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狮子岩承载的不仅是守陵军哨所(大辽帝王陵的菆涂殿)

风雨一度

<p class="ql-block">驼铃悠远</p><p class="ql-block">文/风雨一度</p><p class="ql-block">石刻经年同草莽,</p><p class="ql-block">山城千载御林风。</p><p class="ql-block">残垣俊屹向天宇,</p><p class="ql-block">壑谷幽深璞玉横。</p><p class="ql-block">春满皇陵香雪海,</p><p class="ql-block">松涛隐隐驼铃声。</p><p class="ql-block">遥遥渤海立国志,</p><p class="ql-block">默默东丹空赤诚!</p> <p class="ql-block">新立狮子岩石刻,为渤海人(高句丽)始祖画像。但是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守陵军(奉先军)的墩台和烽燧的使命。其石刻后面的石房子还有祭祖(祖先像)和安放皇帝灵柩的重要职责。</p> <p class="ql-block">耶律倍于天显十年(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11月遇害身亡,翌年即(937年)正月,其子耶律阮去南朝都城汴京,在单州刺史李肃部署陪护下,一起拱护人皇王耶律倍灵驾归葬本国,由太宗耶律德光葬于医巫闾山,谥号文武元皇王。此时的辽太宗将哥哥的谥号封为“文武元皇王”,是因为承认曾经的“人皇王”耶律倍为“东丹王”(东边的契丹),为大辽国的一个附属国。且赞誉为文武双全的第一个东丹国国王,虽然没有让哥哥当上大辽国皇帝,但是这个谥号已经很好的给哥哥一个交代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并没有修建好陵墓,暂时将耶律倍尸体安放于北镇新立狮子岩石房子内。同时,在医巫闾山西宫下修建陵寝,并在狮子岩下修建地藏寺一座,来护持与超度人皇王之亡灵。一年后,东丹王才得以下葬。</p> <p class="ql-block">大同元年(947年)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封耶律阮为永康王。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在回辽途中,永康王耶律阮在群臣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是为大辽第三位皇帝辽世宗,皇位回到了耶律倍一系。九月,行柴册礼,上尊号“天授皇帝”,改元天禄。追封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其陵曰显陵,因陵设州、是为显州(节度使州),因州而建城,即为显州城(鼓楼以北为奉陵邑),并置奉先军为守陵军,由辽东京辽阳府迁入渤海人300户(守陵军)。耶律倍终于在儿子当上皇帝后,自己才成为“大辽皇帝”。</p> <p class="ql-block">而曾经安放过“让国皇帝”尸体的菆涂殿(新立狮子岩石房子),后来成为了渤海人(守陵军)的住所及瞭望哨。</p> <p class="ql-block">石房子如今已经变得满目疮痍,三面墙体倾覆严重,由于历经千年,屋顶巨石或被人为破坏,已无踪迹可寻。只有山墙下的乱石能想象的到曾经石房子的本来面目。这个石房子与辽太祖阿保机祖陵(巴林左旗)的石房子非常相似,是祭祖(祖先像)和安放皇帝灵柩的地方(菆涂殿)。其位置与辽太祖的祖陵与奉陵邑的位置完全稳合。</p> <p class="ql-block">由于契丹人有树葬和火葬的旧俗,《北史.契丹传》记载:“契丹先民,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契丹人在建国初期的(五代时期)主要葬俗为树葬和火葬。