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费县石井镇 高桥村,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高桥街”,因村中的一座石桥而得名。由于高桥村地处要道,无论是其历史传承,人口规模,还是地理位置,“高桥街”在当时的鲁西南都算得上是一个有名的村镇。据《费县地名志》记载,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村里就设立了集市,另据清代《光绪费县誌》王青梅《重修高桥碑记》:“高桥,古村也,自乾隆(1736年——1796年)初,石井集罢,移置于此,遂成集市”。依此推算高桥设立集市的时间还要提前一百多年。农历每月的三、八日,便是高桥逢集的日期。当时许多峄县,枣庄,滕县的客户来此经商,或长住或路过,通过人员的勾通,物资的交流,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最近高桥村在村容整治时,在村民的屋墙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布政使司榜示”公文:“新设各集市抽税不准过二分,如有不遵定章,任意需索,扭送地方,严行究治,立为条规,刻石以誌”。为保护客商利益,保障公平交易,可见对任意增加税费,欺行霸市的行为,从古至今都是严厉制止的。最早集市的地址设于村內,二十世纪三、四年代,不知道为什么集市迁到村南离村一里多远的河滩上。抗日战争时期,高桥附近不仅有我党领导新四军以及地方游击队在活动,还有国民党杂牌军和地方势力盘据各地。这些反动势力人员经常到集市上滋扰生事,欺压百姓,甚至看到谁穿了一双新鞋子也会强迫脱下来,据为己有。有时不同势力人员在集上不期而遇,往往会产生争执和摩擦。一九四七年,曾有国民党的飞机到集市上空盘旋滋扰並扔下炸弹,给赶集的人们造成极大的恐慌,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炸集”的事件。不知是因为远离村庄交易不便,还是因为“炸集”产生的恐慌,此后高桥集便由南大河搬迁到村中。各种店铺和摊位在石桥南北的街道上依次摆开,这也是我记忆中的高桥集。</p><p class="ql-block"> 当时解放初期,适逢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人心稳定,市场繁荣。石桥的北头有一棵古槐树,占据街道中间,树干粗大,几个人合抱不过来,据说已有一千多的年历史,树上有一个很大的喜鹊窝,虽然树干被蛀蚀出现空洞,仍然枝叶繁茂。可惜这棵古树没有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大队副业组伐倒,做成镐把,卖到枣庄煤矿上。大槐树北是东西与南北街道的交叉路口,有三间北屋正冲着街道向东突出来,使笔直的南北街道形成一个折弯,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我党苏鲁豫皖特委驻地,也郭子化开药铺的地方,当时是杨家卖猪肉的摊位。槐树以南路西卖布匹的私人摊位依次展开,路东是国营供销社,里面商品齐全,品种丰富,从食盐、煤油、香烟、火柴到鞋袜、布匹应有尽有。 </p><p class="ql-block"> 石桥的南头路东依次是供客商歇息住宿的刘家店、王家店,旅店对过有几处是外地客商经营的摊位。记忆最深刻的是由梁邱回民经营的掌鞋摊位,人们称之为“皮匠”,主要是为村民的布鞋用自行车轮胎钉上前掌或后掌,以便结实耐穿。其下脚料则孩子们的最爱,每到下午,摊主收摊以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拣拾起来,晚上点着照明,可以做游戏也可以到河里照螃蟹。这些梁邱的客商都是在刘家或王家店里住下,第二天早起去赶下村集,晚上再回到店里住宿。那时,人们还抽不起洋烟,一杆旱烟袋是男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位来自滕县姓朱的商人专门做此生意。售卖烟嘴、烟杆和烟窝。男人的烟杆只有一拃多长,配上黄铜的烟窝,玻璃或玉石的烟嘴,用布缝制的烟包吊在烟杆上来回摆动着,无异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闲暇时人们蹲坐在一起,吸上几口烟,把玩着手中的烟具,干活时则往腰中一别,十分方便利索。老年妇女的烟袋杆则有一米多长,每每看到妇女伸长胳膊攥着长烟袋抽烟的样子,总会联想到旧戏曲中恶婆婆的形象。另外还几处卖笎子、簸箕的摊位。卖小吃的摊点随处可见,经营者大多在自家门前独自经营。各种小吃,品种丰富,。如陈家的煎包大烧饼,谢家的粽子、孙家的粥。杜家、卞家的馄饨,齐家的油条大卷子,都各具特色。王家除了开旅店还兼做炸点心和砸白铁的生意。</p><p class="ql-block"> 石板桥上也经常有农民把毛芋头、花生等煮熟了拿到集市上叫卖。有一种不知叫面梨子还是叫棠梨子的东西,生吃有点苦涩,放到锅里煮熟煮透,梨子上裹着金黄色的糖汁,软糯香甜,别具风味。可惜的是现在的集市上已见不到这种小吃的踪迹,至今仍怀念那种小时候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石桥以东小河两岸是牲畜和家禽交易市场,附近的农民把家中养的鸡,鸭,鹅拿到集市上买卖,三、五十里的人们来此,大多是为买卖牛、羊,馿等大牲畜。一种叫“牛经家”的人来往于各个集市,穿梭于人群之中,为交易双方牵线搭桥,在袖筒里使用各种手势谈妥价钱,赚取差价。牲畜市场往北的胡同和街道是粮食市场,一家居住此处的徐姓村民,从事一种叫“抹斗”的营生。为保证买卖公平,买卖者将粮食倒入斗中,多则抹平,少则添之,抹下的粮食归“抹斗”者所有,一个集市下来收入颇丰。因此,人们戏称这户人家为“徐老鼠”,寓意老鼠钻进粮市里,生活富足吃喝不愁。</p><p class="ql-block"> 石桥以西,桥下的河边是青菜市场,农民们都会把自己种的青菜择好,拿到河里洗净再出售。菜市场以西是柴草市场,买卖的是人们从山上割下的黄草和劈好的木柴。沿柴草市西行(现在盖民宿之处),是一处宽阔的河滩,是各种艺人表演的场地。说大鼔书的、说评书的、弹扬琴的,无不各显神本领,招睐听众。有姓刘的兄弟俩,梁邱马厂人,哥哥刘立本在街上摆摊卖仁丹和小百货,弟弟叫刘立堂,是一位变魔术的艺人,其表演神出鬼没,出神入化,令人拍手叫绝。比如,在一个空碗中变出一碗水或粮食,把扣在碗底东西变没。演完后,则会向人们兜售治疗跌打损伤的膏药和治疗筋骨疼痛的药品。</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高桥集由村中搬到村北,当时,由于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农民私自进行粮食买卖属违法行为,小吃经营者无以为继,只好歇业。虽然有人背地里曾拿着做好的馒头卷子到集市上偷偷售卖,一旦被发现,轻者没收,重者罚款,后来也就没有人敢于以身试法了。虽然当时有一处国营饭店,只是售卖一些大锅菜,吃食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的,赶一天集只能饿着肚子回家。因此,集市也显得冷清萧条了许多。一九七二年集市由高桥村搬迁到公社驻地石井村,使高桥村彻底告别了逢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细细算来高桥集“自乾隆初,石井集罢,迁置于此”,到又搬回石井,经历了二百多年,集市搬迁也已五十多年,不管是二_百年还是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高桥大集”,却在高桥几辈人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它带给人们的既有欢乐也有悲伤,既有留恋又有憧憬,让人们时常想起她,留恋她,怀念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