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2015年,百岁高龄的母亲仙逝,我们送老人家回到了故乡宁波,从此,每年清明便去给母亲扫墓,顺便,会到宁波周边的一些景点逛逛。2024年3月26--4月1日,我赴甬扫墓并与表姐、表妹一起游览了几个地方,收获颇多,印象深刻。</b> <b> 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宁波市图书馆。</b> <p class="ql-block"><b> 进门,直上四楼,步入“宁波人文馆”。正如人文馆前言所述:宁波是一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一批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的宁波人,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心念家乡,回报桑梓,传承、弘扬宁波的文化之魂。在商界,世界船王包玉刚于1987年捐资支持宁波图书馆建设;在文艺界,翻译家草婴先生和书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的大量藏书和遗物赠予宁波图书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包玉刚先生的简介和塑像。</b></p> <b> 而我们姐妹仨要认真、仔细、虔诚地参观的则是前不久刚设立的“草婴文献馆”,因为,草婴先生是我们的长辈。</b> <b> 草婴(1923年3月24日~2015年10月24日),本名盛峻峰,草婴是他的笔名,他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译协名誉理事。</b><div><b> 草婴先生是我外婆的亲侄子,我的表舅,我表姐、表妹的表叔,儿时,外婆经常带我去舅公(草婴的父亲)家作客,有时,两位长辈会带着我去听评弹,他们最爱去的饭店是位于复兴公园旁边的洁而精。</b></div> <b>舅公既行医,又从商、从文,知识渊博,谈吐幽默;草婴先生的姐姐盛梅卿是留美医学生,回国后在某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弟弟盛晓峰是研究中国古籍的专家,姐弟三人在各自专攻的领域都颇有建树。</b> <b> 草婴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尼古拉耶娃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b><div><b> 草婴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b></div> <b> 译作等身!</b> <b> 2003年,在草婴先生80岁生日时,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柯福安先生在生日宴会上的祝寿词以及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先生的贺信。</b> <b> 2004年,原总理温家宝写给草婴先生的亲笔信以及2006年著名作家冯骥才评论草婴先生的一段话。</b><div><b> 作家、资深出版人袁敏在评价草婴先生译作时说:"文学翻译者很多,而翻译家寥寥。看过草婴先生翻译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那是艺术再创造。他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一个艺术家的再创造,文笔优美,对话尤其生动。"</b></div> <p class="ql-block"><b> 2015年10月24日,草婴先生因病逝世,当天,温家宝总理即写信给草婴先生夫人盛天民以表哀悼:</b></p><p class="ql-block"><b>盛天民先生:</b></p><p class="ql-block"><b> 惊悉草婴先生逝世,深感悲痛。谨表示沉痛哀悼。先生于2004年致信给我,承赠《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让我深为感谢,我即函复,由衷说道"您的宏篇译著饱含了您的心血,表现出您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您对读者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b> 草婴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成就、品格和精神值得我们纪念、学习、传承。他的为人和作品将永远留在人间。</b></p><p class="ql-block"><b> 望节哀保重。</b></p><p class="ql-block"><b> 温家宝</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10月24日晚</b></p><p class="ql-block"><br></p> <b> 草婴先生在翻译界成就斐然,获得众多奖项,但为人处世始终非常低调,他的成就如同他的本名“俊峰”,高山仰止;但他的为人又恰如他给自己取的笔名“草婴”,甘为一株无人注目的小草。</b> <b>斯人已逝,留存精神给后人,我们姐妹仨在文献馆逗留了很久很久,不忍离去,长辈的成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但他执着的治学态度、正直的为人品格是值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铭刻在心的,这是长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b> <b> 与草婴文献馆毗邻的是著名书法、篆刻家高式熊的“红葵花馆”。很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我曾与高先生有过交集,这是一位有趣的老人,爱书法、篆刻,也爱骑摩托、打高尔夫,性格十分开朗。</b><div><b> 如今,在人文馆里,包玉刚、草婴、高式熊三位宁波籍老人相聚一堂,应该会很热闹,很开心吧!</b></div> <b> 宁波图书馆,下次回甬时,再来造访!</b> <b> 27日下午,外甥驱车陪我们去镇海,参观郑氏十七房。</b> <b> 郑氏十七房,宁波市镇海区4A级景点,系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位于镇海澥浦,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b> <b> 郑氏祠堂分男祠和女祠,这是男祠通德堂,距今200多年历史,是十七房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郑氏宗族的政治、法律、文化中心。</b><div><br></div> <b> 镇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b> <b> 佛迹湖</b> <b> 明清街</b> <b> 烟雨亭</b> <b> 风景十分秀丽</b> <b> 恒德堂</b> <b> 十七房有三宝,棋杆最多、最高;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宁波,河边小桥流水、鸭子戏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b> <b> 据有关专家称:"十七房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是继唐、宋、元、明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民宅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b> <b> 栈房</b> <b> 老凤祥的图标起源于此:老凤祥创始人郑熙是兴房主人郑勋的弟弟,他创办银楼后,苦于想不出合适的商号,兴房屋檐下的凤凰砖雕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便将商号称作“凤翔”,并以凤凰形象作为LOGO。