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省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闽越国和闽国的都城,唐代因境内有福山,命名为福州至今。</p> <p class="ql-block"> 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也是近代中国海军和造船业的发源地,曾孕育了很多杰出的历史名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福州老城区有三座山,于山屏山和乌山,三山鼎足而立,乌山为最高巅,是三山之首,福州也有三山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2日,辽宁盖州的旅友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乌山历史文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乌山又称乌石山,关于乌山的来历,相传汉代何氏九仙,曾在此登山揽胜,引弓射乌鸦,故得名“乌山”。宋代熙宁年间,福州郡守程师孟,以乌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将其改名为“道山”。</p> <p class="ql-block"> 从唐代起,乌山就已成为游览胜地。唐天宝八年,唐玄宗赐乌山为闽山。山上怪石嶙峋,林壑幽深,历朝历代的名人摩崖石刻,竟达二百多处,尤以三十六景最为奇特,素有“蓬莱仙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乌山的独特风貌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前来游玩。他赞美乌山为福地洞天,挥毫题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堪称神来之笔,气势磅礴,行云流水,是乌山三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米芾的书法用功最深,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实可首屈一指。他是一个怪才,人送外号“米颠”,有爱石癖,爱石及山。他在福州共题写了两块碑刻真迹,其中的一块,就是乌山“第一山”。 </p> <p class="ql-block"> 乌山名胜自东往西,主要景点有乌石塔、古庙群、道山亭、石林园、石壁观音、凌霄台等。</p><p class="ql-block"> 乌山除了风景优美之外,还是一座书法艺术博物馆。山上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有其妙,诗词、歌赋、题记、游记、传记文类齐全。故而乌山有“一座乌石山,半部中国书法史”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王希导游带领下,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乌山海拔84米,虽然山峰不高,但却林木参天,风景秀丽。尤其是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始终盘根错节的弥漫在整个景区,让人大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漫步山坡不远处,就看到了清王壮愍公祠。王壮愍即王有龄,福州人,他在浙江巡抚任上,抵御太平军的围城,死守杭州两个多月,最终城陷,自杀殉难。</p><p class="ql-block"> 1862年,清廷予溢“壮愍”,赐祭葬,入祀昭忠祠。1863年,地方官府于乌山兴建王壮愍公祠,该祠坐西朝东,只有一进。</p> <p class="ql-block"> 乌山是道教之地,也是吕洞宾的道场。我们来到吕祖宫,只见外墙上,刻有二十四孝石雕壁画,每个画面都栩栩如生。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道文代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祖宫是福州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建于清顺治年间。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偏殿、聚仙堂等,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红墙青瓦,大殿轩敞,布局紧凑,建筑精美。宫中供奉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为乌山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道路的右手边,是建筑辉煌的乌山亭。亭为双层木结构,依悬崖而建。四十二米长的观景长廊,美观大方。双侧建有美人靠,供游客休息。</p> <p class="ql-block"> 朱子祠位于乌山亭的正对面,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朱熹而建,现在是中国民协漆艺委员会的展览馆。朱子祠是一座古建筑,木石结构组成,建于哪个朝代不详。外墙颜色为朱红色,正大门的上方,悬挂着“朱子祠”金色石匾。</p> <p class="ql-block"> 乌山树木郁郁葱葱,道路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相互交错,文化底蕴深厚,奇岩秀拔风光旖旎。大家一边走,一边赞不绝口,乌山真是一处踏青赏花,观赏摩崖石刻,回味千年历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乌山亭上行不远,就到了闻名天下的道山亭。一块道山亭篆字石刻,映入了游人的眼帘,旁边是文保碑。只见周围石头上,是密密麻麻的题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浓厚的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道山亭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时任福州郡守程师孟,认为乌山可与道家蓬莱仙境媲美,改名为道山,并在山上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修建了道山亭。当年伫立在道山亭上,可以远眺闽江,江海相连,海天一色,宛如梦幻仙境。