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

朱文

<p class="ql-block">医院党建活动,党委安排到苏中公学参观,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苏中公学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廉洁自律的铁军精神、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苏中公学办学历时两年,先后举办5期,为各条战线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p><p class="ql-block">苏中公学在沙沟只有70天时间,但公学的教员、学员都与沙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从沙沟古镇的入口下车,步行前往苏中公学旧址,借此机会,领略一下古镇风貌。</p><p class="ql-block">沙沟,古称沙溪、石梁,明嘉靖《兴化县志》始称今名。沙沟是兴化西北重镇,与盐城、宝应、高邮接壤。</p><p class="ql-block">这座湖荡中的古镇被形容为“江湖中的一葫芦”,“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著名教育家宋泽夫、作家海笑、漫画家蒋义海、诗人冯亦同、庞余亮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沙沟工作、生活多年。</p><p class="ql-block">如果将江苏地形图来回对折,你会找到一颗江苏地理之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就是这颗幸运之心。</p><p class="ql-block">沙沟如一枚肩负神秘使命的围棋子,被上苍之手挂在了兴化、盐城、高邮、宝应、建湖五县市交界点上。</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来,烟水渺茫,苇莆茂密,沙沟,这个里下河文化的发祥地,为中国,也为世界,精心贮藏了一座纯金的古镇。</p><p class="ql-block">走进沙沟,满目鱼戏莲叶的悠闲、恬静和隐逸。</p><p class="ql-block">沿一座古虹桥可走进唐代,宋朝的石柱上全是历史的涟漪,元代古刹大士禅林,梵音缭绕。</p><p class="ql-block">75条古巷、徽派古建筑群、瞭望塔、古鱼市口、进士坊、大石磨等刻录了沙沟荣衰的喧嚣。</p><p class="ql-block">益民古巷口的明清公厕,柏木搁几、净手铜盆、香熏炉具,全是沙沟的自得和快乐。</p><p class="ql-block">我们医院护理部姜正芳主任、耳鼻喉科朱健主任、妇产科刘希波主任、检验科陈达主任、骨伤科傅俊医生、麻醉科李鸿志主任、肛肠科陈建医生、长安路院区门诊部潘桂林主任也都是从古镇沙沟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的前身,是射阳湖腹地的一个小岛。古镇的历史很长,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财神范蠡。虽说“春秋无义战”,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范蠡,却因此留名。这位干什么成什么的高手,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曾经隐居在这里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岛上最不缺的是鱼,最难打到的,也是鱼。那是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时代,工具也很匮乏、范蠡根据观察实践,总结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经》。范蠡后来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改名换姓成了陶朱公。想来,这段隐居,给了他养精蓄锐后的能量。</p><p class="ql-block">从后来沙沟古镇的发展来看,多少还遗留了范蠡的经商遗风。沙沟是盐都、建湖、宝应、高邮和兴化五县市交汇的中心,又是江苏省的地理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自古成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水上交通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是啊,四周都是水,在水中央的沙沟镇有多重要?南来北往的商旅,都必须在这里停留打尖。由此给这里带来了商贸繁荣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它周边有多少水?</p><p class="ql-block">两湖六荡!两湖是大纵湖和郭正湖。六荡分别是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和洋汊荡。</p> <p class="ql-block">发达的商贸,丰饶的物产,沙沟古镇有了“金沙沟”美誉。古镇区像一条鱼的造型,居于镇中的大街小巷,呈现“鱼骨状”的格局。居高俯瞰,是“镇在湖中、河在镇中”。</p><p class="ql-block">从通衢大道转个弯,便是沙沟镇进镇的石梁桥。站在拱桥上远眺,大美的水,如诗如画。石梁,沙沟之前众多曾用名中的一个。石梁不是有石头的桥梁,而是明代一个出自沙沟的清官。他名叫万云鹏,字石梁。后人们为纪念他,将镇子改了他的名字。