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羊头山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的神农镇,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在该镇北部的羊头山,现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庙、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秦百里长城和北魏石窟等。据史料考证,炎帝姓姜,姜表示其部落是以羊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加上山颠北魏石刻的底座状如羊头,故名羊头山。五千多年前这里是姜姓的祖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北部的神农镇,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羊头山神农镇位于高平市北部的十二公里处,自古就是泽、潞两郡的分界地。因此称其“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在该镇北部的羊头山,现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庙、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秦百里长城和北魏石窟等。据史料考证,炎帝姓姜,姜表示其部落是以羊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加上山颠北魏石刻的底座状如羊头,故名羊头山。五千多年前这里是姜姓的祖源之地,即炎帝神农氏之故里。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的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其年代为南北朝至唐。羊头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其石窟是就着山腰至山顶散布的巨大石块雕凿而成,共计有40余洞窟。砂岩大小不等,洞窟大小不一,形状多为长方,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此外,山腰至山顶还有千佛造像碑、石塔等。</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主峰羊头山主峰高耸,山峦秀丽,松林茂盛,古柏参天。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在这一带采摘到第一粒谷物种子,并发明了农具,学会了耕种,从而使我们的祖先从渔猎游牧生活转变到定居农耕生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此记可作为炎帝神农氏在远古时活动于羊头山之佐证。虽然不知神农城毁于何时,但现今石柱,水井和石井架依然存在,这些珍贵的古遗迹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神农庙后院砖塔和清泉下清化寺是现神农镇政府院内。上、中、下清化寺皆为佛寺,都在神农镇境内,而且都与炎帝神农的传说有关。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字样,刻石时间为宋元符二年(1099年),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农传说的集中地区。炎帝庙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见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炎帝殿内现存较早的碑碣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碑文中说:“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称)有上、中、下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之东关者为下,而余乡(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则于至正元年。”院中东侧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碑文中亦称:“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所言,是因“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可惜上庙不存,下庙已毁。现只存下台中庙而已。炎帝陵“太行来脉中天近,炎帝神功万世尊”。在神农镇众多的炎帝文化遗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羊头山东麓,晋长二级公路边庄里村的炎帝陵。数千年的沧桑,虽然炎帝陵寝已不存在,但五谷庙正殿仍巍然屹立。现存在正殿东厢房墙壁内的“炎帝陵”石碑,系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所立。碑虽体积不大,却堪称举国无双。这泱泱五千多年历史的“炎帝陵”,堪称天下第一陵。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人们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公祭炎帝庙会,会期长达近一个月。当地留传“四月八,神农活,炎帝子孙都记得,祖先种地都靠他”的民谣。反映了当地人们怀念炎帝,纪念炎帝庙会之盛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羊头山北魏造像碑和唐代石塔炎帝陵在五谷庙之东侧,“炎帝陵”碑现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这里原来是个亭子,石碑即立于亭中,是"文革"中守庙人为保护该石碑而将其垒入墙中的。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中间书“炎帝阮”三个大字。立碑时间书于右边,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统”的落款。申是当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无其它内容。碑的后面,即五谷庙之东即为炎帝陵,亦称神农冢。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后的坟墓中。传说地道中还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谷庙会时,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添一桶多。羊头山石窟羊头山上有石窟40余洞,均建于北魏太和所间(477-499年),北齐、隋、唐间屡有凿造,今殿宇残坏,其址可辨,石窟造像尚存。洞窟大小不等,其中第六洞最大,面积约10平方米,窟内长方形,洞口上部雕印度尖拱状,内部龛面整齐,龛壁雕一佛二菩萨,面形丰满,衣纹流畅。洞外雕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自如,按其造像风格应是唐窟。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约6米,四面雕满佛像,中心一龛作火焰形,内置坐佛一躯。山巅山腰雕石塔6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羊头山北魏石窟群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石窟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神农庙上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头山新记》中所说的清化寺,在羊头山正东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宏福,隋末寺废,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重建,改名清化寺。并立《重修清化寺碑记》云:“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帝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记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墙。”碑文记载了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播五谷的劳作和生活情况,为炎帝文化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水自石制龙嘴中流出,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庙前四尊石狮,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约200多米。按迷信说法,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个夜间,周围七村领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清化寺已被搬到了中清化寺所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