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4.3 阴 阵雨🌦️ 13-19°C</p><p class="ql-block">从高屯出来早上天气还可以,先导航第一个打卡地-隆里古城,结果,按导航的路线把就在附近的红军桥🌉错过了。。。</p> <p class="ql-block">19公里的路程,小起伏,近处的稻田,远处的茶田,有山⛰️有水,清晨的太阳🌞从薄薄的云层里露出鸭蛋黄的橘色,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15公里后到达敖市镇,镇子挺大,处于三岔路口,很繁华,进邮局🏤打卡后沿G242国道转向东继续骑行🚴🏻♀️</p> <p class="ql-block">4公里后来到古城,这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明洪武三年建“龙里卫”,又增“五开卫”以镇之。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清顺治十五年,取“隆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我们由东门进入,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p> <p class="ql-block">东门主要是作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p> <p class="ql-block">街道20余条,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p> <p class="ql-block">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p> <p class="ql-block">隆里人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p> <p class="ql-block">玩花脸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其花脸龙表演活动由傩戏演变而来,舞者均画脸谱,相传取材于宋朝建国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玩龙灯是隆里人民每年的庆春传统节目,开锣玩龙的时间由东西南北各门事先约定,锣鼓一响,各路舞龙同时出动,会聚城中广场,锣钹鼓号齐鸣,群龙竞技,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相传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于此,创立书院伶教授学,以变风俗。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离职回乡后重修。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为封建时代培养了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隆里寺观较多。有城中十一庙,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庙。城中心的观音堂建有“大庙”,大庙右侧建有“城隍庙”,东街头有“文庙”,西街头有“武庙”(关帝庙),武庙侧为“魁星楼”,西北角有“木马庙”、“玉皇阁”,西南角有“二郎庙”,东鼓楼旁有“飞山庙”,东南角有“五显庙”等共11座</p> <p class="ql-block">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大军前往贵州、云南,巩固国家西南边陲。在向贵州东部的“苗疆峒土”武力推进的过程中,遭到少数民族反抗</p> <p class="ql-block">明朝廷在黎平建五开卫,在如今的隆里所设龙里守御千户所,次年即在如今这片开阔的田坝间建筑所城。60户从中原和江南等地千里而来的“军人家庭”,成为首批入驻此地的居民兼镇守士兵</p> <p class="ql-block">军户们世代为兵,子孙世袭其职,三分戍守,七分耕种,自给自足,不纳粮赋。他们无战则民,有战则兵,岁月静好时在乡场上,战事发生时在战场上——真是一言不合就“变脸”,画风转变很丝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就是600多年前的“贵漂”吧</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千户所屯兵的使命也还是防守周边少数民族,这导致龙里千户所与周边少数民族村寨长期处于一种互相防备和对立的状态,所不连司,寨不通屯,俨然是一座汉人孤岛。</p> <p class="ql-block">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开挖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决饮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东,南,西门都在古城的主路上,古城不大,很好找。唯独北门,是在北面不假,但七拐八拐的,竟然打听了好几个人才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找到,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且为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并取名“安定门”。其实在它的不远处有个更小的门供人们进出。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以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里所虽然经历600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保持卫所制的军事防御功能。