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方面军的长征(1)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章 告别中央苏区(一)</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 第五次反“围剿”第一阶段</p> <p class="ql-block">一、战前双方准备情况</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展开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对此次“围剿”,国民党进行了充分准备,一方面向美、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筹措到大量借款,购置了数百架军用飞机和武器、物资,还接受了日本提供的军火,以用于发动对苏区的战争;另一方面蒋介石还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方针,以所谓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围攻,配合军事围攻,并举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改编部队适应山地作战。除此之外,蒋介石还针对红军擅长游击战、运动战的特点,以及苏区武器弹药匮乏和物资短缺,军民生活比较困难,大肆修筑碉堡工事,企图依托碉堡逐步紧缩中央苏区,用持久战消耗红军有生力量,尔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苏区。</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对筑堡非常重视,他甚至硬性规定“每星期一连必须添筑一个以上之碉堡”。 据统计,整个第五次“围剿“过程中,国民党军建筑各种碉堡达14294座。利用这些碉堡,实施严密封锁、步步为营的战术,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一战略性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这次“围剿”,蒋介石坐镇南昌,亲自指挥。其部署是:以驻赣、粤、闽、湘、鄂各省部队分编为北路、南路和西路军,第19路军从东进攻。精良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步步为营的战术,使得国民党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当时,何健指挥的西路军正忙于对付突围西征、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2、6军团;陈济棠指挥的南路军与蒋介石矛盾尖锐,后来又与我党和红军建立了抗日反蒋统一战线,达成了秘密停战协议;东路的第19路军的主要任务是阻止红军向东发展,1933年夏,东方军入闽后,第19路军感到威胁很大,此时正与我党秘密接触。所以,“围剿”的主力主要是北路军。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下辖三路军,共三十三个师另四个旅,其中陈诚、薛岳指挥的第3路军为北路军的主力。</p> <p class="ql-block">  而在苏区,当时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党内取得了完全统治。在政治层面,当时控制中革军委领导权的博古、李德等人,否认革命面临的危险局面,错误地认为中国存在“直接革命形势”,第五次反“围剿”就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否认党内的主要危险是“左”倾冒险主义,不切实际地号召全党“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六届四中全会后,更是推行宗派主义的组织路线,排斥了毛泽东等一批熟悉中国国情的领导人在党、军、政府内的领导,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提供了可能,致使中央苏区的“左”倾错误,在1934年1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后,发展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军事层面,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领导者未能根据红军优势与有利条件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是继续奉行第四次反“围剿”之后提出的“两个拳头打人”,东西两线作战(东线指沙县、将乐、顺昌一线,原是东路军红5军团负责,主要对付国民党第19路军;西线指永丰一线,由中央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负责,主要西进突破国民党军封锁,恢复湘鄂川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而苏区中央局(4月沙洲坝下肖村与临时中央合并,实际上受临时中央领导,只是以苏区中央局名义行事)更是不顾朱德、周恩来的反对,将一方面军主力分开,东方军改为红3军团(除6师)和红19师,红34师、闵赣军区部分也都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本身兵力布置方向就有问题,盲目地调整东方军,使部队忙于奔命,并更加削弱了红军应对北敌南侵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在战术上,面对敌人的堡垒战术,先是冒险进攻,后又消极防御,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不仅违背了红军在历次反“围剿”中创造并取得胜利的“积极防御”的基本原则,反而有利于国民党军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术,致使红军不断遭到挫败而陷于十分被动的危险境地,最终几乎葬送了中国的革命事业。