</p><p class="ql-block"> 后来,程师孟邀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下脍炙人口的道山亭记。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在道山亭的下面,镌刻着道山亭记全文,文章共计六百多字。曾巩以独特的构思,高超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点睛,独传其神。</p><p class="ql-block"> 道山亭与亭记,相得益彰,文以亭丽,亭以文传,闻名遐迩,千古流馨。</p> <p class="ql-block"> 道山亭三个大字,是福州郡守程师孟,在修建道山亭时,亲自撰写镌刻在亭侧的岩壁上。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道山亭为木构八角形,周边长12米,亭高6米,双檐翘角,顶饰南瓜型。木构均加纹饰彩绘,图案精美。亭子建在十多块奇岩怪石组合的高埠上。新挂的道山亭额,由书法家吴乃光题写。</p> <p class="ql-block"> 道山亭造型端庄,纹饰华丽,不仅其亭美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流传千古。亭子与曾巩的《道山亭记》,成为了福州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程师孟在福州任郡守三年,政绩斐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在乌山建道山亭,又邀请曾巩作道山亭记,自己还在乌山留下众多题刻,为弘扬乌山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曾巩在程师孟离任后,也曾任福州郡守,但仅有一年零一个月,后来任明州知府。道山亭记是他在明州任职时,受程师孟之邀而创作的散文。</p> <p class="ql-block"> 在道山亭西侧,有一块天然岩石,像一块大印章。上面刻有天章台三个篆字,是乌山三十六景之一。各朝文人墨客,常到此饮酒和诗为乐。元朝杰出诗人萨都刺,曾在此咏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诗: </p><p class="ql-block"> 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p><p class="ql-block"> 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p><p class="ql-block"> 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p><p class="ql-block"> 白露酒仙掌,银河泻金杯。</p><p class="ql-block"> 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p> <p class="ql-block"> 天章台三个字,是福州郡守程师孟的手迹,比喻此石如飞来的天赐印章。旁边刻有“陈休斋曾来”五个小字。陈是何许人也?竟敢在前朝市长的石刻旁留言。</p><p class="ql-block"> 陈休斋真名叫陈知柔,是南宋绍兴十二年的进士,曾任福建安抚史参议,和朱熹是忘年交,还是一名理学家。因不阿附秦桧而被解官,自号休斋居士。著有《春秋义例》和《论语后传》。</p> <p class="ql-block"> 黎公亭位于道山亭西侧的石岗上,呈长方形,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黎鹏举而建。</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黎鹏举率水师与敌血战,倭寇死伤无数,福州人民从此安居乐业。后来,福州官绅在乌山神光寺设宴祝捷,欢送黎鹏举移防宁德,后人建此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在神光寺后面幞头岩上,镌刻着“乌石在,黎公在”六个大字,人称黎公岩,于嘉靖初镌刻。体现了福州人民对黎鹏举的尊崇和爱戴,黎公亭和黎公岩,都是三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黎公亭旁边是旧涛园,这里原是一座私家园林,为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家族所有。许将文武双全,曾为北宋五个皇帝效力,一生辉煌荣耀。其后人在乌山建造的园林名“石林”,后几经改名和易手,最终定名“旧涛园”。</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时期,许氏家族逐渐败落,“旧涛园”也随之隐没,唯有这块巨石,还在默默的凭吊福州第一家族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蓝色旧涛园”三个字,是晚清著名书法家郑虞臣手书。王倩的草书“寿”字,红色字体,南宋淳熙年间刻石。</p> <p class="ql-block"> 穿过旧涛园,就到了先薯亭,清道光年间,福州举人何道甫,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p><p class="ql-block"> 1957年和1980年,先薯亭先后两次重建,基本上保持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福州市文联原主席陈章汉,撰写的《先薯亭记》,镌刻于一块巨石上,文章记载和赞扬了陈振龙、金学曾二人,以番薯缓解百姓饥荒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在先薯亭下行台阶旁的岩石上面,记录了程师孟与几位好友,在乌山冬游的经历:“程公闢、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p><p class="ql-block"> 题刻中程公闢即程师孟,而陈述古就是陈襄,他是福州“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字述古,福州人。在杭州坐官时,还曾是苏轼的顶头上司,因比苏轼年长20岁,和苏轼是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 从先薯亭往下走,在一颗大榕树下的岩石上,就是乌山名气最大的般若台题刻。不仅因其年代久远,更因为它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所书。