后来的清政府不允许用明人的名字为地方命名,便更名沙沟,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沙沟镇现存七十五条巷子。以姜家巷、张氏名宅、赵家大房、旧时理发店、路边铁匠铺、明清时酱园、和鱼市口老街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为最大看点。</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篇赵爱民先生谈沙沟砖头的文章,满满真情,没有几十年的抚摸,是写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沟的砖,是有温度的。千年的风霜雨雪落在它们身上,时间的脉搏渗入砖缝之间。春日,嫩草从砖缝里探出头,温暖的阳光抚过墙面;盛夏,阳光炙烤着砖地,微微的热气弥漫开来;深秋,落叶堆积在砖上,风一吹,沙沙作响;隆冬,寒霜爬满砖墙,冰冷却坚硬的砖依旧守护着屋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沟的砖,是活的。它们从泥土中生出,经过窑火的淬炼,成为一块块坚实的青砖,被嵌进沙沟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座房屋、每一段街墙。砖缝里生长的苔藓和青草,是它的气息;砖地上的磨痕,是它的年轮。每一块砖,都是一段记忆,都是时光的深情凝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沟的砖,是有灵性的。它们静默地伫立在巷子里,却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它们懂得光阴的厚重,也明白人间的烟火。它们守住一口古井、一座老祠、一条老街,用自己的质朴与坚韧,撑起沙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行走在沙沟的砖地上,你能感受到它们的呼吸,听见它们低声诉说着这里的风骨与温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沟的砖,织成了巷,铺成了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家巷幽深狭窄,两侧的砖墙高耸,仿佛要遮挡住天光。湿润的空气里,砖缝中生长着青苔,雨后的小水洼映着天空。走在姜家巷里,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放轻,怕惊扰了青砖里的安静。那些砖,像在守护着什么秘密,一只蟋蟀、一声低语,或者一段尘封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家巷宽敞平整,两旁的砖墙齐整,阳光洒在砖面上,泛出温润的光泽。孩子们在砖地上跑过,笑声清脆,脚步声在青砖上“嗒嗒”作响,为童年的快乐谱写了旋律。赵家巷,总是带着几分明朗与温暖,它是沙沟的晨光,是生活的明快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家巷则不同,它曲折蜿蜒,仿佛老者深锁的眉头。砖墙上的斑驳痕迹,是风雨留下的刻画,也是沙沟人一砖一瓦垒起的故事。巷子的尽头,有一堵稍显突兀的砖墙,嵌着几块破损的砖块,像一张低声叹息的嘴,诉说着往昔的沉重与温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益民巷满是烟火气息。这里曾经是沙沟最热闹的地方,挑担子的小贩,提竹篮的妇人,叫卖声此起彼伏,满街都是人间的喧哗。青砖地面被磨得光滑,仿佛刻下了时光的脚步。如今,巷子虽静,砖却还在低语,讲述着那些繁忙又鲜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冰房巷,藏着一份清凉的记忆。这里曾经有一座砖砌的冰房,夏日里,冰房散出的寒气是沙沟人的解暑珍宝。如今冰房虽已不在,砖墙却还坚实地站立,缝隙间的苔藓深绿,似乎仍能嗅到夏日的凉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磙子头巷,尽头曾有一块古老的石磙,那是沙沟人的磨坊所在。石磙碾过粮食的声音,唤醒了无数个沙沟的清晨。磨坊早已消失,但砖墙上风霜留下的痕迹还在,它们默默守护着那段关于粮食与土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巷子之外,是沙沟的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大街,是沙沟的脊梁。砖地平整,两旁的老房子多是砖木结构,灰砖墙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古镇的繁华与荣光。这里的青砖承载了沙沟人的生活,是挑担行走的市集,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每一块砖,仿佛都吸饱了人间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大街则带着几分安静与厚重。这里的砖墙多是深灰色,隐约可见当年的匠心。雨水从墙面流下,留下点点水痕。走在后大街上,总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时间流过后的沉淀,是沙沟最深处的底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沟的砖,不只是砖。它们是沙沟的骨骼,是巷道的脉络,是街巷的魂。它们见证了沙沟的荣光与沧桑,也书写了沙沟人的日常与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巷子与街渐渐安静下来。姜家巷的青苔仍在湿润,赵家巷的孩子们已回家,管家巷的墙在低声叹息,益民巷的砖地低语着市集的回忆,冰房巷的墙面微凉,磙子头巷的风轻轻拂过,前大街与后大街则在夕阳下交替着光影的斑驳。</p> <p class="ql-block">远眺石梁桥</p> <p class="ql-block">渔韵古镇,四季烟火!