</p> <p class="ql-block">二、黎川争夺</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25日,国民党北路军第3路军第8纵队周浑元部第5、第6、第96师由南城出发 ,经硝石进攻黎川,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防守黎川的闽赣军区几乎全部调去随东方军作战,只剩下五六百人的独立团防守,28日苏区北部的黎川失守。当时的中央领导却认为部队要死守黎川,提出“拒敌于国门之外”。29日,临时中央匆忙将东方军主力红3军团从福建将乐、顺昌撤回来,支援黎川。此前,临时中央没有利用好第19路军与红军讲和的机会,早日调兵北向,使得敌北路军从容构筑堡垒和调兵遣将,红军在黎川守卫战中极为被动。</p><p class="ql-block"> 10月上旬,东方军在泰宁集结完毕,北上开往硝石。途中,与敌遭遇战,东方军以微弱优势取得了飞鸢、洵口遭遇战的胜利,消灭了敌吴奇伟第6师18旅三个团。偶然的取胜,却使得“左”倾冒险主义者对“御敌于国门之外”满怀希望。毛泽东同志评价这次反“围剿”,“开脚就走错了”。随后,便是步步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硝石、资溪桥国民党军集聚重兵,并已经构筑了大量的堡垒,东方军以及随后由永丰赶来的中央军(主要是红1军团)暴露在敌人的堡垒之间,这一带的整个作战都非常被动。</p><p class="ql-block"> 资溪桥战斗后,红1、红5军团共缺员一万人,红3军团牺牲更大,缺员一万多人,彭德怀称部队“几乎被敌歼灭”。 红7、9军团就是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成立的,以弥补主力红军的不足,但很多都是新兵,军团数量看起来增加了,但战斗力并未得到加强。红7、9军团分别归东方军和中央军指挥。</p><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红7军团北移至金溪地区,准备与随后由东线赶到的红3军团一起打击国民党第4师,以牵动和打击抚州、南城、南丰之敌,减轻黎川等地压力。但红7军团出师不利,11月在向浒湾进攻时,遭敌三个师的夹击。驰援的红3军团在八角亭以东也遭到国民党军猛烈阻击,结果东方军第3、第7军团损失严重,伤亡又逾1100余人,红4师政委彭雪枫受伤。红3军团随后经资溪桥、黎川以东向南移动。红5、7军团留在黎川、资溪桥地区继续抵抗敌人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在“不丢失一寸土地”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红军指战员不得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国民党军的坦克硬杠。红7军团第19、20师因伤亡过大,合编为19师,作为发展游击的基干。粟裕将军回忆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p><p class="ql-block"> 11月中旬,西线的中央军红1、9军团突破棠阴附近的封锁线准备北上打击敌人。敌1路军顾祝同发现后,从南城和南丰集中了十个师的兵力,准备从东、南两个方向围歼中央军,红军紧急退往云盖山河大雄关地区,与敌三个师展开激战。在最为艰苦的大雄关战斗中,红1师师长李聚奎、红2师师长陈光负伤,红2师政委胡阿林、红4团团长肖桃明牺牲。随后,中央军只好冒着极大危险通过毛炳文第8师设在军峰山一带的堡垒地带,向西南方向转移。东方军和中央军的北上黎川都未成功。</p><p class="ql-block"> 自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经硝石、资溪桥、浒湾、八角亭、云盖山、大雄关等多次战斗,红军不但未能恢复黎川,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的境地。此后,东方军和中央军番号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第五次反“围剿”第二阶段</p> <p class="ql-block">一、错失“福建事变”良机</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蒋介石仍竭力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琛等一部分反对蒋介石的势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决裂,这便是“福建事变”,但由于临时中央应对不当,错失了逆转中央苏区命运的良机。</p><p class="ql-block"> 第19路军是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4军一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在时任淞沪警备司令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曾以3万余人,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军10万。中国军民不畏强敌的壮举震惊世界。淞沪抗战失败后,第19路军被调往福建参与“剿共”, 但在同红军作战多次受挫后认识到,继续进行“剿共”内战没有出路,决心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共同走抗日反蒋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为了镇压第19路军,蒋介石急忙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中抽调十一个师(包括在江浙一带的第87、第88师)编成“入闽军”,由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2路军总指挥蒋鼎文率领,分别由赣、浙入闽,“讨伐”第19路军。</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由攻势转为守势,红军本应该利用好这一机会,对敌实施有效打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事变时,第19路军共有正规军三十三个团,七万多人,战斗力比较强,另有四万多人的地方武装。