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上海第一条历史文化街,还得说起如今已经非常低调的多伦路—一条汇聚了近代中国最精华的文人墨客,直到现在仍然弥漫着浓浓的先锋的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条多伦路,留下了众多的红色印迹和名人故事。</p><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第一条历史文化街,为百年上海滩的缩影,名人云集,20年前红遍上海滩</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从1911年由英国传教士窦乐安越界筑路;到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迅速火遍全上海。“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没有一条马路可以代替。</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可以说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的“活化石”,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鲁迅、茅盾、孔祥熙、白崇禧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多伦路上成立,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自此蓬勃兴起,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不朽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是因为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诸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曾在此频繁交流与活动。</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如今的多伦路以“文化名人街”的形式,保留下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人文风情和红色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就像一杯陈年美酒,历久弥香;虽然街面上的店面开了关,关了开,但是来来去去,却无法改变这里曾经发生的传奇与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人称这里是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鲁迅、茅盾、郭沫若、沈尹默、叶圣陶等一代风云人物都在这500多米长的街上住过;白崇禧、孔祥熙这些当年上海滩的大佬们也在这里筑屋置业。名人就是这条路最瞩目的IP,并且如此密集,让多伦路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幢风格迥异的英法日荷式洋房和石库门建筑群,洋溢着的仿佛不仅仅是白先勇、张爱玲笔下旧昔上海人家的那份温馨与浪漫,似乎还有鲁迅的那份深刻、郭沫若的那份激情,以及孔祥熙、白崇禧等达官显贵们的那份奢华和传奇。</p> <p class="ql-block">这百年来的公馆、教堂、里弄、书店、学校等时光印记都被留了下来,成了人们来此凭吊过往的依据。配合改造时新增的名人雕塑,怀旧咖啡馆、纪念馆、美术馆、古玩店、奇石馆更是传承了这里悠久绵长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百年过去,依旧能从这些雕像营造的场景中,遥想当年各位文坛大家在此高谈阔论,思辨的火花在这里闪耀。</p> <p class="ql-block">“薛公馆”,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门口还有鲁迅的亲密战友,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老电影咖啡馆那特有的西式小洋楼,揉杂了西式的风格,灰色砖墙上依稀留着疏落的藤蔓影迹;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仿佛是时空隧道的入口。置身其中,有着迷醉昏黄的灯影和悠悠流动的歌曲,经典的黑胶老电影也传达着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大学|左联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大学。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举行成立大会。1930年8月,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后的总部也设在这里,有左联成立大会会场、左联发展史,以及左联盟员的作品、生活用具、口述视频、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一共三层,一层还原了1930年成立大会的原貌。马赛克地板,复古优雅的吊顶,黑漆木地板,依稀让人窥探当年的场景。二楼,图文影像实物相结合,展示了左翼文化的诞生,发展,以及在国民党当局压迫时期的艰难前进。这里有柔石所用的笔筒,印章,夜游丁玲和胡也频结婚时的茶具,还有当年“左联五烈士”的镣铐。</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缩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的“活化石”。被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上海特色文化街,也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p> <p class="ql-block">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119号,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其古钟为青铜冶铸。</p> <p class="ql-block">路牌下的雕塑是叶圣陶和小报童。</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腥风血雨的年代,但也是文化辉煌的年代。尽管当权者飞扬跋扈,但是文人斗士却机智潇洒,硕果累累。动荡的时代,并未阻止他们高华深远的文思,如歌般动人的言辞和字句,已经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大上海,就留下了很多时代的印记,虹口区的多伦路,由于民国时期有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孔祥熙、白崇禧和汤恩伯等民国政要也曾在此居住,著名作家白先勇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条只有几百米的道路集中地展示了大上海百年来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因此被称作“文化名人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