不过,关于老凤祥的由来,还有另外几种说法的,也不知道孰真孰假。</b> <b> 圣旨匾额:据记载,咸丰年间,恒德房张氏和周氏两位夫人年青守寡,她们孝敬公婆,抚养诸侄子如同亲子,勤俭持家,深受族人敬仰,后由官员上奏朝廷,咸丰三年(1853年),皇上为表彰两位夫人,下圣旨,赐牌楼一座,御赐“圣旨”匾额一块。如今,牌楼不复存在,匾额却还保存完好。</b> <b> 十七房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兴房、恒德、后堂楼等很多窗盘、门盘上都刻满多种花纹图案。恒德的窗盘特别考究,四周花草,中间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罗汉,十七房人称它为一百罗汉图。很多花格棂窗,无一相同花纹。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b> <b>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环绕,又有小漕、小池无数,这些水系数百年来一直保持水清如镜,他们在主要河道上竖碑立牌,上写:"禁放牛羊,禁堆杂物"等族规。若族内有人往河里投扔杂物,要罚犯规的人挨家挨户分馒头,或者立着晒太阳示众,从中可看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b> <b> 走进"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敲一扇扇充满故事的门窗,徘徊在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人如梦如戏、如痴如醉。推开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梦回那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户户相对,房房相惜,每一扇门里都在诉说着郑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去。</b><div><b> 我们遇到一位东北老太太,她说自己是郑氏后人,到这儿寻根来了!</b></div> <b> 离开古老的十七房,我们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樱花公园,仿佛一下子从明清穿越到了现代。</b> <b> 赏樱正当时</b> <b> 徜徉在缤纷的落英中,陶醉在拂面的春风里。</b> <b> 29日,外甥驾车两小时,将我们带到了位于四明山腹地的李家坑村。</b> <b> 李家坑,清初形成聚落,至清末,均属通远乡。</b> <b> 2004年5月,李家坑、百步阶两个自然村合并为李家坑村。2007年申报了省级古村名录,现开发了四明山大峡谷漂流,促进第三产业及农副产品的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全村占地面积8.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17人,总户数374户,耕地面积642亩,山林面积3700亩。</b> <b> 背靠大山,溪水环绕,风景独好!</b> <b> “说事亭”,估计是村里的议事场所。</b> <b> 羽灵庙,建成于康熙年间,距今已300年左右,曾经是四明地区名刹。“羽”即羽翼,含庇护之意;“灵”即灵气,祈愿李家坑在菩萨保佑下,福泽连绵;同时,祖先也希望李家坑成为人杰地灵之地,族中后人前途无量。</b><div><b> 寺庙几经搬迁,也曾被拆除,2019年在旧址重建。</b></div> <b> 河边有一些这样的石碑,上书激励的字样。这是“耕读”碑,希望子孙不忘劳作,不忘学习。</b> <b> 这块碑上书写着“宜居”,村民热爱自己的家乡啊!</b> <b> 这标语有意思:“红色引领”指的是这儿是老革命根据地,传统不能忘;“绿色发展”说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如今村里坚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出一个悠闲旅游的好去处。</b> <b> 看到这房屋格局,便会联想到“开轩面场圃”。</b> <b> 这儿改建了不少民宿,节假日生意还不错。</b> <b> 曲径通幽,这也是万一山洪袭来时的撤退通道,村里的防灾意识还是蛮强的。</b> <b> 就地取材,用旧磨盘垒成的矮墙,很有艺术感。</b> <b> 靠山吃山,现在是收笋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晒着笋干;靠水吃水,午餐的农家菜里炸溪坑小鱼很美味。</b> <b> 李家坑溪水中布满岩石,经年累月的溪水冲刷,岩石变得光滑圆润,层层圆岩相扣,溪水在阳光映照下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像龙身上金光闪闪的鳞片,故村民称此为“龙鳞岩”。</b> <b> 溪水中央,有一块石头,村民称其为“龙珠”,传说因有此龙珠石的庇佑,李家坑至今没有遭受过洪涝灾害。</b> <b> 廊桥</b> <b> 我们在村里遇到的都是老年人,但均身体硬朗,种树、除草、砌墙......70多岁了还是壮劳力的模样。</b> <b> 这儿有个童谣乐园</b> <b> 墙上嵌有当地童谣,用宁波话读才够味儿!</b> <b> 这房子属于里通转三合院,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李家坑最早的院落,久年失修,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b> <b> 李氏家庙</b> <b> 内有务本堂和善教初等学堂</b> <b> 李氏书塾,即原来的善教堂,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李家坑绅士李圣良在此开学堂,从此,李家坑书声琅琅,吸引了四明山区的不少孩子来此读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绅士李怀科改学塾为“李氏学堂”并亲自任教,提升了办学档次。数十年间,学堂的名称与功能数次微调,教书育人的宗旨始终不变。</b> <b> 现在,虽然此处不再是学堂,但功能更多元了:既是村党支部的议事场所,也是村民学习的地方,还是民主党派的活动地点。</b> <b> 学堂外的粉墙上印的也是童谣</b> <b> 家庙的飞檐与屋脊兽很吸睛</b> <b> 2014年,李家坑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b> <b> 走过李家桥,准备返程了,怎么有点依依不舍呢!</b> <b> 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民淳朴,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一边劳作,一边乐呵呵地与游客聊天,一门心思将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有机会再来看望你们哦!</b> <b> 宁波,我深爱的地方,祝愿故乡的未来更美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