</p> <p class="ql-block">遇见古沙沟</p> <p class="ql-block">码头搬运工</p> <p class="ql-block">小伙子伙食不错</p> <p class="ql-block">搬运</p> <p class="ql-block">捕获</p> <p class="ql-block">愉快</p> <p class="ql-block">吆喝</p> <p class="ql-block">卖鱼哟!新鲜的鲫鱼哟!</p> <p class="ql-block">金沙沟——商旅中心</p> <p class="ql-block">沙沟大街</p> <p class="ql-block">招牌写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鱼元是沙沟的传统美食,和兴化城的做法完全不一样,都是很见功夫的。还是介绍赵先生的一篇文章吧,写出了沙沟鱼元的精髓:鱼圆是鲜货,如荔枝,如昙花,吃在当时,吃在沙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沙沟地处县城昭阳六十里外的西北边陲。虽然是个小镇,然而,最好的鱼圆却出在沙沟。沙沟是个小地方,外市外省知道沙沟鱼圆的人其实并不多。但慕名到沙沟吃过鱼圆的人,就不想再吃其它地方的鱼圆了。</p><p class="ql-block">我要说的鱼圆名家,姓沈,五六十岁,在镇上的大众饭店做厨子。满面红光,肚大腰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读过《水浒》的人见了他,一定会以为他姓鲁而不姓沈。这样一个胖子,却是沙沟一宝。到沙沟来的人,很多会因没品尝到他亲手做的鱼圆,抱憾而去。这个不能怪老沈。老沈也是个人,只有一双手,况且还要吃饭,睡觉,喝酒,听淮戏,下象棋。关键是拿固定工资,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多不如做少。</p><p class="ql-block">老沈祖上是做鱼圆的。明清时,镇上有个“同春楼”,大厨就是沈家的祖辈。到他这一代,对鱼圆又进行了若干改良。大家都知道,他喜欢选用沙沟湖产的新鲜白鱼或青鱼为原料,因为这两种鱼肉质鲜嫩且出肉率高。大家还可以听到他“笃笃笃”地砧鱼,看到他右手用羹匙舀一勺鱼泥到左手的虎口部,经虎口挤出成圆形状,再由右手的羹匙接入,轻轻放到油锅中。不一会儿,一个个浮出油面。出锅的圆子状若蟠桃,色似象牙,入口如膏,鲜嫩欲滴,堪称鱼圆中的极品。</p><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的功夫你是看不到的。那就是鱼泥的调制。水多了鱼圆会老,水少了鱼圆又会嫩。盐多盐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鱼圆的口味和韧性。配料的多寡、搅拌的次数、炭火的力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鱼圆,沙沟家家都会做,很多人琢磨了一辈子,都不入其道。谈到老沈,都交口认同,色香味俱绝,不愧是鱼圆世家,鱼圆名家!</p><p class="ql-block">老沈一直服务于大集体单位,外面很多大饭店重金礼聘,都不为所动。他拒绝的最大法宝是不回上,不回下,做自己的事,把说客晾在一旁。扬州富春的王经理是沙沟人,论辈份是老沈的世侄,特地请他到富春去做鱼圆,呆在他家软磨了三天,最后无功而返,回去说:“我这位叔太爷还算不丑,每天都亲自泡杯龙井放在我面前,然后就把我搁在一边了。”</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老沈退休,在家养花。</p><p class="ql-block">小儿子在饭店做了掌勺。老沈交待了他一句话:“鱼圆是鲜货,如荔枝,如昙花,吃在当时。切记切记!”冷却后的鱼圆用上等汤汁,辅之笋片、茨菇片、木耳片等烩制,其味道鲜美可口,但较之现炸的鱼圆,原味已淡了许多。所以小沈手下的鱼圆都是当桌就吃,绝不让客人带走,怕坏了名声。</p><p class="ql-block">等小沈成小镇名家的时候,老沈已经过世了。后来,单位垮台了,小沈也没怎么抱怨,便在家做鱼圆,每天能做三四十斤,一家人小日子过得蛮滋润的。</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一个盐城老板登门,说老早就仰慕他们父子了,提出要和小沈一起在扬州办个鱼圆罐头加工厂,外贸出口。甲方出钱,乙方出力。反正不要自己投资,小沈就答应了。一开始销路不错,可两个月以后,货就不怎么动了,也没什么订单了。这样断断续续维持了大半年。秋上,沈副厂长打着背包回到沙沟,出现在老屋门口。</p><p class="ql-block">老母亲是盐城人,一见灰头土脸的儿子,放下手中的水吊子,就骂:“脸大肉呆的,吃了苦晓得回来了!你老子死前就交待了,小伙要出去不要拦,等他波斯献宝回来了,再告诉他——鱼坨子好吃,是因为它出在沙沟。”</p> <p class="ql-block">烟波石梁是座桥,从桥头堡看过去,就是沙沟古镇的人间烟火了。</p> <p class="ql-block">石梁桥上的雕刻演绎的是沙沟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苏地理中心的标志,不是随便竖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解说员说把江苏省地图折几折,得到一个点,一看,江苏兴化沙沟。</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大磨子是中心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镇,悠长悠长的小巷,干净,安静!