苟安一隅,北方在金人的黑暗统治下,人们对世事感到迷茫、无助时失魂落魄的暗示;明初为彰显其奉天承运、政治清明,建文年间更名为“天明寺”;清代也许是对“明”字的敏感,惧怕惹“文字狱”上身,雍正年间又改名为“天宁寺”——这些只是我的猜测而无史料佐证,诸君不必当真。</p><p class="ql-block"> 据传建寺时,有山门、钟鼓楼、大殿、中殿、白衣殿、珈蓝殿、廊房等,规模颇宏大,香火鼎盛。后几度兴废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破败不堪。1999年随着建庙热兴起,众人集资开始重建寺院,仍在原址原规模历经数年修建成现今模样。</p><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右侧有一碑亭。刻碑正面为今人名“世方”者,于庚辰年(公元2000年)所题《观古井后有感》一诗:</p><p class="ql-block"> 佛泉千年好惨凄,</p><p class="ql-block"> 东风未见急周瑜。</p><p class="ql-block"> 面朝苍穹高声吼 ,</p><p class="ql-block"> 诸葛贤兄何处居。</p><p class="ql-block"> 恕我愚钝——揣摩良久,不解其意。此碑亭虽名为“望风亭”,实为亭前原有的一口古井而建(碑的背面有“古井记事”碑文可证),而该诗表意却为怜惜古井(佛泉)而求贤若渴。周瑜为借东风欲求诸葛襄助不难理解,可这古井与望风何干?</p><p class="ql-block"> 据背面碑文所述,亭前原有古井一口,吕祖阁内也有一井,且两井应是下面相通:这边井里掉进水桶,吕祖阁井内马上将桶浮出;这边掉进只鸭子,一会儿就在吕祖阁井水面游出……饮用此井水还能驱病云云,可惜古井已不复存在,碑亭周围一片狼藉,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 严格来说,天宁寺应称“观”或“庙”更为准确。因其主殿吕祖阁供奉的是祖师爷,祖师爷在道家有老子、三清、张三丰、张道陵等不同道祖,而此处供奉的应是吕洞宾——主殿称吕祖阁。殿内吕祖身旁左为周公,右为桃花仙女;两边还各有三尊神仙——左面是马、温(护法)二帅和龟将军,右面是赵(公明)、关(羽)二帅和蛇将军。</p><p class="ql-block"> 吕祖阁右侧珈蓝殿、白衣殿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和玉皇大帝。佛道虽不同源却能相融,普罗大众未必贯通禅意也难解“道法自然”,却把二则一同视为拯救苦厄、扶危济困的神明共同祭拜。</p><p class="ql-block"> 院落中间有棵百年老椿,其干约得一人合抱。正值阳春三月,嫩芽初发,为红墙碧瓦之间增添了一抹绿意。而院里最多的就是功德碑了,几乎占据了四周所有空地、墙壁。立功德碑,这是民间筹措善款唯一的回报形式——依据奉献(捐资)多少,分别镌刻。捐资多者可单独立碑,少的还按多寡顺序排列合立碑刻,以期扬善褒美、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看完整个天宁寺,感觉缺少历史真实厚重感,全是现代建筑,没有一点碑刻、石雕之类的古迹可寻,传说中的那口古井也未见其实,算是今天游历的缺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0日于新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