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舞遇见火鼎公婆

半亩田

<p class="ql-block">一个机会,在泉州邂逅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与火鼎公婆”的展演,用镜头记录古老的民俗文化,给创作者留下很深的文化记忆。大家说,只有让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才能持续扮靓璀璨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先说泉州的拍胸舞</p><p class="ql-block">拍胸舞,一种源发于福建省泉州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多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顶端,有如蛇之吐信】,赤裸上身,双手依次击掌、拍击前胸、两胁、腿部,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拍胸舞还称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或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甚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p><p class="ql-block">由于拍胸舞简单易学,也成为了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最为典型、最为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p> <p class="ql-block">泉州拍胸舞还是泉州地区原住民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舞蹈活化石,被国外称为“东方迪斯科”。</p> <p class="ql-block">再欣赏一个古老的民间舞蹈,泉州鲤城的火鼎公火鼎婆。</p> <p class="ql-block">“火鼎婆”的装扮一般较为夸张,浓妆艳抹的脸上点着一颗蜘蛛状的媒婆痣,寓意“知足常乐”;头上带着闪亮的珠饰,插着夸张的大花;身上穿着宽袖阔腿的艳丽衫裤;脚着软底绣花布鞋,手持大圆蒲扇,一挥一舞间,逗趣的媒婆形象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火鼎公”头戴圆帽,身穿马甲褂子和宽筒裤,脚着黑布鞋,手拿长旱烟管。虽然装扮没有“火鼎婆”那么夸张,但两者风格保持一致,一前一后,颠而不狂,痴而不醉,十分和谐,也十分诙谐。</p> <p class="ql-block">火鼎公火鼎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是泉州地区迎神赛会、婚丧喜庆中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浓妆艳抹媒婆痣,宽袖阔腿摇摆姿,熊熊烈焰烧妖氛,公婆抬鼎留乾坤……,表演者踏着民间小调等轻松、明快节奏的民间乐曲悠闲自得地表演。</p> <p class="ql-block">闽南一带,火鼎公婆这一民俗表演,因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神秘的民间信仰色彩,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根植于泉州草根文化血液中,历经数百年传承而不衰。</p> <p class="ql-block">火鼎公婆不仅是一种娱乐表演,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如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火鼎公婆的表演形式和所用材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从传统的木柴转变为更安全的“电子火”,但其核心精神和文化价值得以保留。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表演的安全性,也使火鼎公婆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福建最具代表性行民间传统舞蹈,拍胸舞、火鼎公婆的来历是一个结合了古代习俗和近代创新发展的复杂故事,它不仅是闽南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分别于2006、200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泉州拍胸舞的记载始于宋代。宋代南戏(即今闽南的梨园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闹》一场,就有“拍胸”出现。相传拍胸舞出自园戏名剧《李亚仙》:富家公子郑元和上京赴考,途识名妓李亚灿,郑落入烟花院,三千两黄金散尽后,被鸨母赶了出来,与叫花子为伍,他苦中作乐以卖唱为生,自编出拍胸这一亦唱亦舞的独特艺。后来戏曲艺人为了剧情的需要,对“拍胸”进行艺术加工,赋予舞台上的规范动作,充实其表演内容。</p> <p class="ql-block">关于火鼎公婆这一表演形式的由来及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有说,宋代百戏就有火鼎公婆,明代《闽书》,清代的《泉州府志·民俗》中,也有相关记载;也有说,火鼎公婆起源于清末,是群众在劳动生产中对文化的一种创造。</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闪耀明珠,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独特而真挚的情感表达与精湛而严谨的技巧相得益彰,令人肃然起敬;其演绎传承体系在各自领域彰显出独特个性与深厚文化积淀,让人们感到无限敬仰和喜爱。</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南音《三千两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