</p><p class="ql-block"> 此石刻是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著作郎兼监察御使李贡,在福州任职时所造。共有24字,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福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李阳冰字少温,安徽亳州人,为诗仙李白族叔,特别善长小篆,与小篆之祖秦相李斯,合称为二李。古人评价其书法“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李白曾有“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其实,李阳冰没有到过乌山,他应族人李贡要求,亲题墨宝“般若台铭”相赠。李贡将其刻于乌山,成为了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 李阳冰的篆字,笔画匀称,线条圆润,字形没有锐利棱角,看起来非常的柔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清代晚期教育家康有为赞誉般若台:“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般若台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石刻,合称为天下四绝。</p> <p class="ql-block"> 般若台石刻,是每个游人必到打卡之处。同时,也会留下自己的身影,与石刻同框为念,这也是与古人隔空共鸣的一种方式吧。</p><p class="ql-block"> 般若是梵语,寓意智慧。在此与石刻合影留念,更体现了留影者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乌山上的榕树随处可见,遮天蔽日。这要感谢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宋英宗治平二年,62岁的张伯玉从绍兴转任福州太守。</p><p class="ql-block"> 他到任时,正值夏天,酷热难耐,百姓中暑甚多。当他了解榕树既可抵御灾害,又能美化环境时,就采用“编户植榕”办法,提倡每户植榕,并辅以奖惩措施,在城区、河堤和山上,种下了数万株榕树,为改善福州的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张伯玉任职三年后离任,新任太守是程师孟,他又组织民众栽榕万余株,并写诗盛赞张伯玉:</p><p class="ql-block"> 三楼相望枕城隅,</p><p class="ql-block"> 临去犹栽木万株。</p><p class="ql-block"> 试问郡人来往处,</p><p class="ql-block"> 不知曾忆使君无?</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以后,福州出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壮观景象,这就是榕城别称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从山的东南麓入口拾级而上,行走数十步,就到了天香台。天香台在望潮峰下面,石壁高耸榕树环抱,有楷书“天香台”三个大字,为北宋福州太守柯述,在游览乌山神光寺时所镌刻,是乌山三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望潮峰南侧,有一处高1.25米,宽2米的石窟,内镌西方三圣佛坐像。这是一组凿于唐代的摩崖造像,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和高超的石刻艺术。</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居中,面容丰腴,双耳垂肩,身披袈裟,仪态端庄。西侧观音菩萨、东侧大势至菩萨,皆头戴宝冠,身披袈裟,两掌合十当胸,形态逼真。像后皆镌刻光环火焰,以示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 天秀岩这三个楷书大字,为元朝末期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书。</p> <p class="ql-block"> 在天秀岩下面,有一方明三朝宰相叶向高,应薛氏后人邀请,所和的碑记:</p><p class="ql-block"> 名园开宴集群公,</p><p class="ql-block"> 河朔风流此日同。</p><p class="ql-block"> 槛外林光连百雉,</p><p class="ql-block"> 天边江影落双虹。</p><p class="ql-block"> 峰传薛老人何在,</p><p class="ql-block"> 尊入平原酒不空。</p><p class="ql-block"> 莫向邻霄台上望,</p><p class="ql-block"> 烟尘今正起向东。</p><p class="ql-block"> 字体为草书,轻盈飘逸,婉约柔美,让人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 在上山的路上,发现路边有一处石壁观音,堪称一绝。相传在唐天宝八年,一日雷雨过后,石壁上浮现出一尊站立并形似观音的浮雕像,旁边还站立着金童玉女,便引来众人祭拜。</p><p class="ql-block"> 如今,天然石像已经被塑以金身,外面也建有石壁观音亭,前来供奉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在凌霄台东边,有一个巨大的岩洞,这个岩洞由三块巨石相互支撑而形成,洞内可以容纳数十人,岩石上留有众多历朝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霹雳岩是三十六景中的著名景点,这一片怪石嶙峋的石林,是乌山最漂亮的石刻景区。</p><p class="ql-block"> “霹雳岩” 石刻楷书,相传是宋代郡守程师孟书写。根据记载:唐嗣圣十八年,有位僧人持《华严经》来到这里,一时雷雨大作,石头被雷劈开成为巨室。于是,僧人就坐在里面,霹雳岩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霹雳岩上的蓝色石刻,是明朝御史林廷玉的作品题刻:“草树迷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野翁识破尘凡事,一度来时一醉归”。