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木刻版画被称作是因抗战而兴起的艺术,在这一领域,温州可谓人才辈出。抗战时期,以张明曹、林夫、郑野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版画家,用自己手中的刻刀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以版画的特殊性和视觉冲击力,宣传抗日,鼓动民众,反映军民抗战精神,为抗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建国前后,温州再次涌现出木刻版画的创作群体。陈沙兵、张怀江、夏子颐、葛克俭等优秀版画家,都在中国新兴的版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陈沙兵与其同事的共同作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军事愽物馆收藏的唯一木刻版画,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但这里例举的都是温州人比较熟悉且基本上都活动在温州本土的版画家,而一些远离温州,活跃在当年抗战第一线的温州版画家,我们便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古塞,就是当年活跃在晋察冀边区极有影响的优秀版画家。</p> <p class="ql-block"> 古塞:(1917年7月﹣-1993年3月)温州市区人,原名陈国珍。1936年考入上海美专,受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影响,1938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考入陕北公学分校,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不久,参加毛主席批准的李公朴所领导的抗战建国教学团,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0年参加总政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用木刻表现了军民抗战的壮烈情景,以及火热的边区建设生活。在民族危亡之时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以刀为笔,借鉴各地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用老百姓熟悉的艺术语言反映鲜活的群众生活及边区军民抗战的精神面貌,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用自己的笔与刀诠释了革命的艺术家应该如何关注现实生活的朴素信念,同时也展现了他自己激越、浪漫的艺术理想。</p><p class="ql-block"> 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剪羊毛》,曾荣获鲁迅文艺奖,他本人也成为40年代初解放区最优秀的木刻版画家之一。他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印的《战地木刻》专集,是目前国内尚存的解放区最早的抗战木刻集。</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木刻版画至少已有千年历史,而真正做到广泛地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则始于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因为当时解放区物资极其贫乏,美术用品非常紧缺,而木刻版画因就地取材方便和易于制作,加上便于复制宣传,便成为艺术家们首选的创作媒介,各种题材的木刻版画以及各种地域的木刻版画都在抗战宣传中大放异彩。 但目前国内现存的那个年代的木刻集却极少见,故古塞编印的《战地木刻》尤其珍贵。我们至今都未曾见过其真迹或复制品,即使在网上也只能查到一点点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 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6日报道,目前唯一留存《战地木刻》被河北省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律同志所收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专注抗战史研究的河北红色文献收藏家,他花了5年时间,走遍了河北、上海以及京津各地的古玩市场、古旧书店等,终于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一个藏友那里,收购到了这本稀有的《战地木刻》,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光明日报》在报道中介绍:“这本《战地木刻》长22厘米,宽17厘米,颜色微微泛黄。打开《战地木刻》,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这本木刻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魅力。里面收录了古塞、徐灵、李劫夫、李又人、吴坚等西战团艺术家的作品,均是黑白色的木刻版画,其中都是解放区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抗战的场景。其中,李又人的一幅《水磨》木刻反映了当时晋察冀边区利用水利发展生产和边区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古塞的作品《憩息》的画面,则是八路军战士在一株大树下草地上轻睡,远处是战马吃草等场景,表现了古塞诗一样的遐想构图。