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魂 追梦 红光行——201洞与杨敏达

王wjl63563

<p class="ql-block">  201洞,是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三大重点工程之一。随着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建成,依托三线建设时期“三大工程”之一、红光沟唯一的进洞工程“泵水力试验室”打造而成的核心展区也面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p> 1971年12月,代号为201洞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泵水力研究试验室经过近六年的艰苦施工在秦岭深山建成。然而,在山洞里作泵试验条件极其艰苦。机器一开动,声音震耳欲聋,噪声高达130分贝。受用电限制,试验都是在夜里进行,试验任务紧张时,夜班一连就是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曾在红光沟生活过的人都说,夜里常常听到“龙吟”。 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人,就在洞里待了20多年,做了2000多次重要实验,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多种卫星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准确的实验数据。这里还进行过许多重要实验,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洞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也镌刻着动人的故事、伟大的航天精神。航天英模杨敏达的故事最具代表性,是永远铭记在201洞的一个名字。 <p class="ql-block">  来自江苏苏州的杨敏达,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在航空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毕业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设计部技术员。1967年,秦岭深处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建设刚拉开序幕,杨敏达便结束了新婚蜜月,同妻子双双报名来到了秦岭深山,投入到中,成为201洞最初的建设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敏达在201洞工作近20年,主持完成数十种、数千台次火箭发动机泵的研究实验,装机上天成功率达100%,创世界航天史的奇迹。杨敏达作为室主任,下了夜班常常顾不上休息,第二天白天仍要来到办公室查看试验报告,还要骑上自行车到生产车间观看泵试验后的分解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9年,“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动机液流系统的紧急任务下达,杨敏达此时已是癌症晚期。他忍着病痛,带领职工连续奋战了28个夜班,抢先完成了紧急任务。他还带头钻进火箭发动机液流系统设备的油罐进行操作。5月25日,杨敏达病情突然加重,7月1日不幸病逝。弥留之际,他对守候在病床前的妻子、孩子说了最后一句话:“天黑了,我要上班了……”</p> 而今,“201洞”,俨然已成为具有<b>“神秘、神奇、神圣”</b>特点的航天重大工程成就、航天创新成果、航天精神文化与航天科普体验区。沿隧道走进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有8个洞体、共3层,展陈总面积近3.5万平方米的201洞,里面洞体深邃、神秘而恢宏,保存完好的洞体环境直观展示三线时期201洞的工作情况,精心布置的展陈生动展示了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3D模拟火箭发动机试车景象,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试车现场的震撼,了解液体动力与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历程、观看航天精神介绍片的同时,还可以步入中国空间站模型和月球基地、火星基地模拟场景,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 现在,201洞虽已没有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传扬至今,被所有航天人铭记。<br> <p class="ql-block">本文为综合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中国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风县文化旅游、宝鸡日报等融媒体发布内容进行摘编整理,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