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张闻天等就建议红军在军事上与第19路军配合采取反蒋行动,第19路军两次派代表到瑞金与红军谈判,但都被奉行“关门主义”的临时中央拒绝,认为第19路军属于“第三势力”,比蒋介石还危险。毛泽东任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曾派潘汉年、黄火青入闽,准备就建立“反日反蒋的军事同盟”问题,同第19路军继续进行谈判,也被上面否定。</p><p class="ql-block"> 12月初,蒋鼎文率领第2路军沿光泽、邵武、顺昌向福建推进,每师距离四十里,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于红军作战,但临时中央不但不同意,反而把1军团拉到西边永丰地区作战,企图突破敌人的堡垒封锁线。 宜黄的神岗、党口去进攻堡垒地域。导致12月中旬的团村战斗中战场西侧兵力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 红2师4团团长的耿飚回忆,在蒋鼎文率第3、第9师由南丰入闽,准备去攻打第19路军时,红1军团就在敌经过的侧面山上休息,由于奉行“左”倾路线领导人的再三阻止,蒋鼎文部得以扬长而去。眼睁睁看着敌人从枪下溜之大吉,前方将士无不扼腕。红5军团13师师长陈伯钧也回忆,5军团在山上观望了两个月,第19路军没有几个月就完全垮了。</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毛泽东、彭德怀还向中共临时中央建议,当内线无法取胜时,打到外线去,以围魏救赵策略,解中央苏区之围。毛泽东认为“当次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协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彭德怀自述》记载他曾提出将红1、3、7、9军团向闽浙赣边区集中,会合红10军,以威胁京沪杭,支援19路军,推动抗日运动,破坏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但被批为冒险主义。</p><p class="ql-block"> 博古、李德等人个个都像着了魔一样冥顽不化,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再怎么叫也叫不醒,多次错失利用福建事变逆转苏区命运的重大机会。</p> <p class="ql-block">二、团村战斗和西进失败</p><p class="ql-block"> 11月底,由于第19路军收缩防守,红军侧翼掩护力量变弱,同时蒋介石为切断江西主力红军与福建第19路军的联系,保障进攻第19路军右翼的安全,派出第3路主力向黎川地区集结,往泰宁推进。临时中央想抓住这一机会,急令第3军团北上突击3路军周浑元第8纵队。</p><p class="ql-block"> 12月上旬,战斗在团村附近展开。但由于参战的只有3军团的4、5师和5军团的15、13师以及9军团的第3师和7军团第34师,缺员又协调不够,作战效果不好,在击溃敌3万多人、杀伤国民党军近1000人的同时,自身亦伤亡1074人,红4师师长张锡龙和红15师师长吴高群先后牺牲。彭德怀在《团村战斗》诗中写道:“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其中的“大哥未到”就是指由于1军团被从东线调向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堡垒阵地,而缺席作战。</p><p class="ql-block"> 团村战斗后,周恩来、朱德向中革军委提议:“立刻调一军团及十四师(留守备部队)至康都、西城桥,准备会同三、五、九军团主力,甚至七军团主力一部,于东山、德胜关间与陈敌主力决战”,争取消灭其一两个师,创造向西战略转移的条件,未获思想保守不愿冒险的临时中央领导的同意。刘伯承同志也曾因1军团是否东调与李德两个人发生争论,李德一听“东调”二字就大发脾气。</p> <p class="ql-block">  1933年12月20日,李德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实为揽权),建议并经临时中央决定,取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名义和组织,重组东方军、中央军和西方军,将力量最强的红1、3军团和四个独立团编为西方军,一心向西恢复湘鄂川等地苏区,于12月20日下达了西进永丰的命令。12月下旬,1、3军团开始西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初,西方军的1军团与敌唐云山的第93师和宋子文的两个美式装备团在永丰以南的丁毛山发生战斗,企图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但敌依靠飞机大炮,占据绝对优势,一个多星期拼下来红军尽是得不偿失的消耗。受挫后1军团转进大湖坪地区。12月下旬红3军团也西移到达广昌头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第3路主力乘红军主力西移之际,出兵占领了苏区东北方向团村、东山、德胜关、黄土关等要点,并构筑碉堡封锁线,企图限制留下来的东方军红5、红7军团等的行动,威胁苏区侧翼。临时中央急调红3军团由西返回闽中重镇沙县,意图打破封锁,打通与福建联系。经红3、7军团半月围攻,占领沙县县城。这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继洵口战斗取胜后,少有的胜利之一,但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丁毛山战斗受挫后,西进计划已然成为泡影。周恩来、朱德提出的在东山、德胜关间与敌开战的机会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其属部再次改称中央红军,直属中革军委和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指挥。2月3日,中革军委进行了局部改组,朱德仍任军委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任副主席,但实际决策权仍操纵在博古、李德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