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津知青在额济纳旗演出【沙家浜】全剧纪实)</p><p class="ql-block"> 作 者:王学浩</p><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苗建国</p><p class="ql-block">1970年夏天,以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场(以下简称“农场”)的天津知青为核心,后又增加了部分二批天津知青和额济纳旗的部分人员一起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该剧一经演出,在额济纳旗引起轰动效应,甚至直接反映到额旗当时隶属的上级部门酒泉地区。</p><p class="ql-block">普普通通的200名天津下乡知青既没有文艺工作的背景,也没有任何演出的经历,只是凭借着一股青年人的热忱和对文艺的喜爱,以及不服输的劲头,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无数困难,排练成功了这出当时中国京剧院以及各省、市专业团体才会排出的全本样板戏。圣誉来之不易也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我作为此剧组全过程的参与者,仅将台前幕后的所知所感奉献给大家。</p><p class="ql-block">一,最初的动议</p><p class="ql-block">1970年农场在五连水闸会战,当时在农场的军代表王凤江指导员到水闸检查工作,午休期间他和我聊天时提及天津知青是否可能排演样板戏这一话题。出于对农场知青的了解和到农场后参加过宣传队这一经历,我明确地回答没有问题。他半信半疑地问:“可以排那出戏”?“沙家浜”!我当时仅凭着自己的了解列举了王保华、王国英、白武忠、薛晓林等人的特长。现在分析,当时王凤江只是有朦胧的想法,并没有成熟的意见,作为农场的军代表,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加之又是个学生兵,也愿意做出一些业绩。而且我总感觉他有和我们相通的地方,能听进知青的意见。他当即拍板:“明天开始你不要上班,就从全场知青中去挑选演员,只要选中马上到场部报道,连队领导的工作我来做。”他还让我保证拍出像样的样板戏。就这么一次普通的谈话,竟成了剧组诞生的摇篮曲。</p><p class="ql-block">二,人选的确定</p><p class="ql-block">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举荐的几个人,和他们见面后一拍即合。大家商定:就拍【沙家浜】。王保华演郭建光,王国英演胡传魁,刘金龙演黑田大佐,我演程书记,又提到了丁逸文的沙奶奶,郭平的卫生员……</p><p class="ql-block">但刁德一和阿庆嫂这两个主角的人选开始没有确定的原因,是把握不准,拟留待面试后再定。同时商定了由付彦芳负责舞美设计。</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人员确定后,立即通知他们到场部报道。王凤江指导员比较满意,同时要求抓紧对其他人员的海选。人多力量大,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经过很短的几天就基本确定了主要演员及乐队、舞美人员的配备。演员中徐荣炎的刁德一,闫力的阿庆嫂、侯平的沙奶奶(B角),都是在唱试后确定的。后又从二批知青中挑选出了李莉莉的阿庆嫂(B角)和冯春生的刁小三。选人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出乎人们的预料。在海选过程中,既兼顾了本人的特长,对于演员更多考虑的是“形似”,只是在最后排练及演出过程中,各位知青认真钻研,刻苦磨练,竟也达到了“神似”的境界,着实令人佩服。但是在选人过程中,也确实遗漏了一批有才能的知青。试想,如果将他们都选入剧组中,该剧的效果又会如何呢?</p><p class="ql-block">三,演出的轰动效应</p><p class="ql-block">剧组成立后只是排演了该剧的部分场次,而没有排练全剧。一是时间紧,上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出演;二是剧组考虑场次过多,演员都是第一次拍戏,难免出现漏洞;三是后面几场要编排对手武打戏。既然如此不如先精炼地排几场,效果会更好。就这样开始只排练了五场,其他几场尚停留在编排中。</p><p class="ql-block">第一场公演在农场礼堂进行。整个礼堂座无虚席,窗台上站满了人,农场各连及周边公社,甚至旗上也有人专程来农场看戏。全体演职人员专心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体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王保华出演郭建光的角色,形象逼真,无论唱功,身段都可谓完美,受到了一致好评。其余角色的演出也非常理想。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个仅用不足一月时间,由天津知青集合在一起自排自导的演出剧目。成功演出的轰动效应不仅在于演戏本身,更关键的是令农场乃至额旗的人们对天津知青的看法和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默默无闻的天津知青终于用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实践行为证实了他们是新一代的有知识青年。知青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四,动力与阻力</p><p class="ql-block">剧组成员在紧张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每天下午4点到5点钟乘车到旗上,到各公社及驻旗部队演出。演出结束吃完饭回到场部已是晚上10点到11点钟。第二天8点多钟起床,吃饭、练功、排练,下午又出发,天天如此。旗革委会贾淑和教导员和宣传部林教导员分别到驻地及大礼堂接见全体演职员,对演出给予了肯定,对演员提出了表扬,对今后的排练及演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要求剧组到各部队巡演,让广大官兵接受一次样板戏的教育。还决定在农场举办文艺学习班,并相应扩大演职人员队伍,使这个原来既不专业也不正式的演出班子纳入正式轨道,全体演职员深受鼓舞,一致要求排练全本【沙家浜】。经请示领导同意后,剧组又进入了新一轮紧张排练中,时值麦收时节,各连都忙于麦收工作,一下子这么多壮劳力抽调排戏,连队劳力紧张,各连队领导开始产生意见,并且反映到了场部,主要意见是否可以先集中麦收,然后再排练,也就是先“促生产”,场部领导当即召集各连领导开会做工作。王凤江指导员明确指出,不要只看到生产,排“样板戏”是“抓革命”,也是重要工作,不能受到任何干扰。他要求各连领导要挖掘潜力,克服困难,完成麦收工作。就是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样板戏继续排练,剧组也没有解散。</p><p class="ql-block"> 五,尽数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成功的剧组必须是人才济济的团体,演员只有各自发挥出特长,才能使全剧演出获得圆满的效果。