</p><p class="ql-block"> 林廷玉是明成化二十年进士,福州人,曾任茶陵知州、广东提学副使、右佥都御史,官至南京都察院事,晚年辞官归里。他登上乌山,以看见的景物,感慨人生的变幻莫测,表达了内心情感的变化,也是从容自在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 在霹雳岩下方一石块上,有一宋代题刻。详细记录了绍兴二年,大学士李纲因抗金被罢免官职后,到乌山长乐台瑞云庵,与参知政事孟庾等人,召开商量抗金事宜军事会议时,留下的摩崖题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档案。</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石刻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在霹雳岩左侧有一处题刻,记录了宋代靖康之变后,哲宗皇帝的三女儿,吴国长公主与其丈夫潘正夫,携家眷一路南逃,到福州登临乌石山,特意看李阳冰的篆书,留下了一段摩崖题刻。</p><p class="ql-block"> 这幅题字落款人潘正夫,正是北宋哲宗皇帝的驸马爷。逃难中的公主、驸马,仍有雅兴上山观看李阳冰墨迹,足以说明李阳冰书法的魅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百字碑》中记载,清代福州人监察御史萧震,在家丁忧期间,见邻霄台荒芜百年,心生惭愧,组织民众修建邻霄亭、邻霄道、仰止亭。</p><p class="ql-block"> 旧貌换了新颜,父老乡亲登山览胜,萧震高兴万分,欣喜地咏出:“但望桑麻成乐土,不妨诗酒上邻霄”的诗句。期望自己的家乡,始终是一方宜居宜业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 满山遍野的摩崖石刻,将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达官贵人的仕途起伏,文人墨客的风流倜傥,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精美的书法石刻,将一代代的历史人物,表述的有血有肉,生动而又鲜活。真是历史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让每个游人都受益匪浅,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望耕亭建在清尘岩上面,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夏,福州郡守李拔登临乌山,极目远眺,见阡陌纵横、田畴秀错,无限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欣喜之余,却又见农民垄耕田亩,挥汗成雨,自己却在游山玩水,指点江山,顿生悯农之心。刻下“望耕台”三字,并建亭名为望耕亭。</p> <p class="ql-block"> 李拔于乾隆壬午年,在清尘岩顶北侧石面上,题望耕台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为念民劳登此台, </p><p class="ql-block"> 公余坐啸且徘徊。</p><p class="ql-block"> 平畴万亩青如许, </p><p class="ql-block"> 尽载沾塗血汗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反映了李拨对于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慨,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 从唐代起,凡是到过乌山的历代文人墨客,都难忘此山,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既有对人生的美好祈愿,也有抒发建功立业的心声,还有叙述史实的珍贵记录。</p><p class="ql-block"> 这些题刻不仅书法造诣高,文化底蕴还非常的深厚,致使乌山声名远播,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历代名人在乌山题刻的,唐有大书法家李阳冰。宋有丞相李纲,参知政事郑性之,福州知府程师孟、曾巩、柯述,理学家朱熹。</p><p class="ql-block"> 元有闽海道肃政廉访使赵文昌,江南行台御史孔汭。明有首辅叶向高,福建巡抚南居益。清有御史萧震,郡守李拔等。难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纪年明晰、书法遒劲、雕刻精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过霹雳岩,拐过一道弯,便来到了邻霄台。邻宵台是乌山的制高点,俗称进香台,也叫清虚台,是乌山三十六景之一,也是古时百姓重阳登高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 北宋福州郡守蔡襄,登上邻霄台时,曾留下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的千古</span>名句。如今,邻霄台经过重新修缮,已经成为了市民登高远眺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邻霄台南侧的地面岩石上,一个独特的草书寿字,让我们驻足观赏。这是清代画家章寿彝,在光绪七年十月游历乌山时,深为唐宋以来的名人石刻所打动,兴之所至,挥毫写下了这个“寿”字。 </p><p class="ql-block"> “寿”字是草体,飘逸洒脱,笔划流畅,充滿了诗意和美感,非常有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 为乌山留下诗文和墨宝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北宋名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曾两度担任福州郡守,多次游览乌山,留下诗词歌赋。他不仅创作了《登邻霄台诗》,还写下了《饮薛老亭晚归》:</p><p class="ql-block"> 终日行山不出城,</p><p class="ql-block"> 城中山势与云平。</p><p class="ql-block"> 万家市井鱼盐合,</p><p class="ql-block"> 千里川原彩画明。</p><p class="ql-block"> 坐上潮风醒酒力,</p><p class="ql-block"> 晚来岩雾盖钟声。