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号”客船

温坚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的出行也逐渐多起来,外出求学的、打工的、做生意的、探亲访友的,像春潮般涌动。由于当时陆路建设相对滞后,水上航运迎来了繁荣兴旺的黄金期,以至行驶在珠江干流西江上的客运主力军“红星号”客船一票难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流经梧州市、封开县后,进入郁南县境内便形成一个巨大的“之”字型走势,江上的船只从东北方向缓缓顺流而来,经过县城后转向东南,慢慢隐入峰峦叠嶂的群山里。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使这个叫都城的小县城享有“山水之城”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都城读高中期间,间或会到江边坐在树荫下看风景。江面开阔百舸争流,江风习习波澜不惊,江水悠悠一往无前。码头上,几艘“红星号”并排在趸船外侧,整装待发。客运站的高音喇叭不断播出航运信息,码头上人流如鲫,开往省城广州的“红星号”要起航了,船上船下不少人互相挥手告别,有兴高采烈的,有愁眉不展的,还有轻拭眼眶的。从未搭乘过轮船的我,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也踏上“红星号”,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凡在都城搭乘过“红星号”客船的旅客,都会记得在码头做挑夫的“傻牛”。这个中年男人生得高大壮实,一身蛮力,红红的脸上总是挂着傻傻的笑,一副憨戆模样。无人知晓他的真实姓名,大家都叫他“傻牛”,但他并不在乎,有时还会大大咧咧瓮声瓮气地应答你,露出更加恣意夸张的傻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傻牛”每天靠帮忙旅客挑行李货物赚点辛苦钱,常见他手拿一根齐肩高的竹杠和几条结实的绳索在候船室转悠,有客船到埠落客,便到趸船出口处守株待兔,遇见携带大件行李或货物的旅客,他会主动问人家是否要请人帮忙。不认识他的人,会被他似笑非笑的表情和憨头憨脑的形象吓一跳。我小时候有一次坐在江边树下的石凳上,猛一回头发现“傻牛”手拿竹杠傻笑着伫在身后,惊得我毛骨悚然。但了解“傻牛”的人,知道他老实巴交童叟无欺、价钱公道服务周到,还是很乐意帮衬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艘“红星号”可载客300余人,旅客形形色色,有携带猪苗活鸡的,有贩运海鲜干货的,船头船尾货物堆积如山,船舱行李拥挤气味混杂。“红星号”的时速大约15公里,随季节汛情江水流速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船上床位有三等和四等两种,三等在上层通风透气,四等靠近舱底空气湿闷。每等又分上下铺,其实都是一式的大通铺,大约两尺余宽一个床位,床位之间有一块半尺高的活动隔板,每个床位配有薄薄的枕头被席,可躺可坐。船开行不久,船员便逐个床位登记用餐,到了饭点,有专人将香喷喷的饭菜端到床位前。船上有洗手间和浴室,生活起来方便舒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初秋一个熙熙攘攘、江碧天蓝的下午,我得偿夙愿,在都城客运码头搭乘“红星号”离开家乡外出求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登上“红星号”的我,心情复杂:第一次乘船去上大学,春风得意;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第一次将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忐忑不安。一声汽笛长鸣,船缓缓起航,我站在船侧过道,扶着栏杆,看着熟悉的县城慢慢远去变得模糊而渺小,最后被青山遮挡。但我依然久久地遥望着,期望视线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我知道,生我养我的家乡,从此将成为魂牵梦萦的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路途遥远,春运交通繁忙,寒假我没有回家。到了第二年一放暑假,我便踏上归程。到了广州搭乘“红星号”,下午三四点出发,度过一个窗外“江火似流萤”的夜晚,船过德庆县后,天亮了。我洗嗽好后迫不及待走到船头的甲板上,沐浴着朝阳,向前方遥望,远远地看到了气势雄浑高耸入云的华表石,那是我们县城江对面一个标志性的自然景观。船继续前行,“两岸青山相对出”,被誉为“西江奇观”的华表石已在眼前擎天而立。这时船上汽笛长鸣,似乎说:我们到家了!江面豁然开阔,江风裹挟着那熟悉的家乡味道扑面而来,朝思暮想的都城已近在咫尺,这时我的心情也是百感交集:游子归来,既激动又兴奋;亲人团聚,心有千言万语;从大都市返乡,荣耀感在脑海游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每年我都会经历一两次这样的离别和相聚,多少思念多少愁绪都随着“红星号”的顺流而下或逆水而上,洒落在奔流不息的江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高等级公路网建设提速,陆路以其安全快捷的优势很快成了客运的主角。承载了西江两岸几代人希望和梦想的“红星号”客船,虽然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却清晰定格在我们记忆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