火葬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更是为了方便祭祖,把尸体焚成骨灰后,置于陶罐内,以方便携带。</p> <p class="ql-block">而契丹的土葬是在唐代土葬的影响下才出现的,到了辽中期,契丹墓葬的形制才变得多样化,进入了成熟期。从辽太祖阿保机停尸的石房子(简易而笨拙的菆涂殿),到萧太后富丽堂皇的大殿(菆涂殿),就能看出,其发展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祖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陵寝。其石房子(又称祖州石室)位于祖州城内西北角,是祖州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七块巨型花岗岩石板构成的石屋,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安然端立。 石屋坐西朝东,东西长7米、南北宽5.3米、高3.6米,前面正中留有一门。据专家分析,祖州石室应是权殡耶律阿保机尸体的场所,即《辽史》所记的菆塗殿,耶律阿保机尸体入殓之后,其功能演变为辽祖州城内奉祀阿保机的太祖庙。</p> <p class="ql-block">菆涂殿,到了大辽中期,已经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式殿宇。</p><p class="ql-block"> 乾亨五年(979)十月,景宗耶律贤崩,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是月,奉景宗梓宫于显州。十二月,(耶律隆绪)帝与母萧太后奉大行皇帝于闾山乾陵菆涂殿(骆驼峰下)。</p> <p class="ql-block">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初九,56岁的萧太后崩于行宫(崇德宫,北镇),次日,圣宗派使者向宋、夏、高丽国告哀,因为母丧,圣宗隆绪38岁的生日、以及统和二十八年(1010)的正旦,也都取消庆贺。</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圣宗亲自护送母亲的梓宫去乾陵,二十三日来到乾州,把萧燕燕的梓宫奉安在菆涂殿(音走土殿)。二月的时候,宋国、高丽国的使者都纷纷来到乾州,吊祭契丹辽国的大行皇太后,同时,圣宗又派左龙护卫上将军萧合卓出使宋国,把大行皇太后的遗物馈赠给宋朝皇帝。</p> <p class="ql-block">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隆绪崩,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圣宗。</p><p class="ql-block">“圣宗崩,兴宗哭临于菆涂殿。”据《辽史》记载,辽圣宗遗体安葬之前,停灵于菆涂殿,辽兴宗率群臣入殿祭奠,宋朝和西夏也派使者前来吊祭。时辰到后,奉灵柩从殿西北门出,将灵柩置于辒辌车(古代一种可以卧息的车,可作丧车),车上用白色的帷帐装饰。</p><p class="ql-block">在巫师祛除妖邪的乐舞中,辽圣宗的灵柩被运往祭所,之后由太巫祈福禳祸。在祭所,新任的皇帝率领皇族、外戚、大臣又进行五次祭拜,将辽圣宗生前使用的衣服、弓箭、鞍具、图画及仪仗等物全部烧掉,杀黑羊以祭(和今天北方地区,由画匠扎的驴、马、牛、骡、车等的纸活,烧祭如同一辙)。至陵址,埋葬先帝,上哀册,拜天地。次日一早,辽兴宗率群臣、后妃到永庆陵,行初奠之礼,随后辞别先帝陵寝而还。</p> <p class="ql-block">重熙二十四年(1055)秋八月初四,兴宗驾崩。道宗即皇帝位于灵柩前,哀伤悲恸不听朝政。十六日,改元清宁。十六日,派左夷离毕萧谟鲁、翰林学士韩运送先帝遗物给宋国。