作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唯一一座保存完好集图腾与宗教,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古代典型珍贵军屯遗存,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典范</p> <p class="ql-block">离开隆里古城,复又返回敖市,沿着县道向西,按计划顺着清水江南岸一路向西去剑河县,因修剑黎高速,这条路已被工程车压的破烂不堪了,但这条路才是中央红军纵队当年走的路,再难再烂咱也要走!</p> <p class="ql-block">从老房子🏠可以看出还是吊脚楼居多,所以这里住的大多都是侗民</p> <p class="ql-block">大山⛰️里就没个平地,随处可见的都是这种小面积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这样看似平坦的稻田,其实也是错落有致的</p> <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的地方,景色也漂亮,但这一段的道路也烂的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幸好在乌勒村的桥头遇上一家饭店,正好可以午饭。这里也开始汇入省道,问老板得知,前面到南加镇的路还要烂,修了几年的高速🛣️都要靠这条路运输物料,如今即将竣工。想想也是😂更糟糕是吃完饭就在要出发的一刻,又下起了滂沱大雨🌧️😂😂这可咋办,大雨🌧️,烂路!原本美好的心情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大漠哥发现门口停一辆带有工程标志的皮卡车,原来这车是为修高速🛣️的工人们来饭店取盒饭的,司机很热情的告诉我,过桥几百米搅拌站旁就有路口可上高速🛣️,现在到剑河已全线贯通,只剩下收尾阶段了。但路口有专人看守,能否让上说不准。。。</p> <p class="ql-block">穿戴完毕后我们一头扎进了大雨中,过了桥🌉果然发现搅拌站旁的路口。原来这是剑黎高速🛣️乌勒出口。于是骑过去与看守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一顿好话,居然允许我们上来了,真好😁😁</p> <p class="ql-block">平生第一次骑车上高速🛣️😁没车🚗笔直的大路还没坡😄怎么感觉雨也小了很多呢?我们的兴奋劲又上来了😃高速公路比省道要高出很多,往远处观望雨中的黔东南山连山⛰️云雾缭绕,S311省道就在脚下,更往下的清水江静静的流淌着,有种航拍的视觉</p> <p class="ql-block">高速是直线,骑了16-7公里的样子,已等于拐弯抹角的省道近40公里的路程,照这架势最多3个多小时就能到剑河县城,总不能这样一直骑到剑河吧?那就失去本意不叫骑行了,自驾更快!此时雨已基本停了,估摸着也已越过烂路段,于是在南加镇附近找到出口下了高速🛣️,继续我们的骑行🚴🏻♂️</p><p class="ql-block">下高速🛣️的路口处于南加镇与里合村中间,路况很好,说明我们的确越过烂路段,沿着清水江前行2公里,来到就在省道旁的里合红军渡江遗址纪念亭。</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萧(肖)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于9月23日从锦屏县河口渡乌下江,西行进入剑河县南加堡,准备从里合村渡江北上与当时贺龙的红三军取得联系</p> <p class="ql-block">里合村村民因受敌人的造谣蛊惑,早已躲进深山,只有杨宗建、龙祖成、胡老七等少数村民留下暗中观察红军动静。他们见红军纪律严明,不进民宅,栖息在屋檐下,秋毫无犯。被红军的行为感动,里合村留下的村民才出来露面,经过交流,他们得知红军欲从此处渡江北上,遂上山发动村民帮助红军渡江。当地村民用木材、门板等搭出浮桥,一天就将红军将士全部送过清水江(怎么感觉和通道老王脚村的军民团结桥的故事差不多呢)</p> <p class="ql-block">至今这里的人们对当年红军更是缅怀!就在我仔细阅读碑文内容时,一位苗族大姐来到石碑前很自然的上香并拜了三拜,遂转身向山里走去</p> <p class="ql-block">清江两岸,群峰叠翠,风光旖旎。眼前高速这座新建的大桥🌉,还仅是在清水江的河岔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所处清水江中游,山深林密,沿江半山腰修建的公路崎岖不平,开始我说没有一公里的平路,越骑越发现就没有超过100米的平路,不是上就是下,很耗体力,尽管现已升级为省道</p> <p class="ql-block">柳基村,一个古老的寨子,下面还有个码头。这个古城是这几年才修复的,原古城始建于乾隆元年,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古城已毁坏,如今又恢复了往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沿着起伏不断的路继续前行,过桥后坡度更大更长了</p> <p class="ql-block">在经过一个5公里的长上坡后,又一个为修高速而建搅拌站就建在临近坡顶处,中华大地到处可见中铁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到南寨镇了,镇子建在最坡顶处,居高临下,景色非常美。从下高速开始短短的22公里路程竟然骑了将近三个小时,可见强度有多大!镇上居住的有苗族和侗族,我们在一家苗族阿婆的旅馆住下,晚饭去对面侗族大姐开的饭店吃饭,大姐人很好,说我们点的菜太干没有汤,就从自己家人吃的火锅内给我们每人舀了一碗汤,还在每个碗里放了牛肉,这里的人真是心地朴实又善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