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四川大学及周边

步行者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恢复“四川大学”校名。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文物建筑群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包括四川大学办公大楼(明德楼)和华西校区建筑群,共九座建筑。其中华西校区建筑群由华西校区办公楼(怀德堂)、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嘉德堂)、华西校区第二教学楼(苏道璞纪念堂)、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赫斐院)、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原华西协和大学教育学院)、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堂)、华西校区老图书馆(懋德堂)、华西校区钟楼(柯里斯纪念楼)组成。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看到文保碑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望江校区北门</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办公大楼(明德楼)</p> <p class="ql-block">明德楼原名一大楼,开始修建于1951年,比成都工学院(原成都科技大学前身)筹备独立建校时间还早,并于1954年成都工学院举行成立典礼前基本落成。大楼建成后,长期作为教学楼使用,因而又称一教学楼或西一教。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四川大学后,被改作为行政楼,并于2013年5月被命名为“明德楼”,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p> <p class="ql-block">明德楼是成都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浓烈的传统复兴式建筑色彩,被誉为中国高校建筑精品,已被建筑史学界重要专著收入。其最初的设计是一栋9层高建筑,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较为困难,最后只修成了今天的样子。明德楼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中部高6层,重檐歇山顶;两翼为4层,单檐歇山顶;后部为3层,单檐歇山顶。大楼青砖黛瓦,屋脊和檐翼上雕有中国传统神兽。从高处俯瞰,整个大楼宛如一架大型飞机,也因此曾被称为“飞机楼”,与当时百废待兴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科技发展、工程建设赋予的厚望很契合。</p> <p class="ql-block">明德楼建筑立面采用三段式,属于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构图模型。正面32级台阶直通二楼,台阶两边石栏上的立柱形成一柱擎天,衬托出大楼的雄伟气势。坚实的台基外观富有庄重大方的格调,墙基贴面以及栏杆柱头等构件均使用成都地区开采的红砂石制成,门窗却为西式建筑风格,其为寓意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p> <p class="ql-block">由于明德楼轩昂恢宏的建筑气派和外露的中国传统元素颇具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的建筑风格,很多人都误认为梁思成设计。其实,根据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曾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四川大学校友马识途回忆,明德楼的真正设计师是古平南。古平南是四川长宁人,毕业于重庆大学,曾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杨廷宝。在他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时,同时主持了华西坝钟楼的改建以及明德楼的设计。</p><p class="ql-block">总体来看,明德楼建筑造型浑厚凝重,构图错落有致,延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入西方建筑元素,与当时颇为流行的苏式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与华西坝众多中国式新建筑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华西坝建筑主要采用“中西合璧”的表达形式,而明德楼则注重“中体西用”思想,是一座发扬光大传统风格的中国固有式建筑,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对中国固有式建筑正统地位的捍卫。</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东门</p> <p class="ql-block">圈出来的八栋建筑是四川大学文物建筑群国保的一部分,还有一座就是前文望江校区的明德楼。