天津知青在剧组中饰演的角色以及舞美、道具、服装等各部门人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真可谓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1,演员</p><p class="ql-block">(1)最初对剧本的讨论,只是凭借一本红皮的【沙家浜】主旋律(曲谱)及所看过的电影的印象来编排剧情动作,刻画人物,全剧演出后,许多人在问,剧组导演一定是专业人士吧!</p><p class="ql-block">(2)王保华是该剧成功排演的至关重要人物。在那个年代,如果不能饰演出郭建光的高大形象,整个剧组就会出现“政治性”错误,必须要有“高大全”。王保华成功地将郭建光塑造得顶天立地、高大完美,其唱功做派均无可挑剔。这源于其出身梨园世家及自身刻苦地修炼吧。</p><p class="ql-block">(3)A、B角的阿庆嫂(闫力、李莉莉)各有所长,唱演俱佳。年青的知青生动饰演出成熟的中年女性阿庆嫂那周旋于日伪之间的机智与庄重,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4)A、B角的沙奶奶(丁逸文、侯平)一个稳重沉着;一个刚毅冷峻。前者表现在《军民鱼水情》中,鱼水情真,其乐融融;后者体现在《斥敌》中,横眉冷对,正气凛然,真是各有所长,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5)反面角色刁德一(徐荣炎)将其刁钻奸猾的一面表演得淋漓尽致,为该剧增添不少色彩。</p><p class="ql-block">(6) 胡传魁性格粗暴蛮横,王国英将其饰演的栩栩如生,王国英有着极好的武术功底,嗓音洪亮高亢,演起来也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7)众新四军(宗鹏林、邓承光、房克强、张学勤、马援朝、田学谅、刘新生、窦志明、杨学仓、李伯英)个个勇猛威武,高大健壮,正面塑造了我军战士的光辉形象,武打编排也体现出了:我军战无不胜的光荣传统,犹如众星捧月,更好地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p><p class="ql-block">(8)程书记(王学浩),不像书记还是很像大夫,这恐怕与剧组解散后王学浩又去学习“赤脚医生”也有些关系吧!</p><p class="ql-block">(9)沙四龙(窦志明)天真活泼、可爱,充满儿童的幼稚气。</p><p class="ql-block">(10)黑田大佐(刘金龙)活脱脱就是一个日本人。戏份不多,但演得十分生动,更增添了中国人对小日本的仇恨。体魄再强壮一些、瘦小一些可能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11)新四军卫生员(郭平)当时就是场部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因为有当医生的经历,演得十分逼真。</p><p class="ql-block">(12)刘副官(杨源深)挎上盒子枪,颇有副官的范儿。</p><p class="ql-block">(13)刁小三(冯春生)一句“我还要抢人呢”,把个泼皮无赖刻画得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14)其余演员(赵岩、高志成、李福林)也都表演的十分出色。</p><p class="ql-block">2,乐队</p><p class="ql-block">(1)琴师白武忠是剧组的一棵台柱,乐队的核心非他莫属。试想,如果没有白武忠精湛的京胡伴奏,该剧组也是没法成功的。更需提及的是,白武忠不但能拉京胡,更在于他对剧中各个演员演唱特点的迅速适应,也就是临场的把握恰到好处,功夫可谓一流。</p><p class="ql-block">(2)女乐师杨秀芳、耿丽影的洋琴和二胡,演奏水平很高,能直接为全剧伴奏,为乐队增添了色彩。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p><p class="ql-block">(3)方陆鹏的笛子、唢呐在乐队中起到独特的作用。陆鹏的组织能力在乐队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4)薛晓林的手风琴、于呈祥的京二胡(瓮子)、于德水的月琴,也都各有特色,为整个乐队伴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讲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5)鼓佬。王保华、王学浩没有出场的时候打鼓,有时方陆鹏也顶替。也都是赶鸭子上架,边学边实践。</p><p class="ql-block">(6)锣、铙钹、大锣等由刘金龙、孟广祺、翟占彪负责,除孟广祺稍固定一些,其余人均兼有角色,都是穿插顶替,乐队节奏统一,和谐完美。</p><p class="ql-block">整个乐队应该在全剧的演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好地配合了演员的演出,能够达到如此好的舞台效果,这在拍戏前是没有想到的。感谢乐队的精彩表演!</p><p class="ql-block">3,舞美人员</p><p class="ql-block">付彦芳对全剧角色的动作设计对这些初次登台的的知青而言,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舞台角色的一招一式,尤其是集体动作要求的一致、整齐,是很多人的短板。付彦芳凭借其深厚的舞蹈功底及对全剧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动作编排得恰如其分,与我们后来看到的中国京剧院的演出录像相比,除难度稍逊之外,几乎没有太大差异,真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李志刚在美工化妆方面的专长,不知是何时造就而成的。全剧演员的化妆均出自他手,包括阿庆嫂和沙奶奶。演出过程中天气炎热,他又给主要演员及时补妆,其耐心细致令人敬佩。后来新四军等众演员自己动手学会了化妆,才帮他给解了不少困难。但他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默默地为剧组工作着。志刚若在九泉下看到我的文章,也应该感到欣慰吧!</p><p class="ql-block">4,至于在全剧演出过程中,为服装、道具及其他剧组配套用品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还有对全剧编排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的同志,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在此我谨向这些无名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六,剧组的结局</p><p class="ql-block">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在额济纳旗出了名,剧组在5301部队、5302部队、5303部队、高炮团、边防站等驻额旗部队和赛汉陶来公社、苏木淖尔公社、红旗队等地方单位巡回演出了近20场。</p><p class="ql-block">剧组在额旗完成全部巡演任务后,王凤江指导员提出再在农场四连演出一场作为最后的收场戏。经过短暂的总结全部人员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去促生产了。