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20周一晴</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游玩【清源山】。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因是旅游淡季,允许私家车进入景区,我们直接开到山顶停车场,从山顶上往下游玩。</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经过历代的开发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南台岩】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不仅有佛教的大雄宝殿,还有儒教的魁星阁和道教的三清殿,展示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中的卧佛像,是一尊重要的佛教雕塑,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泉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游览。</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自然风光的名胜区。因位于清源山的最高点之一,成为了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出寺庙不远有个观景台,可以将整个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上车去山下看【老君岩】。老君岩景区的大门上标刻着“众妙之门”,取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句。宋代历代帝王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十三世纪的泉州是中国对外交流最重要的窗口,在此建造大量的道教宫观,重用道士,编辑道书,弘扬道教思想,是很自然的事。</p> <p class="ql-block">入门沿着标示,进入羽仙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羽仙岩下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span>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p> <p class="ql-block">来此受教育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等大型石雕七处九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三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目的地是【蟳埔村】,一个典型的沿海小渔村。唐宋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蟳埔村是当时商船的一个重要停靠点,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以其独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簪花围”习俗</span>而受人关注。<span style="font-size:18px;">驶进村落</span>,与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千年渔村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息。各商铺划地为王,停车必须在店家购物,完全失去了古村落该有的淳朴和纯粹😔。</p> <p class="ql-block">无处安放的车辆被迫驶进洗车店,沿着主道步行进村寻食,终于有一家牛肉店的菜单勾起了我们的食欲。自从来到福建,餐饮以海鲜为主,记忆中第一次吃上了肉类。</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店家老板的妈妈一身蟳埔女着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阵狂拍…</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词句。</p> <p class="ql-block">餐后继续沿着主路,去村里转转。摆摊的、走路的、骑着小三轮的、聚堆干活的,每个女人的长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蟳埔女的</span>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十分简单。常常踩着一双拖鞋,四处奔波,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p> <p class="ql-block">现在只有老年人依旧保持着过往的装扮,年轻的一代已经完全汉化。年轻的游客会在此体验梳头戴花的装扮。<span style="font-size:18px;">簪花围</span>造型独特,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家小店达成了和蟳埔女合影的意愿,心满意足,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坐上清洗干净的车直奔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相传最早这里的店面只有五间,所以叫作“五店市”。天长日久,“五店市”的名称就留传下来了,成为一个带有古老韵味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遍布着传统的闽南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和具有南洋风情的番仔楼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群区域。</p> <p class="ql-block">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建筑,非常适合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各种信仰在此汇集。不仅有道教、佛教,还有【摩尼教遗址】,俗称“草庵”。庵堂建在一个高台上,系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小巧玲珑,掩藏在一片绿树之中。庵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尼佛端坐在环内的莲花坛上,神态庄严,</span>四周雕刻着光芒四射的纹饰,体现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遗址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宗教,糅合佛教、基督教、袄教,崇尚光明,反对黑暗,所以又称“明教”。摩尼教七世纪末传入我国,风靡一时,明初朱元璋下令禁绝,从此摩尼教一蹶不振,被其他宗教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经十四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建时是海桥,但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湖面上的一座普通桥梁。穿过东侧的望高楼,进入安平桥的主体,以巨型石板铺设的桥面,两侧设有简单的石栏杆。安平桥是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晚餐就在安平桥附近吃“猪脚饭”。猪脚饭是广东省惠来经典菜肴,属于潮汕小吃、客家小吃和闽南美食。以猪脚为主要原料,肥而不腻,入口香爽。其特点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香气四溢,<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道有名的菜肴,值得品尝。</span></p> <p class="ql-block">11.21周二晴</p><p class="ql-block">上午第一站【九日山】。传说有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是清源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来往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 (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因此“山中无石不刻字”成为了该景点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东、西、北三峰山洞交汇处,有一池碧水,称“菩萨泉”,源自“白云坞”,流经延福寺西侧而汇入现在的北渠。菩萨泉亦属九日山三十六奇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灵山陵墓与九日山一并归属清源山景区。【灵山陵墓】为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是唐朝从阿拉伯航海而来的穆罕默德弟子三贤四贤的归真处。</p> <p class="ql-block">进入陵墓,迎面看见一天然巨石,似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后人又刻上“天然机妙”,成就了泉州“玉球风动”一景。</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这座被祝福的陵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伊斯兰信徒的保护,一方方记事碑记载了对它的修缮。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伊斯兰教历史文物,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传播史的重要史迹。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镇午餐后走【洛阳桥】。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因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一个古渡口一万安渡,故名。</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历时六年完成,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由于洛阳江出海口潮狂水急,江底为滩涂淤泥,无坚实基础,桥基屡被冲垮。建桥时创造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的建桥技艺。即修桥时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墩而成;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牡蛎附着石头的胶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成牢固的整体。洛阳桥的建立,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技艺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时发现河床干涸,大片的红树林树根清晰可见。听当地人说,下午一点开始水从上游缓缓流入,将整个河床淹没,下午五点潮水慢慢退却,再次露出河床。旱季期每日如此,日复一日。