</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英国建筑设计师弗列特·荣杜易(Fred Rowntee,1861—1927年)不远万里来到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把西方最时髦的贵格大学建筑风格引入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建筑设计,并借鉴故宫建筑群以及川西民居风格,开启中西融合的“中国式新建筑”实践,在华西坝上留下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设计。这些建筑布局对称,青砖黛瓦,画栋雕梁,从布局到 风格在当时都算是独一无二。梁思成对此评价说:“这些中国早期古典复兴式建筑极其重要。”</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办公楼(怀德堂)</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是美国人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儿捐建的,于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它是华西协合大学的第一栋公共核心建筑,也是最壮丽的楼堂,又名事务所,最初系校务行政机构所在,直到今天依然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行政办公楼。怀德堂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楼长55.5米,宽28米,占地面积1554平方米。该楼为歇山顶,屋面青瓦。</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为两层砖木结构大楼,长58米,宽31米。在建筑格局上,主楼建于1米多高的长方形石质台基上,台基四周石梯登台、雕栏围护;前庭6根大红明柱,使整个大楼显得宽敞宏大,辉煌壮丽,突显了开放与包容的理念。 华丽大气的正面造型仿照了故宫里的中轴大殿或孔庙大成殿格局,当时中国教会大学众多,有类似高大宽敞台基和前庭廊柱的建筑却十分罕见。在楼体造型上,怀德堂采用H型平面对称造型,其两侧厢房突出,一个横向歇山顶与两个纵向歇山顶相交组合,西式贵格建筑传统双重“山”字形布局佐以双侧对称而又参差不齐的侧楼,使整个建筑大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远超传统中式楼宇或其他中西融合教会大楼所采用的简单砖块式或面包式单体形态。地基采用拱墙结构,既通风、防潮,又牢固、省料。入口前廊二重檐是具备四川建筑特色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楼顶的西式老虎窗和高烟囱,既显示出大学主楼楼体的富丽华贵,又增加楼房采光和取暖的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在外部特征上,怀德堂青砖贴身,黛瓦盖顶,配以大红明柱、大红檐板和大红门窗框格,点缀绿窗和其他不同的色彩,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以红为主的“红绿配”主调。四角外柱上有八个西方风情及艺术感十足的红色飞狮造型,或许就是大学勇往向前、开拓前进精神的体现。瓦当上特意镶有华西协合大学古典雅致的图章,具有浓厚的中国味。正脊、侧脊上脊兽的造型多为龙头鱼身,是地道的“鱼龙混杂”,趣味得体。大门内外两层门框上装饰吉祥白鹤的图案,精美高雅。门檐和左右屋檐上采用半弧形“唐破风”檐饰,与直线屋檐相比多了灵动、美观、典雅的视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背面</p> <p class="ql-block">树木掩映的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原华西协和大学教育学院),又名育德堂。</p> <p class="ql-block">育德堂,原名教育学院大楼,1923年动工,1928年建成,由英国嘉弟伯氏(George Cadbury)捐资修建,因此又名“嘉弟伯教育学院”。2013年5月,被命名为“育德堂”。今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育德堂东与怀德堂紧邻,南与赫斐院(合德堂)相对而立,西侧为鲁村(因抗战时期齐鲁大学曾在此办学而得名)职工住宅区。外观上,育德堂青砖黛瓦;上下三层楼,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屋檐斗拱是从墙体上直接挑出的简化一斗三升结构;台阶为中式垂带踏跺式;大门为半圆拱券型,带有浮雕,拱形门洞二楼设有小观景台,门洞上方为带窗户的门楼,与临近华西坝的成都老南门的样式十分相似,这也是育德堂的一大设计亮点。</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老图书馆(懋德堂),与怀德堂相对</p> <p class="ql-block">懋德堂于1916年动工,1926年完工,按建成时间算,为华西坝老建筑中的小字辈,是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而捐建。最初定位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学术场所,是学校图书馆及博物馆所在地,历经百年,藏品十分丰富,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史陈列馆。懋德堂沿华西协合大学中轴线与怀德堂对称分布,整体造型与怀德堂基本相同,也拥有华西坝建筑群最高端的配置:仿照故宫中轴大殿或孔庙大成殿格局,主楼建于一米多高的长方形石质台基上,台基四周石梯登台、雕栏围护,青砖黛瓦、重檐歇山、彩绘斗拱。