</p><p class="ql-block"> 归时休更燃官烛,</p><p class="ql-block"> 在处纱灯夹道迎。</p><p class="ql-block"> 薛老亭位于乌山向阳峰,建于唐咸通年间,是侯官县令所命名。</p> <p class="ql-block"> 站在邻霄亭上,望着山下的高楼大厦。顿时让人感慨万千。古时候的市井街巷早已不复存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p><p class="ql-block">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这是乌山的真实写照。位于喧嚣的市中心,还有如此静谧秀丽的山林,不仅隔绝了尘嚣,又满盈野趣与文化内涵。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中,真是一处休闲僻静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邻霄台南畔,单幅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海阔天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游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幅榜书分为“海阔”“天空”,两处石刻相隔十余米,崖高为5.6米。“海阔”单字径高2.7米、宽2.3米,旁款字径高0.35米,写着“康熙壬子(1672年)秋八月”,没有落款署名。</p> <p class="ql-block"> “天空”单字径高2.72米、宽2米。纵观全国,在海拔不足百米的山上,这么大面积的摩崖题刻非常罕见。这两组碑体,书写严肃端庄,笔画平稳凝重,极具艺术价值,也是三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朱熹一生十三次前往福州,访友讲学,游览乌山风光。宋淳熙十年八月,在乌山天王岭西南侧,朱熹用楷书题“清隐”两字,落款“晦翁”。字高36厘米、宽28厘米。乌山是朱熹题刻最多的地方,足见他对乌山的喜爱和青睐。</p> <p class="ql-block"> 清隐亭是为朱熹的“清隐”题刻而建造的,红檐黛瓦,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 题刻楷书冰壶二字,刻于望潮峰一侧。其端直挺秀饱满的字迹,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幅题刻的落款“烟霞病叟”,是明代都御使林廷玉的别号。</p><p class="ql-block"> 冰壶指古代盛冰的玉壶,他以冰壶壶小乾坤大,比喻乌石山虽小,却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p> <p class="ql-block"> 乌山共有12座亭子,每个亭子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是亭子的大荟萃。其中道山亭、先薯亭、黎公亭、幽幽亭四座名气最大。特别是幽幽亭三个字,是北宋书法家蔡襄书写,遗憾的是,这座亭子因年代久远,已经荒芜毁掉,如今的幽幽亭是后建的。</p><p class="ql-block"> 乌山每个亭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往返于这些亭子之间,福州的历史,让人越咀嚼越觉得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从乌山北路下来,吃过午饭以后,我们前往乌山东麓的乌塔公园。乌塔是乌山的主要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乌塔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所建的“无垢净光塔”,在唐乾符六年时被毁。闽永隆三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建到第七层时,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遗留至今的乌塔,为八角七层,取名“崇妙保圣坚牢塔”。</p> <p class="ql-block"> 乌塔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与于山的白塔互为犄角,这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塔通高35米,采用叠涩挑檐,塔基为须弥座,塔顶葫芦宝刹,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整座塔雄伟端庄、古朴浑厚,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山”石刻,据清代书法家冯登府认定,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真迹,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后世仿摹。不管是米芾亲自题写,还是临摹拓印而来,游客们对乌山都是赞誉有加,被称作第一山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乌山,虽然时间有些短暂,但却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还进一步了解了福州悠久的历史,真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乌山自然风光秀丽,摩崖石刻丰富多姿,独特的山石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及历朝历代名人政客的传奇故事,无不承载着古往今来人间过客的家国情怀,也彰显了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独特魅力,不愧为书法艺术宝库,是一座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山。</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文章里的史实资料,很多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的来访阅读,你的点赞评论和关注,就是对我的支持与鼓励,再次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