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风光(2024.2.19)

小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中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几乎所有的江河水系都是由西向东流的,</span> 正如《好汉歌》所唱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而在广西的崇左境内有一条河,河水却是向西流的,这就是明江河。</p><p class="ql-block"> 明江,又名萦江,源于广西西部的十万大山,属左江支流,有小三峡、小巫峡和小桂林之称,全长172公里。</p><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19日(正月初十),我们乘坐游船饱览了明江两岸绮丽风光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船游数里,风光大异。奇峰排列,峭壁临江,峰高湾急,竹影婆娑,木棉花红,绿水如蓝。乘船于明江之上,犹如坐巨龙之上,在群山间萦回扭动,逶迤前行,令人感到 “山重水复无流处,船到崖壁又一川”。</p> <p class="ql-block">  崖壁中间的山洞为当地古人崖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睡 美 人 头 像</p> <p class="ql-block">  明江两岸,凤尾竹相依排列,微风中轻柔摇曵,绿衣飘飘;青枝绿叶倒映水中,弄影婆娑,曼妙生姿,江水翠绿,波澜不惊。</p> <p class="ql-block">  岸边停泊着几条小渔船,是掩影在竹林里小村庄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船行途中,一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手拿着竹篙,撑着竹筏缓缓向我们划来。这还是初春正月,当日的气温也不过25度左右。可谓:</p><p class="ql-block"> 江中一少侠,</p><p class="ql-block"> 赤身撑竹筏,</p><p class="ql-block"> 任凭风浪起,</p><p class="ql-block"> 踏歌浪山峡。</p> <p class="ql-block">  船行了一个小时左右,一座绝壁大山出现在明江的前方,似乎要挡住我们的去路,让我们停留下来?原来,这座大山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像刀劈一样的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画了许多类似武功秘籍的人体物体画像。</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花山岩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花山岩画位于崇左市宁明县境内的明江东岸。据考证,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描绘巫术活动的遗迹,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花山岩画画面长达172米,高约50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存各种图像约1900多个,以人物图像为主要内容,也有铜鼓、刀、剑、羊角钮、钟和野兽之类。其中正面人像尤为突出,最大的有3.58米高,最小的也有20厘米高,基本都是双脚下蹲成八字张开,双手向上托举,整个造形如蛙泳,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逼真。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的反映了消失久远的古骆越人社会活动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岩画以侧身人为主,似朝圣之人群。</p> <p class="ql-block">  中心人物为部落首领,其余者围绕他载歌载舞进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铜鼓图像,有双圈,圈之间有晕纹,中间绘太阳及芒纹,顶部有半圆耳。</p> <p class="ql-block">  七面铜鼓排列有序,类似中原编钟组合。</p> <p class="ql-block">  正身人像,似一甲骨文“寿”字,脚下一动物,右及右下分布数面铜鼓及侧身人像。</p> <p class="ql-block">  正身女性人像,腰配长剑,手持一球状物,胯部下作一圆圈,意为女性生殖器。</p> <p class="ql-block">  男女相拥抱,作交媾之状。</p> <p class="ql-block">  侧身女性图像,梳着辫子,腹部隆起,似怀孕状。</p> <p class="ql-block">  侧身人像,有的胸前掛一铜鼓,作敲击状。</p> <p class="ql-block">  铜鼓在上,人侧身在下,举双手作敲击铜鼓状。</p> <p class="ql-block">  花山岩画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1988年1月13日,花山岩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15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千古岩画,千古沧桑。岩画色调为赭红色,两千多年来依然色彩红艳。为什么没有褪色?据专家们研究分折,可能是古人把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这些神奇的壁画。但古人是如何在高达几十米的绝壁上作画,他们是怎么上去的?仍然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 小华</p><p class="ql-block"> 2024. 4 . 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