于是,人们都亲切地将懋德堂与怀德堂称为“孪生双胞胎”。</p> <p class="ql-block">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怀德堂是学校行政中心,懋德堂是学校学术中心,二者也有一些区别。在外部特征上,懋德堂并非以大红色为主,而是以绿色为主调,门窗全为绿色,与安静的学术研究环境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在结构上,与怀德堂开放的前庭不同,懋德堂是前置的山墙,以尽可能扩大里面的阅览大厅;侧面取消弧窗和浮雕墙饰,仅设计了一扇假门,作为公共设施的防火必备装置;二楼中空一直到顶,四周为回廊,从而形成巨大中庭室内空间,拥有双层采光效果,更有利于图书阅览,为保障二楼的承重能力,在顶层楼架梁柱结构中央又增加了一根中柱加固。懋德堂于1926年建成,但其中庭室内空间的构思早在1912年的初始设计方案中就已经形成,因而其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中庭建筑。同时,懋德堂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大图书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第一座具有中心供暖设施的公共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看起来对称,实际只有左边的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堂)是国保文物建筑。</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嘉德堂)</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华西校区第二教学楼(苏道璞纪念堂),又名懿德堂</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嘉德堂)</p> <p class="ql-block">嘉德堂位于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钟楼东北侧,竣工于1924年,是美国夏威夷嘉尔生医生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又名生物和预防医学楼。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生物楼)。</p> <p class="ql-block">嘉德堂为三层结构,门楼是典型的中式木牌坊,门厅四根大红圆柱上端有四只木刻凤凰装饰物作为支撑木,檐口造型呈波浪线效果,屋脊上立着两对咬火脊兽,有镇邪防火之意。门楼前有石梯,雕栏围护,栏杆由红沙石制成,栏板上刻有中国传统祥云图案,望柱上雕刻着一条龙,洋溢着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推崇。嘉德堂与华西协合大学另一栋楼——懿德堂外观大致相同,二者以钟楼为中轴,左右相对而立,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嘉德堂建成之初,主要用作华西协合大学生物化学系、化学系、生物系、生理系的教室。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设立,包括考古、自然科学、医牙3个分馆,其中考古学博物馆设于图书馆内,医牙博物馆设于医牙学院大楼内,而自然历史博物馆则设于嘉德堂。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嘉德堂也成为西南地区首家自然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堂)</p> <p class="ql-block">万德堂建于1920年,又称万德门、明德学舍、万德门纪念堂,系美国浸礼会万德门夫妇捐建,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华西坝最漂亮的一栋楼。在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礼堂建成之前,拥有豪华双层阶梯讲演厅的万德堂就是较大规模学校庆典活动和每周主日礼拜聚会的唯一地点。</p><p class="ql-block">万德堂的大门比较独特。由于有半地下室,大楼门前设置了较高的石梯,使得万德堂的门前台阶略高于华西坝其他大楼;门脸设有双层直线型中式浮雕门檐,檐下为与中国寺庙大门相似的对称三拱门;门饰采用花纹、鸟兽浮雕,具有浓郁的古典美;门口有四座类似中国庙堂前石狮或麒麟抱鼓的扶屏,加以四根浮雕型立柱,把大门修饰得古色古香、端庄典雅。进门后有内置石梯,在西方,王宫、殿堂等比较庄严肃穆的建筑多会采用内梯,有的甚至要攀登三层以上,才能到达正殿。可以看出,万德堂在外观上极力展现中国特色,但台阶、窗户等细节以及大楼内部又带有浓厚西式风格,是荣杜易中西融合建筑的又一典范。</p><p class="ql-block">1959年,成都市政规划建设“中轴线”人民南路,正好位于“中轴线”上的万德堂被迫迁建。迁建后的万德堂位于钟楼东侧,尽管采取“描图摄影,一砖一瓦,原貌复原,异地重建”,但由于迁建区域面积有限等客观原因,新万德堂只保留了与原来相似的主要建筑形式,背后侧楼、尖顶楼亭等均不复存在,窗户的样式也被改变,与原貌差距很大。在使用功能上,新万德堂已不再是昔日作为庆典活动和每周主日礼拜聚会的场所,而是成为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万德堂长40.7米,宽17.7米,略小于华西坝其他几栋楼,但装饰得体,显得小巧玲珑且精美秀丽。