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县十八渡村《重修家庙碑记》石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图一:(现存石碑图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修家庙碑记》的发现,揭开了我十八渡、横河口两村本家族史的历史渊源,也为我们寻根问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过去唐县十八渡村与曲阳县横河口两村,苑氏家族一直秉承着一个老祖宗的传说,两村的家人们也以前后门(十八渡村称谓),南北院(横河口村称谓)论祖排辈。但具体什么时间、从何处迁徙而来,一直困扰着乡亲们寻根问祖之心。改革开放后两县的民政部门,在竖立的村址标牌中建村史记却相差甚远,也让家人们说法不一。曾在村民口耳相传中,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村的传说。并且还依据小脚趾边丫的例证根源,本人也曾依此写过草稿记述;但查阅历史移民大迁徙记载,与村史年代出入很大。因此,追寻碑文例证或文献资料成了家族人的心事。</p><p class="ql-block">这通石碑是五九年修建西大洋水库全村整体移民搬迁时,被父辈们连同其它石碑一同搬入新村的,曾被用于复建村中大戏楼基座台面,现在看来父辈们也是有意保存传承之;后在大戏楼坍塌改建村卫生所时,不少石碑却埋于了地下。2021年拆除卫生所再次改建幼稚园挖地基时,这通石碑和其它石碑得以重现,遗憾的是大清乾隆三十九年的家族墓志铭(家训)石碑,及其它石碑被愚昧的村民搬迁时砸毁,万幸的是这块重修家庙碑记石碑,被苑书民发现并收藏保管了起来,这才有了进一步澄清家族的迁徙路程,这或许也是先祖螟蛉中有意传承之。可惜石碑在机械挖掘过程时损毁严重,几道划痕使得文字模糊不清,部分文字不能辨识。但从尚能辨识的文字中却让我们了解到一些珍贵信息:</p><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十八渡村苑氏清苑人也,舆横河口苑氏均為同族相传。明李□兵谏,一時偕來,遂於此建家焉。俟後岁月長长久族□繁衍吾□先人不忘本根……”。</p><p class="ql-block">碑文所载明确指出为躲避明“李□兵谏”从河北保定清苑县迁徙此地。至于苑氏家庙具体建于那年那月,碑文中没有明确记载。家庙到了道光年间因年久失修,几至倾頽,据此推断建庙时间应在百年以上或更长。碑文指明清道光二十二年元旦祭祖之时,由苑保功等二十二位(碑中刻录)十八渡村、横河口村苑氏族人作为领袖人,谋议修缮家庙,并于当年七月重修告竣,立此碑以作纪念。可惜碑文中记载的“元旦致祭”礼仪,春节祭祖习俗在当地不知什么原因却没有留传下来。现从村中长者苑邋遢等老人处了解到“苑氏家庙又被称为祖宗楼,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强行拆除,砖瓦木料被搬走修建了据点炮楼”。至此家庙被毁没有了祭奠场所,加之连年的战事,祭奠习俗慢慢也就淡漠失去了传承。</p><p class="ql-block">续写此碑的发现与由来,心中不免激起涟漪,面对褚物细思,祖辈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条件都能勿忘木本水源,刻碑立说,励志传承。今天,我们更应该牢记祖辈尊尊教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严格要求我们的族人,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尊老爱幼,团结奋斗,为建设祖国作出新贡献。,</p><p class="ql-block">苑国堂写于:二零二四年四月十日</p><p class="ql-block">附:图片1《重修家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图片2复原《重修家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图片3记忆《前门领孙碑》</p> <p class="ql-block">根据年迈老人叙述复原(重修苑家庙碑记)图样</p> <p class="ql-block">原村马头岭苑氏前门领孙碑图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