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我记忆中的山西师范大学

沧海清风

四月,羊城早已繁花似锦,春风醉人,云山珠水游人如织。在羊城你无需寻芳,那可是一城四季春的花城啊!如果你不停下匆匆的脚步,你不会感到时光的流逝,只是不经意间看到木棉树下一地落红,才恍然间发现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在工作间隙,提笔写下《我的父亲》系列文章时,屈指一算才惊诧竟已阔别临汾41年了。于是上网一搜,发现山西师范大学早已人去楼空,搬迁至太原了,有网友留言“青春无处安放”,我记忆中的山西师范大学便又不知不觉浮现在脑海中。<br> 贡院街1号,原是临汾师范学校校址,山西师范学院旧址在临汾东郊段店村和东王村之间,1969年因为备战,由28军进驻,学校不得已,暂迁至临汾一中蜗居。其间几度争论校址问题,一说临汾党校,一说迁址太原,(如果当时迁入太原,就没有今天的争论了)一说临汾师范学校,1972年省革委决定山西师范学院迁至临汾师范学校办学,至此,临汾师范学校遂成为山西师范学院校址,(1981年3月才正式确定下来)。当时山西师范学院连一座楼房都没有,平房都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工农兵学员都把学校戏称为“车马大店”。土城墙从西向和南向呈半包围状将学校包裹在内,学校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1973年9月文史楼(2号楼)、理科楼(3号楼)相继动工,1974级工农兵学员有了新课室,主楼(1号楼)似乎是1977年投入使用。1973年,在平房群和西城墙之间,原养鸡场的位置开始建学生宿舍,后来贴着西城墙建起了两栋两层窑洞式的教师宿舍。1977年在学校西北角近临汾人民公园处陆续建起了6栋教师宿舍。1981年校内修筑了几条灰渣路,这才告别了雨天两脚泥的尴尬。1980年开始建造图书馆,1984年始建成使用。同年12月山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山西师范大学。<br> 我最熟悉的莫过于中文系办公室所在地,一进校门,右手边最近铁佛寺处就是中文系办公室。办公室由里外两间平房构成,父母和大家在里屋开会,我就在外屋翻阅《人民画报》,我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可以毫无障碍的阅读它们,无意间的识字就是从阅读《人民画报》开始的。中文系办公室的后边还有一个破败的院落,里面堆满了废弃的杂物,还有绿色的青苔长满角落,寂寂无人,显然已荒废多年。中文系办公室的前边有一块空地,“女排热”的时候,这里曾作为排球赛场,我在那里为中文系的比赛加过油。<br>  进入校门的一片空地尽头,有一座影壁,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每周六左边的平房处便会挂起一块小黑板,上书电影名称,晚上露天电影就在此处放映,银幕就悬挂在影壁前。我曾是忠实的影迷,不管有多少人,我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位置。<br> 1984年夏的山西师范学院,图中主体建筑为食堂 <p class="ql-block">1984年夏的山西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吊塔还未拆除,左边是学生宿舍,右下角就是两层窑洞式教工宿舍,照片视角就是从城墙上拍摄的。</p> 1984年夏的山西师范学院,左为主教学楼、正面是文科楼。后边的大烟囱,我也爬过,那时《阳光灿烂的日子》还不知在哪里。 1984年12月刚刚改名的山西师范大学,1985年日历卡 高考恢复之后,西城墙上就多了男女情侣,特别是毕业季,更是公开化了,这也是社会转型的一个标志。不知道城墙上的野紫苜蓿花,是否曾作为定情的信物被采摘,据说紫苜蓿花还有一个神奇的技能,当有蜜蜂或者其他小昆虫落在它们的花朵上时,紫花苜蓿会伸出一根“手指”,扇走它们,这是否象征着爱情的排他性呢?其实,这根“手指”就是龙骨瓣,龙骨瓣就像弹簧一样,蜜蜂采蜜时里面的雄蕊会一下弹出来,打中授粉蜜蜂的头,使蜜蜂携带它的花粉,这意味着爱情也有甜蜜的痛苦。现在城墙没了,临汾人民公园也并入了山西师大,不复旧容颜,山西师大也已搬走,但我脑海中山西师大还是1983年之前的样子,临汾人民公园亦然,那可是我少年时的乐园啊! 紫花苜蓿 临汾西城门及土城墙,墙高四丈五尺以上,城墙上部宽度不小于一丈八尺,墙砖早被村民挖走。照片上这段城墙,向北延伸至临汾军分区,往南延伸至临汾人民公园、山西师范大学,如果从空中俯瞰,它是环城的。这段城墙,我至少走过几百次。照片上这个地方,我小时候多次徒手攀爬上去。从山西师范大学段望河西,由于河西地势低洼。目测城墙高度大概20多米。 花开在眼前,时间的河流弯弯曲曲,有时清浅,有时湍急,你可记得每朵翻腾的浪花?随手拿起几张老照片,便会勾起心中的几片云朵,朱颜已改,画楼不在,劝君莫凭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