</p><p class="ql-block">但是样板戏所带来的热潮并未散去,此时旗宣传部启动了排演样板戏的程序,以旗乌兰牧骑宣传队为主,吸收部分天津知青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目的折子戏,参加当时酒泉地区文艺汇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以已经基本成熟的农场《沙家浜》剧组去参加地区汇演,以充分体现额济纳旗的文艺水平,是我始终不得其解的。可能是没有宣传部门和专业文艺团体的介入,有损其管理水平和形象吧!部分主要演员在旗宣传部的调令下,又到旗上集中排练。额旗的折子戏在地区文艺汇演中又获得了成功。返回旗上后会演人员再次解散。此时《沙家浜》剧组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剧组人员也各奔东西,为自己的前途而拼搏。因为剧组终究不是自己的归宿,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p><p class="ql-block">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知青们再次回到第二故乡,当地父老乡亲津津乐道的仍旧是当年的《沙家浜》,大家绘声绘色地谈论着当时的扮演“郭建光”、“阿庆嫂”、“刁德一”,还有那䇄立不倒的“十八棵青松”……</p><p class="ql-block">以天津知青为主组建的《沙家浜》剧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所迸发出来的闪光,既表达出广大知青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这个群体的多才多艺,正是借助于这个平台,加之个人的拼搏和努力,才取得了这一辉煌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东方渐亮,我闭目沉思,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王保华饰演的郭建光率领着新四军战士在风雨雷电中巍然挺立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近照。</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中王保华饰演郭建光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中王保华饰演郭建光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当时旗革委会、农场军代表领导与剧组演职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革命文艺学习班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折子戏《红灯记》李奶奶与李铁梅剧照。</p> <p class="ql-block">折子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猎户李勇奇剧照。</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酒泉地区参加折子戏汇报演出。饰演红灯记巜痛说革命家史》中的李玉和。当时在十几个李玉和中获得“最佳李玉和”。当时的铁梅由焦凤荣饰演,李奶奶由丁逸文饰演。</p> <p class="ql-block">闫力饰演《沙家浜》剧中A角阿庆嫂。</p><p class="ql-block">闫力后成为解放军一员。</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剧中卫生员剧照,郭平饰演。</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剧中卫生员郭平身背药箱。</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剧中B角阿庆嫂由二批知青李莉莉饰演,中间弹琴者即是李莉莉,已经是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与蒙文国交界,属于边境地区,这是当时通行的“护照”。</p> <p class="ql-block">1972年12月额济纳旗召开首次知青代表大会,这是会议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正在驾驶履带式拖拉机进行作业。</p> <p class="ql-block">武装基干民兵的基本刺杀动作。</p><p class="ql-block">右侧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农场持枪骑骆驼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剧组演职员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自娱自乐拉二胡。</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剧组乐师方陆鹏骑骆驼全副武装巡逻戈壁沙漠。</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场知青的生活工作学习照片。</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参加天津知青纪念赴额旗支边56周年活动。</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聚集中心:额旗大礼堂;</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贴上“文物保护”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聚集中心:额旗大礼堂;</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贴上“文物保护”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聚集中心:额旗大礼堂;</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贴上“文物保护”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聚集中心:额旗大礼堂;</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贴上“文物保护”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聚集中心:额旗大礼堂;</p><p class="ql-block">现在已经贴上“文物保护”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额旗修建的“水塔”,如今也变成了“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额旗修建的“水塔”,如今也变成了“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知青林”设在巴彦陶来苏木镇昂格茨音陶来嘎查村。这是该村的“旅游景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知青林”</p><p class="ql-block">设在巴彦陶来苏木镇昂格茨音陶来嘎查村。</p><p class="ql-block">这是该村的“旅游景区示意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