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上海南翔--檀园

六六大顺

<p class="ql-block">  上海檀园原址在南翔北市,占地仅三亩多, 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钱大昕曰:“槎上多名园,以长蘅先生檀园为最。”为明代文学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于明万历卅三年(1605)规划卜筑,园名取自其号。</p> <p class="ql-block">  大门“檀园”二字分别有康有为的弟子萧娴和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檀园布局紧凑得体,显示出一种宁静、典雅、精致、大气的气氛,既传承了江南古典园林的文脉,兼具时代气息。紧随檀园的山雨楼和南翔人家,为民国建筑,既保留展示南翔的历史印迹,亦为游客增加访古问胜之地。新园建于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内。</p> <p class="ql-block">  檀园,明代文学家、书画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园林,为文人墨客经常聚首吟诗畅饮之所。</p> <p class="ql-block">  园内亭台楼阁、树木湖石,都由李流芳亲自布置。南翔老街三期改造中的檀园修复工程是根据李流芳所画的园图和详细的记录予以修复的。修复后的檀园,总面积约10亩,以水景为中心,运用“一个中心,多边延伸”的格局,高高的白墙隔开了城市的喧闹与市井的繁杂,将山水、建筑、植物等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布,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了“小中见大”的艺术原理,创造了“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格局。</p> <p class="ql-block">  以枫树衬托太湖石的园景,作为过渡到次醉厅前的一种景色,太湖石镌有“峥骨”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镌有“峥骨”两个字,指园主李流芳人品的高雅和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次醉厅。</p> <p class="ql-block">  站在次醉厅,眼望葫芦形状的芙蓉沜——满园湖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远景便是次醉厅正中对面的主厅——“宝尊堂”,这种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次醉厅观赏点,可以观赏宝尊堂的观赏点,或者从宝尊堂的观赏点,可以观赏次醉厅观赏点的方法,在古典园林的构景中被称为——对景!</p> <p class="ql-block">  檀园的特色之一便是长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  次醉厅长廊向左可见一六角亭,名为“翏翏亭”, 翏翏亭前有石板曲桥横架湖水中央,这是整个湖景的中景。</p> <p class="ql-block">  宝尊堂的右面有一座拔地而起用太湖石叠起的假山——名曰“萝壑”,山的后侧有爬山廊名曰“雨廊”相连的一座二层的六角亭,名为“招隐亭”</p> <p class="ql-block">  次醉厅的右面长廊相连的是芙蓉沜中的近景——不系舟的“步蘅舸”,李流芳字长蘅,步蘅二字有尚贤敬仰之意。石舫分三段,前舱高,中舱低,尾舱建二层楼阁。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里面,有水就有舟,因为舟是石头筑成的,所以不用缆绳去系着,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  南翔檀园,它美在小巧玲珑、精雕细凿,凡是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亭、台、楼、阁、轩、桥、廊、水、石舫什么都不缺,全园布局紧凑得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