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考察黄河二道拐古渡</p><p class="ql-block"> 杨建国/文</p><p class="ql-block"> 2024.04.09我带着妻子和老同学杨利民、王鲜花一同考察了十二连城二道拐村黄河古渡。渡口附近只有一家住户,主人叫刘来宝,今年70岁。我进了他家只见一位妇人干活,我客气的喊了一声嫂子说明来意。嫂子领着我去了西院,只见刘来宝正在编制一个喂羊的食槽。我主动和他一起编制并聊天,来宝回忆,他的父亲叫刘铁,若是在世的话,大约100多岁了。老人一生种地为生。以渡口船业方便二道拐村和对岸杨家圪蛋村民的交往,两岸村民捐点粮食,村民既可以全年免费坐船,船工又能补充家里本来就不宽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单位工友武元厚就是土右旗将军窑子杨家圪蛋村民,今年60岁。我来二道拐之前采访过他,他告诉我杨家圪旦有几次易名,三座茅庵(茅庵应为临时居住)-杨家圪旦(圪旦是随黄河改道形成的避患居住地)-团结村-杨家圪蛋。村里有一位叫浩偏头的船汉,大约70多岁。祖传是渡口船工。父亲浩锅寇当地人称三不死的何文秀。小时候遇火灾逃生未死,国民党抓壮丁被枪打中未死,大约50年前划船过河去十二连城二道拐村,坐船的都是参加白事宴的客人,还有鼓匠和好多供品。由于小船超载,船划到河中央突然倾翻,人、物都掉到河里。虽说浩锅寇未死,但有三位坐船者命归黄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浩锅寇去世。将自己一生从事的搬渡事业传给了儿子浩偏头。</p><p class="ql-block"> 采访过老船工刘来宝,我独自一人来到古渡口遗址,准确定位北纬40º15'31'' 东经110º59'24''。拍照留念后完成了我的心愿,也就是说《绥远通志稿》所描述的托克托境内黄河三古渡,黑河两古渡我全部考察完毕。读者可以根据我的考察结果准确无误的去体验。</p><p class="ql-block"> 2024.04.10上午在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