十八日,派使者向宋告知新皇即位之事。二十一日,尊皇后为皇太后,在(菆)涂殿宴饮。任命上京留守宿国王陈留为南京留守。二十七日,派使者赐给高丽、夏国先帝遗物。十一月初十,安葬兴宗皇帝于庆陵。宋及高丽派使者前来会葬。将兴宗皇帝陵寝命名为永兴陵。</p> <p class="ql-block">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耶律洪基因病崩逝,终年七十岁。</p><p class="ql-block">“道宗崩,菆涂于游仙殿,有司奉丧服。天祚皇帝问礼于总知翰林院事耶律固,始服斩衰;皇族、外戚、使相、矮墩官及郎君服如之;馀官及承应人皆白掞衣巾以入,哭临。惕隐、三父房,南府宰相、遥辇常兖、九奚首郎君、夷离毕、国舅详稳、十闸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荐奠,进鞍马、衣袭、犀玉带等物,表列其数。读讫,焚表。诸国所赙器服,亲王、诸京留守奠祭、进赙物亦如之。先帝小敛前一日,皇帝丧服上香,奠酒,哭临。其夜,北院枢密使、契丹行宫都部署入,小敛。翼日,遣北院枢密副使、林牙,以所赗器服,置之幽宫。灵柩升车,亲王推之,至食羖之次。盖辽国旧俗,于此刑羖羊以祭。皇族、外戚、诸京州官以次致祭。至葬所,灵柩降车。就举,皇帝免丧服,步引至长福冈。是夕,皇帝入陵寝,授遗物于皇族、外戚及诸大臣,乃出。命以先帝寝幄,过于陵前神门之木。帝不亲往,遣近侍冠服赴之。初奠,皇帝、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节度使、夫人以上命妇皆拜祭,循陵三匝而降。再奠,如初。辞陵而还。”</p> <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我们北镇现在的葬俗是从大辽国那里继承下来的。人亡故后不是直接入土为安,而是在下葬前,把尸体停放在一个固定场所(皇帝和皇后的菆涂殿),相当于现在的“告别厅”或者“灵棚”,经过一段时间,以等待远来的亲属及好友和举行“告别仪式”等。</p> <p class="ql-block">辽朝皇帝驾崩后大都要停殡在陵墓旁的菆涂殿(相当于现在的灵棚)内,停柩的时间,除了古代礼仪的规定外,应该还与陵墓建造的时间相关,短者数月,长者可达一年以上。有学者考证,契丹皇帝殡尸菆涂殿的做法是仿自中原古老之葬俗。《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菆涂龙輴以椁。”原意为堆叠木材于輴(chun,车)上为椁形而涂之,后引申为停放灵柩。</p> <p class="ql-block">不过,已故契丹皇帝的菆涂殿,又各有其鲜明的特色。据太平十一年(1031)的《圣宗皇帝哀册》载,圣宗崩,“殡于攒涂殿之西阶”。乾统元年(1101)的《道宗皇帝哀册》亦云:道宗“崩于韶阳川行在所,徙殡于仙游殿之西阶”。而《辽史·礼志》却载:“道宗崩,敢涂于游仙殿,有司奉丧服。”其实,攒涂殿就是敢(菆)涂殿,游仙殿则为仙游殿之误。册文记载圣宗和道宗都殡于菆涂殿之西阶,这里的“阶”应理解为“台”,具体构造应该类似于祖州石室内的石床,和显州狮子岩石房子内的“石炕”。其直接来源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中普遍设置的火炕。因为契丹民俗尚东,宫殿庐舍皆东向,而殡尸的“阶”也要靠后墙,故称“西阶”。如果这种解释不够完美,那么北镇新立狮子岩的石阶,才是真正的“西阶”。</p> <p class="ql-block">辽代皇帝入葬陵墓,要举行一定规模的入葬仪式。与现实中北方的葬仪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在尸体入殓装棺。入殓前一天,在位皇帝着丧服,至菆涂殿死者(已故皇帝)尸前“上香、奠酒、哭临”。当夜,由北院枢密使、契丹行宫都部署等官员进入菆涂殿,将已故皇帝之尸体装棺入殓。先是“小殓”。在殓床上为已故皇帝穿戴殓衣,即衣衾裹尸。