整体呈贵格建筑“山”字形平面和立面双平衡对称的布局,两端连接部比其他教学楼稍短,侧楼位居后侧,前后凸出。屋顶属混合重檐大屋顶,正面及侧面中心位置都为双重檐歇山式大屋顶,主楼侧面则为单檐歇山顶。楼顶正中有一个双层八角攒尖顶楼亭,与成都望江楼的造型十分相似,因而有人将其称为“华西坝望江楼”。大楼有两层明楼,顶部内有阁楼式空间,最下层为半地下室,所以实际利用空间为四层。两层明楼采用宽大的哥特式尖拱玻璃窗,保证了大厅有足够的自然光照明。</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钟楼(柯里斯纪念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建于1925年,由美国纽约的亚克门·柯里斯医生(Dr. Ackerman Coles)捐建,故又名柯里斯纪念楼,是成都唯一现存的机械式钟楼。钟楼的出现纯属缘分,荣杜易最初设计的华西建筑规划方案里并没有它。在荣杜易的设计方案里,钟楼所在位置原本是一座宏伟美丽的中西融合大教堂建筑,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礼拜堂。由于当时国人具有强烈的“排洋反教”情绪,所以为华西协合大学设计的一切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如神学院、礼拜堂等,都迟迟未建,于是,最后就在礼拜堂位置修建了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原华西协合大学校园中轴路的最南端,旁边是一片荷花池,对面是一条小河,河两边分列着学校的一系列主要教学楼。整栋楼是一座由青灰色石砖砌成的高台,底部有拱门,台基约5层楼高。台基上层为门楼,屋顶为歇山顶,顶脊两边各有一只跃龙脊兽。高台上方装有美国纽约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协合大学制造的大钟,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分是走时钟,每五天上一次发条,通过钟楼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分是鸣钟,每三天上一次发条,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大钟上方是一排小楼窗和西式攒尖四角塔顶。同时,钟楼里面还建有水塔,为两侧的解剖楼(今第一教学楼)和化学楼(今第二教学楼)提供实验用水。</p><p class="ql-block">每到整点,钟声飘扬,几点钟即敲响几次,后又重复。钟声很大,加上华西坝附近基本是平房,可以传到十几里之外,成都人称之为城南钟声。据华西子弟邓长春回忆,为让钟声远扬,当时的成都市还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华西坝周围的建筑不得高于钟楼。20世纪40年代有一首成都《竹枝词》这样写到:“南北交汇一枝栖,神州陆沉意迷离。都人笼统称‘五大’,起舞闻钟不用鸡。”其中提及的“钟”就是钟楼,“五大学”师生听到钟声,便开启了一天的新生活,以“起舞闻钟”代替成语“闻鸡起舞”,恰到好处地点出了钟楼钟声的作用。渐渐地,钟楼成为了华西坝乃至成都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1954年,钟楼进行改建,成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样子。设计师是当时的四川省建设厅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古平南。与改建前相比,新钟楼钟亭与台基比例更合适,“肥瘦”合宜;引入了北京故宫紫禁城的京师端庄和皇家风范,使其更具地标建筑的气质;门楼屋顶改用故宫角楼采用的十字屋脊,四面亮山,多角交错;取消了顶脊两边的跃龙脊兽,以仙人指路和5个代表等级观念的檐角走兽脊饰代替,5兽低于故宫皇室的7—9兽,高于普通楼堂的3—5兽,合理凸显了地方高级学府的地位。总的来说,改建后的钟楼仍与华西坝其他建筑和谐统一,但更为端庄气派。如今,钟楼早已铁锁把门不能入内,美国造大钟也停止了报时,但作为华西坝老建筑精华、成都地标之一,依然让华西人乃至成都人引以为豪。</p> <p class="ql-block">旁边就是万德堂</p> <p class="ql-block">嘉德堂门口看懿德堂</p> <p class="ql-block">懿德堂始建于1939年,是为解决抗战时期内迁华西坝办学的各高校化学系教学用房需求,由各校联合出资而建的教学楼,因而也称化学楼,1941年竣工。为纪念1930年在华西坝“洋马儿”事件中遇害的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副校长、化学教授苏道璞,该楼又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楼。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药学院教学与科研楼。懿德堂与嘉德堂以钟楼为中轴,左右相对而立,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二者外观大致相同,但懿德堂大门的右前方有一个六角小亭,展现了荣杜易念念不忘的莫里斯“红楼”情节,这个小亭也被巧妙用作危险化学品的储藏仓库。因懿德堂的修建时间比荣杜易去世时间晚12年,所以也有人猜测懿德堂并非荣杜易所设计,而是后人仿照嘉德堂设计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赫斐院),又名合德堂</p> <p class="ql-block">赫斐院又名合德堂,1915年动工,1920年完工,为纪念最早在我国西南地区传教并建立成都教区的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Virgil C. Hart,1840—1904年)而建,因捐款修建者姓氏也为“赫斐”,故得名赫斐院。