</p> <p class="ql-block">鱼市口,记录着沙沟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撑着小船,渔民来卖鱼了</p> <p class="ql-block">老奶奶赤着脚在卖鱼</p> <p class="ql-block">墙壁浮雕描绘的是沙沟渔民的捕鱼生活。</p> <p class="ql-block">撒网可以捕鱼,鱼鹰可以捕鱼,沙沟渔民捕鱼,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p> <p class="ql-block">程家大院,历史久远,大院主人的介绍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程家大院,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万历 40 年赵则生建,康熙 59 年赵炎初重建,清末程逸法购置居住。</p> <p class="ql-block">沙沟人民医院的旧址,医院的名字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先生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成了居委会工作场所,也是党建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概就是苏中公学的学习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赵家大房!</p> <p class="ql-block">赵家大房,七七四十九间房!</p> <p class="ql-block">现在成了蒋义海先生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蒋义海先生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蒋先生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我所知道的蒋先生是个漫画家!</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白牡丹</p> <p class="ql-block">正是牡丹盛开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颗百年银杏树,雄的,承担着方圆多少里母树的花粉传授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万朵紫薇树。</p> <p class="ql-block">参观沙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了解沙沟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医史馆</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是第一部《中国医学史》的作者,自己也成为载入史册的兴化人。</p> <p class="ql-block">沙沟出了个阜外医院心血管专家张澍主任,这个诊所可能就是他们家的。</p><p class="ql-block">沙沟医院首任副院长张汇川长期致力于医疗领导和社会防疫工作,是新中国建立后沙沟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其两子受父影响,立志从医,成就斐然。次子张澍为国际知名心血管专家、博士生导师。张澍主任经常回兴化讲学,直接带动了我们兴化心血管内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沟是有名中医的,徐淦泉(1880—1960)就是杰出代表。他大名徐维斡,字淦泉。</p><p class="ql-block">在老沙沟人的印象中,徐淦泉老先生,高高的个头,长长的脸,皮肤白净,穿中装套衫,外加袍子,头戴瓜皮帽,走起路稳健、斯文,一副学者风范。</p><p class="ql-block">在家人心中他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辈,在患者心中他是一位德医双馨的名中医。</p><p class="ql-block">徐淦泉祖上以教私塾为业,并非杏林世家,在他们徐氏家族中,行医是从他这一代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徐淦泉年轻时爱好中医学,为了学一门技术养家糊口,他曾四处拜师学习,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后,他开始追求高层次的修学,最后徐淦泉背着行囊来到兴化投在名医张宝泉门下。</p><p class="ql-block">张宝泉(1857--1929年),字涤珊,又字铁珊,号亭孙,兴化名中医。张家原籍安徽安庆,后迁居兴化,张宝泉祖父张华亭、父亲张筱亭、叔父张咸斋(名炳熙)皆为名医,乃官医世家。当时的张宝泉在里下河一代名气很大,除了兴化,光盐城、阜宁等地就有高徒数十人。</p><p class="ql-block">徐淦泉学医非常认真刻苦,他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名著,对师傅所开的每一道药方,每天晚上都要分析回味做笔记。刻苦的学习,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徐淦泉学成后,30岁在沙沟镇正式挂牌行医。</p><p class="ql-block">他医术精湛,在沙沟人的心目中,徐先生看病脉性好,诊治准,病人痊愈得快。民间有句俗语:徐淦泉的方子—汤头重。说的是徐淦泉的药方有的放矢,处方精准,量大效宏。</p> <p class="ql-block">沙沟手艺人的手艺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箍桶匠已经不多见了,他们箍的木桶,用桐油刷过,经久耐用,生态环保!