乾统元年(1101)的《道宗宣懿皇后哀册》中有“六衣卷兮授黼帐”,说的就是小殓结束时的情形。然后是“大殓”,即将已故皇帝尸体放进棺内,并将随葬衣物等一同放入。然后撤掉殓床,设置灵座,摆放供桌与供品,行祭奠之礼后,大殓仪式结束。“三献终兮撤祭簋”,记载的就是大殓礼仪结束的情景。而现在北方依然有“送三”的习俗。摆供品,焚烧衣物、“纸活”等,其中纸活里的纸骡、纸牛、纸马、纸驴,应该是契丹人祖先奇首可汗与可敦“青牛白马”故事引申而来的,所谓骑青牛白马而来,架青牛白马而去。</p> <p class="ql-block">出殡。出殡之日凌晨,在位皇帝“衰服”,率群臣至敢涂殿于死者棺柩前“三致奠”,并派遣北院枢密副使、林牙等官员将“所赗器服”(陪葬品)先送至葬所幽宫内放置。然后将死者棺柩从敢涂殿西北门抬出,装入辌车(灵车)中,“藉以素茵。”契丹巫师作法,驱鬼避邪。</p> <p class="ql-block">日出后,由契丹亲王等人将辌车向葬地方向拉动,又称执绋发引(现实中,出殡时在棺材前用白布结成绳,儿孙子侄等皆扶绳而行)。按《礼记》规定,天子六绋,执绋者千人。辽朝皇帝出殡时到底几绋几人,文献史料不见记载,仅在《圣宗皇帝哀册》中,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皇帝死后群臣执绋发引的场景描述:“殿幕开兮星已稀,灵驾动兮天欲曙。马踣地以悲鸣,人执绋而号诉。丹旐翻风,金钱买路。百僚哭兮不闻,万乘泣兮何怙。呜呼哀哉!入松阡兮驻金辂,藏玉匣兮掩泉门。”出殡途中,要以契丹旧俗杀羖羊祭奠,并且诸皇族、外戚及京州各级官员均“衣丧服哭临,以次致祭”。“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灵车行至陵墓以近,将棺柩从车上抬下,换辇,抬入寝宫内安放。郑承燕根据辽代石刻文字考证辽代帝后及其他贵族人士死后出殡送葬,还要打出标识死者姓名的旗幡。如乾统元年(1101)的《道宗宣懿皇后哀册》中“望望而哀仗森郁,摇摇而素旌披靡”,即指此。</p> <p class="ql-block">上哀册、赠遗物及葬后祭奠。灵柩安放后,由在位皇帝上已故皇帝哀册,然后放入幽宫。随后,在位皇帝将已故皇帝之“御幄”用火点燃,“面火致奠”,祭拜三次。次后再向东拜祭天地。拜毕,皇帝乘马率送葬众人从陵前神门横木下走过,向东再拜天地一次。当日晚,在位皇帝入陵寝,将已故皇帝遗物分赠于皇族、外戚及诸大臣。次日,在位皇帝率众皇族、外戚及臣僚至陵前再次奠拜。至第三日,“再拜如初”。第四日,在位皇帝率众人辞陵回宫,葬礼仪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新立狮子岩下的地藏寺,位于新立村北的山坡上,东为居民住宅,西坡下为樱桃沟,北依山岗,建在山坡的台地上。地藏寺坐北朝南,南北长32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832平方米,各类建筑共计10间。地藏寺北二里的山坡上,有一天然隆起的巨石,高约十余米,如蹲卧在坡地的雄狮,故称为狮子岩。</p> <p class="ql-block">走进山岩,东、南里面陡壁如削,西面依山势磊砌12层石条台阶,高133米,西北角辟一石门,宽0.8米,高1.3米。门顶和门内过道上顶横排巨大石条数块,行人可攀上50级台阶入石门转至台顶。顶上视野开阔,北望群峦,南观壑谷。土台南北39米,东西14~18米。台上原有石屋建筑,其遗迹东西长5.7米,南北长4米。北墙残高一米,南墙高2.5米。另于西南角石壁上凿出一个南北通门,宽0.85米,高1.8米。此门南面是一个190平方米的平台,台面生长荆棘数丛。会看坐北朝南的石壁上,有一人工凿出,的东西长3米,高1.7米的佛龛,龛内浮雕五佛,三尊主佛高1.4米,正中主佛两侧各有胁侍菩萨一尊,做双手合十状,龛外两侧岩石突出部分,各浮雕一力士,但是由于两侧风化严重,只有西侧依然清晰可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