</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处走走,累了找个石桌玩把牌。下午一点多了,桥下确实有水流动的痕迹,但非常微小。</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洛阳桥的石板比平安桥长一些。洛阳桥以独特的建筑技术著称;而安平桥则以其超长的跨度,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无论是洛阳桥还是安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展示了宋代中国在桥梁建筑技术上的成就,也见证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有十亭九塔,还有石雕人物…</p> <p class="ql-block">今天最后的景点【崇武古城】,濒临台湾海峡。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有不少明代的宅子,有的已翻建,有的依旧古朴,有的已成危房,新旧民居交织在一起。城内还有不少原住民,整个古城的维修工作进程缓慢。</p> <p class="ql-block">走出崇武古城,驱车去【惠安女风情园】,一路上见到了不少年长的惠安女。风情园是当地私人筹建的乡村旅游景点,没有免费的优惠。因是人工景点,击退了我们进入的欲望,步行去拍在沿街劳作的惠安女。</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是生活在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几百年前,由中原移居于此。因在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而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系腰带。惠安女以勤快、耐劳的品质著称,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回到古城大门附近的“周霖私房菜”晚餐。食材新鲜,口感细腻,回味无穷,不愧于泉州私家菜排行榜第二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11.22周三晴</p><p class="ql-block">上午八点出发,离开泉州前往漳州南靖土楼景区。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之一。2008年,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众多的土楼群中,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岩市的永定土楼</span>最为突出,成为了游客追逐的热门景点。南靖土楼中的两群(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两楼(怀远楼、和贵楼)最值得一看。中午到达【云水谣景区】,一部电影带红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很美,自然风光秀丽,但和蟳埔村一样,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沿着村口往下走,一路都是店铺和小卖部。</p> <p class="ql-block">走完集市,终于看到了【怀远楼】。此楼建于1905-190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成,</span>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整座楼共有4层,高14.5米,每层34个房间,共有136个房间。这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层多为商铺,或是民居的厨房。</span>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p> <p class="ql-block">找个地方午餐…</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和贵楼有“四奇”:一奇是楼高,是福建土楼之最;二奇是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历经几百年仍稳固如山;三奇是楼内有一清一浊两口井;四奇是其结构具有“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作为方形楼代表的和贵楼,没有雕梁画栋,外墙还有两道明显的墙体裂缝,但并不影响它的独特魅力,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由一座方楼(步云楼)、三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内部自成体系,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四座环绕周围,依山错落分布。精美的建筑组合与自然巧妙形成的绝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叹为观止,当地人戏称“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土楼的产生源于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内部结构复杂,围绕中央的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一楼以上方有对外侧的窗户,这种设计既满足了聚族而居的生活需求,又增强了建筑的防御性。土楼通常包括下堂为出入口,中堂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供奉祖先牌位,形成了一个大家族的“小王国”。和昌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天地相通…</p> <p class="ql-block">与和昌楼同时修建的步云楼,是田螺坑土楼群中的唯一一座方形楼,高达三层,每层有二十六个房间。步云楼的名字寓意着愿望子孙后代在读书中举、仕途平步青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瑞云楼</span>建于1936年,也是三层。给人感觉,无论内外结构还是布局,与其它土楼大同小异,作为外行,很难分辨之间的差异。但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和浓浓的烟火气息,给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文昌楼建造时间最晚,1966年才建成,椭圆形三层楼。转到这里,多少也产生了一些审美疲劳,看啥都一个样,匆匆而过!</p> <p class="ql-block">与土楼群合影…。</p> <p class="ql-block">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村里也有不少土楼沿河而建,土楼形态丰富,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景观,其中,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似太极,塔下村因此被誉为“太极水乡”。令人吃惊的是古村落里还有许多精致的民宿与宾馆,游客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开车赶往龙岩市。今晚入住的民宿在永定土楼王子景区内,一人一间,室内非常简陋,但公共空间的设计挺接地气,乡村特色明显。</p> <p class="ql-block">11.23周四晴</p><p class="ql-block">下楼去找早餐店,一路风景…</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建于宋元时期,是南迁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产物,与南靖土楼优美自然风光和造型各异的特点不同,以其规模宏大和建筑风格独特而著称。早餐后,游玩了王子景区内的振成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阳楼、</span>庆成楼和玉成楼。</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俗称“八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振成楼是客家圆楼的精品之一。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它分为内外两环,外环楼是四层的架梁式土木结构,内环楼是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形成了“外土内砖(洋)”的独特风格。将西方建筑元素融入客家土楼,开创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洪川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王景区建筑群有:承启楼(大鱼海棠拍摄地)、世泽楼、侨福楼等。</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定土楼王,</span>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完成。规模较大,楼高达16.4米,拥有400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外部呈现为四层的圆楼,内部则采用八卦阵式的层叠设计,在福建的众多土楼中独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泽楼】</span>坐落于承启楼东侧,为长方形土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坐北朝南,每层三十八开间。一、二层不开窗。一、四层为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相通。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位于承启楼西侧,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楼外有一圈墙包围着,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上高速开启返家行程,傍晚在三明市停歇。三明在历史上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是客家人形成并繁衍生息的重要居住地,应该去看看,可惜没有时间了。晚入住新城万达广场附近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11.24周五晴</p><p class="ql-block">九点出发上高速,直奔杭州,历经半个月的福建之行接近尾声。我们从具有“海上仙都”之美誉的太姥山到霞浦,在海边霞光之下的摄影之地追风逐影;在省会福州游览三坊七巷,实地了解中国的近代变迁史;经海峡公铁大桥到达平潭岛,观赏“石头厝”民居和千姿百态的各种天然礁石;去莆田了解妈祖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前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细细观赏那些代表性古迹遗址;通过三大渔女的服饰装扮,知晓闽南地方习俗;游览漳州和龙岩的福建土楼,看到了福建客家先民创业的艰辛和聪明才智。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感触良多。旅途中,“看到的”永远是有限且短暂的,而“感悟到的和记录下来的”才是无限且永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