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 胜事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学问亦如此……2024.4.8 22:10于华夏大陆月日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学问 ,结硕果</p><p class="ql-block">回顾往昔,岁月峥嵘。新接手的这个班,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成绩是倒数第一。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各方面的习惯也不尽人意。这就是现状。怎么办?佛系还是雕刻系?</p><p class="ql-block">第一步,把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化。低起点小步子,把问题简单化,让同学们把传说中的高难度印象彻底丢掉,自己产生能学会,树立自信。中学知识容量和难度应该是小学的两到三倍,高中又是三到五倍。所以在跨越学段时期,学生必然会产生焦虑,心理上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是对升入初中或者高中的期待,另一方面是通过日常学习,深入了解了与过去所学内容的不同之处。有学习心态比较好的同学,如刘研青等,小学是学霸,到了中学她还想做学霸,而且不仅仅是想,人家的确有那个实力。这是实力带来的自信,其他同学就不好说了。比如说李凯同学,刚开始的确不好表扬,上课挺认真的好同学,就是知识巩固方面偶尔出点问题,各科作业练习每一次都少不了涂鸦,提醒多次不见成效。老师问他,他说好几门课,真没时间来改正这些小小错误,太忙了!于是一口气写完作业,思路卡住了就是一个黑疙瘩,字写错了就是“嚓”划掉,于是本子上满是“记号”。再比如王宁同学,如果他要认真回答问题或者写一次作业,那得等,等到花儿都谢了估计也不行。这位同学上小学的时候就没有打好基础,而且对待学习是浅尝辄止,一直以来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个位数。我曾经问他,写作业为什么这么慢呢,他回答说,要写好就是慢啊。观察他写得字,方方正正,字体很大,字数也不多。看出来他曾经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路上努力过,为何错过了纠正最佳时期?杨欢欢同学也有类似情况出现过。写个小片段,他两三行而已,不足百字,内容空洞,字迹潦草,老师认不得写的是啥。问他,还是因为忙,有写不完的作业练习。而刘耿奎同学有点夸张,任何作业写完都没有标点符号。问问他,他理直气壮的说:有必要吗?老师还看不懂我写的吗?忙啊!老师。想一想,如果教学内容“简单”了,学生当堂就能学会,课后巩固阶段还需要那么多作业练习吗?还需要一个单词重复写多遍?他们不“忙”了,预习时间是不是就有了,课堂效率更高了,更多知识是不是当堂就能掌握了,课后作业练习少而精了,他们是不是感觉挺容易就学会了。自信心自然就长生了。一堂堂简洁明了、不“花拳绣腿”、简单有效的课该如何产生呢?那就需要让学生也明确一个问题,这门课怎么学。</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明确告诉同学们这门课该怎样学习,从哪里入手,如何学好,也就是方法论。在自信的基础上,有效的方法支持不可或缺。所教学科,讲究“三性”:记性、悟性、灵性。没有长期的大量的识记积累,记性是无法形成的。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Zhang Hui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在《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人类记忆是通过破坏DNA并修复它而形成。当长期记忆形成时,一些脑细胞会经历强烈的电活动,以至于折断了它们的DNA。随后炎症反应就会启动,修复这种损伤并帮助巩固记忆。搞清楚了记忆形成机制,有人便戏称背东西为烧脑了,何况还有悟性和灵性的形成更是虚无缥缈。如何培养自己的“三性”呢?得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当然有了,那就是每天“五个一”训练法。此方法彰显了学科特点,牢牢把握住了学习规律,与课堂教学结合紧密,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学科本质、训练方法、能力培养具象化条理化。目的性强,易操作,实践效果惊人。那么课堂教学在围绕“五个一训练法”展开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学意识被唤醒,不再迷茫或者一知半解。他们在老师引导下,全面摸清了学科学习全貌,如同迷雾消散,天地清晰可见。前面提到的几位同学,都进步明显。学霸刘同学早已开启玩命模式,甚至饭都不吃,大量空余时间被她挖掘出来了。早操早饭到第一节课的间隙,下课时间,到餐厅的路上有时都能听到她口中念念有词,原来是在在背东西。每天第一个到老师这里“过关”,其他同学也慢慢明白了一天要做那些事,对相关知识基本上都能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了,在阅卷讲评中发现了共性问题:一是基础还是不牢固,二是不会做有关类型的题。虽然同学们进步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考试中的共性问题表明,“五个一”训练法在班级的实施还是雏形,得加大力度。周检测得上,人人过关得上等等。“五个一”训练法其中一条是每天要做题一道,做题就是“三部曲”:一练二自查自纠三整理归纳。这一条没有得到强化,所以期中考试的试卷表明学生不懂答题的套路,甚至不会读题。说干就干!自期中考试之后,老师不怕辛苦,简单强化了“五个一”训练,学生态度慢慢转变了。</p><p class="ql-block">“老师,这道题的解法是找信息。答案就在某某页某某行。”</p><p class="ql-block">“漂亮!看来你已经能对此类题的解法进行归纳了。”</p><p class="ql-block">“老师!这道题应该用‘六字方针'赏析法。”</p><p class="ql-block">“恭喜你!这个方法已经成为你的主动技能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科成绩名列前茅,从倒数第一名冲到了前面。还是要告诉同学们,不要骄傲,好好做学问吧。怎么做?做学者型人才,多研究。</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培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大于学习成绩,好习惯一旦形成,并持续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久而久之,同学们必然脱离填鸭式的教育,产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兴趣也会慢慢诞生。例如做题的习惯,用训练“三部曲”,必须得认真经历三个步骤:一是“练”。怎么练?门道多着。举个例子,我们科代表同学就喜欢抄别人作业,被许多老师发现过。这种不好的习惯让她的思维训练跟不上,不够勤奋,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所以这个排在首位的“练”字是有讲究的,限时还是不限时,独“练”还是群“练”,“练”多还是少等等。二是自查自纠。就是自己检查,自己更正,这一点最考验学生心性,但恰恰这一点是最不用担心的。为何?因为习惯。尤其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波折和反复。“雕刻系”的老师恨不得让自己来替代学生,填鸭式灌输,甚至出现机械重复的训练也是司空见惯的。相信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对自己作品的检查和认真改正过程之中,更容易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为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三是整理归纳。做一万道题不如归纳一题,整理归纳的习惯,从学习延伸到生活,就很好了。这里的做法就是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学习笔记,随时对知识疏漏、答题方法和从未见过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纳。现在,全班同学很重视学习笔记,已经学会主动地在上面记录有关内容,甚至有的同学还带着上学期的学习笔记,准备积累三年的学习经验。习惯大于成绩!这也是敢接手一个成绩不理想班级教学的底气所在,这也是能把倒数第一教成名列前茅的一点原因。</p><p class="ql-block">最后,上述这些只是漫长教育生涯之惊鸿一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孩子的教育,就让我们努力做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版权声明:请尊重原创作品,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及作者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胜事经,本名靳胜,丹凤人,山野一村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