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镇长城连记7 石峡峪口---八达岭

忘江湖

<p class="ql-block">石峡墙破闯兵入 居庸献城总兵降</p><p class="ql-block"> 1644年三月,李自成亲率大顺精兵十五万、归降明军四五万、流民十几万,拥至八达岭。闯王兵马沿着明朝八达岭防线,将兵力铺开向多个边口进攻。很快传来捷报,石峡峪口、牛腊沟口、于家冲、德胜口被攻破。</p><p class="ql-block"> 破关兵锋声势浩大,从后方汇聚到居庸关城下,太监杜之秩惶恐,连忙开城献关。在八达岭口指挥作战的总兵唐通,闻报居庸关失守,举旗投降。自此,大顺军浩浩荡荡通过“北门锁钥”,长驱直入京师(图一)。</p> 图一:八达岭北关门,关楼已毁 实际上,崇祯朝只在重要长城关口有成建制的兵力,其它边口兵力羸弱,难于防范。这是因为边军被大量抽调到各地平叛和抵御满清。此外,边军无粮无饷,士气低落,逃兵众多,长城许多边口如同虚设。<br> 舍去感慨,绕过石峡峪的防火大妈,上墙吧。<br>  石峡峪口,关门一道,水门一孔,西崖顶守口敌楼一座,东墙守口敌楼三座。口外有拦马墙、老边口、哨城,口内5百多米有石峡峪堡。堡内有多条山道,通向关口及两侧山脊长城。估计这段长城满额兵力大约在五百人左右。 图二:险要狭窄的石峡口 从石峡峪顺墙北折,不远就是花家窑口。花家窑是一道沟口,口外平阔,直面帮水峪村,口内崇山峻岭。如果被攻进来后,还要爬大沟,攀山越岭,所以不是攻方首选。即便如此,在边内还建有一座菱形四眼敌楼,矗立在一座小山头上,虎视眈眈对着关口。记载此敌楼与关墙相连接,形成一座关城。 图三:静谧的花家窑口 图四:花家窑口山包上的菱形四眼楼 花家窑口为永乐年建,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年曾修。口外有老边口、哨城。《西关志》记载其东西山边城三道,是否指本道长城(砖边)、其北的老边长城(石边)以及再北的北齐长城(土边),待考。<br> 考验体力的时刻到了,从花家窑口向东连续爬升500米,到达清水顶北峰敌楼。北折在一座敌楼处,西来的老边与此相交,重叠一百多米后再次分离,老边向北扬长而去。<div> 继续东北行约2千米下到于家冲。<br>  于家冲,“冲”在明朝是平缓的意思,顾名思义,这是一条天然的山间平缓栈道。它北通南园,南达羊圈子,可过大队骑兵。关设正城、水口,三座四五眼大敌楼镇守。其西翼长城西山台至青石(水)顶台,有通于家沟山道,牵马可过,其余墩台处较险要,仅有牧羊道。</div> 图五:于家冲峡谷中的关口 再行1千多米是化木梁。化木梁,关门一座,关口西敌楼一座,镇守关口。东山崖上敌楼一座,正对着边外山道。其外通南园,平缓,可过大队骑兵,内通群山,路线不详。两翼长城墩台处山势较险,仅有步道。<br>  化木梁是设在沟中间的关口,口内关门洞已经被上游冲下来的淤泥堵死,淤积厚度达到7米,现洞口已被清理处来(图六)。 图六:仍带有部分垛口的化木梁关 《西关志》记载,石峡隘口守兵26名,花家窑19名,于家冲10名,化木梁14名。这么点的兵力,估计是指永乐时期的安排。长城加建敌楼后,每个关口至少有敌楼三座,就算每个楼驻兵20人,就不止60个人,这还不算关城的驻军。<br>  又行一千多米是黑豆峪,距八达岭南十六楼不远。黑豆峪早为永乐年建,嘉靖后几朝重筑。这一段裸岩重重,怪石嶙峋,长城蜿蜒顿挫,干净漂亮。由于山体不高,有多段骑兵可近,所以城墙修筑厚重,敌楼、炮台密集,易守难攻。这段长城虽然未设置隘口,但北可通南园,南可达八达岭青龙桥。 图七:黑豆峪段长城 到达八达岭南十六楼。继续攀高而上,在南七楼被执勤人员截住,未费口舌,直接走栈道下撤到青龙桥。因此前已经光顾过八达岭,并不遗憾。<br>  这段长城归居庸路管辖,居庸路的长城就是不一般,它不但在昌镇最奢华,而且遗存完好(图八)。其墙高体宽,敌楼密布、关磊森严,清一色的青砖条石,即使崖缝也砌上了长城砖(图九、十)。 图八:原汁原味的居庸路明长城 图九:这是长城中垛口墙和宇墙相距最窄的 图十:崖壁的缝隙也砌上了青砖 这段长城敌楼的结构也有特色,小而精悍。敌楼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的2X4眼,一层实心,基本与城墙顶平,出入方便;二层中空,无支柱,长方形,宽敞明亮,作战空间大。二层顶为木结构,连接三层;三层有砖垛、木铺房。木铺房依靠二层墙体内的木柱及厚厚的砖壁支撑。<div>  这应该是非常漂亮的小战楼,只因木头腐烂剩下砖结构。也正因为敌楼上部是木结构负重小,至今才保存的非常完整(图十一、十二)。<br></div> 图十一:宽敞的2X4眼敌楼作战室 图十二:二层顶以上的木结构遗迹 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