〞</p> <p class="ql-block"> 光明日报的记者耿建扩还在报道中说,河北美术馆副馆长、河北画院副院长李彦鹏看到这本《战地木刻》,十分欣喜 ,连连表示是真品。是他见过的最早的木刻集。 他表示,目前河北官方还没有收藏到解放前出版的木刻集。</p><p class="ql-block">并认为《战地木刻》中每幅作品的纸质背面都很平整,没有凹凸印痕,所以可以断定该书的印刷是经过改进的。"当时边区的物质条件差,没有制锌版设备,只能从木刻原版上一张张拓印,这样效率太低。" 他说,这本集子是把木刻拓本通过技术处理,转成了具有印刷条件的石印来出版的,在效果上与木刻拓印没有分别。</p><p class="ql-block"> 在该木刻集收录的作品中,李彦鹏对古塞的作品尤其赞赏。在古塞的作品《戴花》中,有三名战士在互相帮忙戴花,战士们的脸部表情和手部动作都刻画地十分细致。他觉得"巴掌大的木板能刻出这么细致精美又形象生动的人物,刀法太棒了。"</p><p class="ql-block"> 《河北青年报》2012年7月6日专版报道《战地木刻》在石家庄愽物馆参展的概况,记者张雅琳现场采访了河北省美术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维世。李会长表示自己看完《战地木刻》作品后兴奋不已:"作品的画风很淳朴,不带有任何矫饰色彩,作品的场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经历,这是后人模仿不来的。" </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很多作品都是后来的书里没有收录的,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河北师大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王杰斌在愽物馆看完《战地木刻》作品后对主办方说,希望能将作品展办到河北师大去。</p> <p class="ql-block"> 据古塞本人在《回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美术工作》一文中记载:“一九四二年,我们西战团美术组的同志们创作了许多木刻,大家觉得有出一册木刻专集的必要。徐灵组长向团领导请示,得到了批准。我们就动手编印《战地木刻》。领导决定由我去印刷,当时到一条深山沟里,大概叫油盆的地方,是边区政府在那里印钞票的工厂印刷,工人们看了,非常欢迎,因我与他们很接近,工余时还教他们唱新歌。</p><p class="ql-block"> 那本木刻集里数我的作品最多,有《憩息》、《西战团在前进》、《放下你的屠刀》、《为茂林惨案而呼吁》、《轻伤不下火线》、《开渠》等等。李又人同志的《水磨》木刻,是一幅刻得较好的风景画,反映了当时晋、察、冀边区利用水力发展生产,同时也反映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吴坚同志、李劫夫同志、徐灵同志,都有作品被选进专集发表。 </p><p class="ql-block"> 当时,边区物质条件很差,没有制锌版的设备,是用木刻的原版上机器印刷的。我与工人们共同创造了新办法,用石印专用的药墨放在滚盘上滚开,再用石印专用的药水纸先在木刻版上把原样大小的木刻拓印下来,再在石印专用的药水石板上翻版修制,以后利用石印板来印刷,这样效果很好,想不到人家看起来,以为我们是制锌版印刷的。印好后运回到团里,领导表扬了我,说我不仅能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搞得很出色。”</p> <p class="ql-block"> 《战地木刻》共收入晋察冀边区木刻20幅,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被发现,在解放后出版的版画书籍里同样很少见。因此,美术界专家认为,这部《战地木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原河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藏部主任苏文珠曾查询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编目,国图在编的目录里没有找到该书。因此他认为可以初步断定这本《战地木刻》为珍贵孤本。而且,国家图书馆类似这样正式出版的木刻集子极少,该馆总共只收录三本解放战争前有关木刻的书,分别是1940年出版的《木刻技法》和1945年出版的《边区根据地木刻选》及一本油印版的《木刻集》。可见古塞编印的《战地木刻》是何等珍贵。</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此珍贵的作品集及作者,在作者的故乡温州却鲜为人知,网络上偶尔有人提及古塞生前的艺术成就也仅为剪纸与瓯塑方面。作为一个优秀的木刻版画家,古塞及其作品,巳渐渐为时光所湮没。</p> <p class="ql-block"> 我是60多年前在幼儿园里见过古塞先生,他的女儿爱苗与我同班。每逢周六,在接孩子回家的家长群里,古塞先生显得特别与众不同,魁梧的身板、高高的额头,身着呢大衣,不苟言笑,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但若不是最近无意中在书架翻到他爱人秋萍阿姨赠送我父母的那本《古塞艺术作品选》,勾起我许多小时候的回忆,萌发了寻找古塞作品,把古塞重新介绍给温州人的冲动,恐怕我也早巳淡忘温州曾经有这样一个木刻版画家,一个在抗日战争年代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非常优秀的木刻版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