</p> <p class="ql-block">赫斐院长53.4米,宽20米,高48米,上下两层楼;采用中西结合方式建造,整体采用山字型布局,以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与单檐歇山顶为主,屋顶上方伸出几个平面对称的西式烟囱;有着与怀德堂、懋德堂一样的青砖黛瓦、东方艺术风格的门檐和窗檐,但它的颜色搭配较为清晰明快,青灰色墙壁上搭配红框绿窗,更显深沉和谐;圆弧形的顶窗,为大楼增添了别样的韵律美。重檐有五层,是华西坝老建筑中最多的。大楼中间耸立的那座六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被人们称为华西坝上的“滕王阁”,这也是赫斐院高出华西坝其他建筑的原因所在。塔楼第一重屋檐由12只石刻凤凰支撑,造型精美绝伦。塔楼内部有中心楼梯直达塔顶,塔顶因位置较高,曾长期用作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广播站。塔楼两侧的房间是阶梯大教室,在20世纪30—40年代,曾是华西协合大学举办毕业典礼、讲座等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华西校区内还有一座校长楼,不过只是市级文物,国家级的几座建筑前文已介绍完。</p> <p class="ql-block">原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始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两层小楼,中西合璧风格,因长期作为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居所而得名。 校长毕启、张凌高等曾在此居住。 该建筑既有欧式建筑的青砖墙柱及拱形门洞、壁炉烟囱,又有川西古建筑常用的小青瓦屋面、走马转角外廊,中西风格的建筑语汇结合自然巧妙,相得益彰。 该建筑是川西地区近代住宅建筑的特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民国时期成都建筑设计思潮与建造工艺的发展革新。 该建筑作为学校主要领导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也见证了华西协合大学和我国西部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和艰辛历程。现为外国专家楼。</p> <p class="ql-block">从东校门出</p> <p class="ql-block">颐庐,围栏还在,不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颐庐位于武侯区玉林街道电信路社区公行道街2号。西与华西医院宿舍、东与云南驻川办事处为邻,颐庐为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其建筑设计具有欧洲回廊和川西民居特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房修建于1940年,占地700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132平方米,楼房长12米,宽11米,高两层,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小青瓦。一楼为三开间,二楼为四间,主楼后面一平房,为五开间。该房属私人住宅,房主为张琼仙,她是中国第一位口腔医学女博士。</p> <p class="ql-block">颐庐建于1940年,为中西结合式民居建筑,设计有欧洲回廊和川西民居的特点。为二层砖木结构,小青瓦歇山顶,墙为青砖对缝,有木门、花格木窗及木地板。楼房长12米,宽11米,占地面积132平方米。一楼为3开间,二楼为4开间。主楼后面有平房,为5开间,小青瓦,砖木结构,墙体下部是泥墙,上部是白灰墙。整个颐庐占地1.1亩。</p> <p class="ql-block">成汉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国学巷37号,华西医大附院内。</p> <p class="ql-block">成汉墓为圆形土丘,直径约为30米,封土高10米,传为三国蜀汉大将张飞的衣冠冢,1985年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认定为东晋成汉墓葬。该墓封土下为长方形劵拱顶砖室墓,内高2.5米,内长12.75米。成都市人民政府于1981将成汉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汉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该墓为圆形土丘,直径约30米,封土高10米,传为三国蜀汉大将张飞的衣冠冢。1985年文物部门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认定为成汉时期墓葬。该墓封土下为长方形券拱顶砖室墓,内高2.5米,内长12.75米,出土了近百件陶俑和动物俑,造型、服装、姿态都十分生动,别具特色,墓中还出土有纪年砖,上自西晋太康、下迄成汉汉兴时期。 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成汉墓,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公布,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