</p> <p class="ql-block">篾匠师傅的竹制品手艺精巧,我看到一根根竹子在师傅手中片出一条条柔韧的竹条,然后翻弄着翻弄着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成品:藤椅、蒸笼、筛子和竹篮子,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古法捕钓十八帮,有十七个需要借助工具,还有一个是摸鱼儿,那可是绝对的高手了。</p> <p class="ql-block">也是一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目的地到了</p> <p class="ql-block">夏征农是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期的校长是粟裕!</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我来做一个主旨发言!</p><p class="ql-block">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苏公”精神</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沙沟镇后大街虹桥巷2号,1945年8月至11月,这里曾是苏中军区培养军队和地方干部的苏中公学校部所在地。从1944年6月到1946年5月,苏中公学办学历时两年,先后共举办5期,为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在宝应县金吾庄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粟裕、副校长管文蔚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1945年8月,由于沙沟刚刚建市,新生政权需要巩固、群众需要宣传发动等因素,苏中区党委决定将苏中公学迁驻沙沟。时任校长夏征农带领着一千多名学员从宝应固津沿水路来到了沙沟,肩负起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神圣使命。后因斗争形势发生变化,在11月初,苏中公学撤离沙沟,转移到台北(今盐城大丰)继续办学。虽然苏中公学在沙沟只待了短短70天的时间,但“苏公”学员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留下的“苏公”精神永远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苏公”精神是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在那个年代里,“苏公”学员们的学习、作战环境异常艰苦。没有校舍和课本,也没有稳定的环境和充足的供给,师生经常要在敌伪扫荡、清乡中转移,有时一天中只能吃上两顿稀饭。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苏公”学员始终不畏艰险,坚持学习、战斗在一线,为解放兴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苏公”精神是廉洁自律的铁军精神。“苏公”学员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过着军事化的生活。老百姓总爱用“一碗水、一面镜子、一杆秤、一针一线”来形容“苏公”学员,就是说他们清廉如水、公正如镜、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在沙沟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苏公”精神是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在夏征农校长的领导下,“苏公”学员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使沙沟各阶层群众的抗日斗志日益高涨,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当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千余名“苏公”学员与沙沟人民在公共体育场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当年的沙沟因为有“苏公”的存在被莫斯科电台称颂为苏北的“乌克兰”,这也给千年古镇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以史明志,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我们要秉承不怕困难、乐于吃苦、无私奉献的 “苏公”精神,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上下同心、团结拼搏,为医院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们要传承廉洁自律的“苏公”精神,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追寻红色足迹,就是要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红色之魂,筑牢思想之基,让“苏公”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致敬先烈!</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事迹和精神</p><p class="ql-block">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