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蕙质诗铸魂——《问韵追月集》序

果林豫北蝈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学,就是人学。归根结底,写者是人,写的还是人。鲁迅先生曾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诚所谓文如其人也。昊然,是杨丽英老师的笔名。我认识杨老师,便是由她的文章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一家地域性的文学网站上,经常看到杨老师的作品。她的文章,文字温婉典雅,功底深厚。风格隽永脱俗,颇有独特个性。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的诗文能达到如此境界,说明她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下了很深的功夫的。</p><p class="ql-block"> 读其文,见其文品。通过网上的切磋交流,互相走近心灵,便知其人品。她为文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明她文风的严谨细腻;她为人的坦荡真诚,又眼里容不得沙子,说明她人品的善良热忱,又高洁自律,不染俗流。当谈到某些文坛乱象,她感触颇多,又觉得有些无奈。表示,至少要守好自己的一方净土,出淤不染。很显然,无论为文为人,她都是有着清晰的底线和很强的原则性的。这让人感受到,在她那温文尔雅,曼妙,恬静的才女形象里,还蕴含着几分巾帼英风。</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在五星文学网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好文学”赛事中,再次让我对她的才气,尤其是对古诗词的修为,赞叹不已。五星文学网,是由易白先生创建并担任社长的。也是当时较大文学网站中的佼佼者,曾颇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她参加了两个项目的比赛,均在众多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古诗词组第一名、散文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古诗词组的负责人两晋先生,古文造诣颇深,堪称大家。他治学严谨,宁缺毋滥,审稿十分严格。诚如五星文学网总编谢承亮先生所言,能在两晋先生手下一举夺冠,的确并非易事。对古诗词没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是很难在他那里通过的。</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果林文苑文学公众号诞生,她是热忱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之后,又共同参加果林文友群,以及同在西安古城的西苑文友群。网上文章的赏析切磋,线下的联谊交流,更加深了文友之间学识和人品的互相了解。</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网络上的隔空神交,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切磋交流,作为墨香熏陶,以文会友,用对己学而不厌,对人诲而不倦来形容杨老师,都是恰如其分的。她虚怀若谷,勤奋好学。为人低调,素不喜显山露水。尽管如此,她对古诗词的造诣,文友间是有目共睹的。一旦在这方面大家有所讨教,她总是倾其所学,热忱奉献,毫不吝啬。她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大家一起切磋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写作技巧。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大家推荐规范古诗词韵律的软件,以便大家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无论以文会友,还是为人处事,在她身上,总是洋溢着那种有素质,有教养,谦和淑静,与人为善,如春风拂面般的气质和风韵。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她和大家一起,在追求真知灼见的同时,也和大家一起,品味着诗文墨香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文学艺术的是是非非,较之于自然科学的定律定理而言,往往有着更大的见仁见智余地,也往往有着更多的引起商榷甚至争论的缘由或由头。例如,在物理学家的认知中,作为地球自然卫星的月球,概念和内涵相对而言,是唯一的,确定的,无可置疑的。但在作家,艺术家的笔下或相关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一轮不同的月亮。甚至同一个人,因不同的心境,往往也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月亮形象。在物理学家的教科书中,月球只有一个。在作家艺术家心目中,却是千人千月。</p><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一种乡情乡愁浓郁的家国情怀;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渲染的是一种民族自卑,崇洋媚外的心绪和偏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情侣对月亮的期盼;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则是强盗对月光的诅咒。正是这种见仁智,千人千月现象,才使得文学艺术神奇莫测,精彩纷呈,魅力四射的。</p><p class="ql-block"> 既然见仁见智是文学艺术发展繁荣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蕴含着文学艺术的活力与生机,那么,畅所欲言,各叙己见,理所当然地应当得到倡导和鼓励。可惜,畅所欲言固然好,众口难调可真有点儿难。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下,杨老师往往凸显出难能可贵的涵养,理智和包容。她是主张通过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得以各叙己见,畅所欲言的。有时,她宁可嫣然一笑不说话,也决不说违心的话,敷衍塞责的话。既不说随波逐流的话,更不说伤害人的话。</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普通的文学公众号和普通的文友群而言,能否畅所欲言,好像只是多说几句,少说几句的问题,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就整个文坛而言,能否畅所欲言,扶正祛邪,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则涉及到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就不再无足轻重了。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怒斥过文坛上“捧杀”和“棒杀”的歪风邪气。可惜,这种歪风邪气死而不僵。一旦遇到适合的环境,是很容易死灰复燃的。我们不能不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p><p class="ql-block"> 爱好文学的朋友,不可能不喜欢阅读。阅读对杨老师而言,不仅仅是爱好,简直是爱而成“癖”了。据她回忆,自从自己会识字,便对文字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别说一篇文章,一本书,即使随便看到一枚小纸片,只要上面有文字,就非要捡起来看看,到底写的是什么,否则难以释怀。 </p><p class="ql-block"> 开卷有益,表达的是一种求知欲望。她这种阅读成癖,却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欲望,还是一种心灵的充实,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快乐了。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杨老师这种自幼养成的阅读成癖,对她的诗文创作的影响,意义是深刻的,深远的。</p><p class="ql-block"> 利用学生时代的课堂之外,参加工作后的八小时之外,把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阅读,同阅读成癖,开卷有益的随机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既为她的人生之旅积淀了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也为她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部分的(当然不是全部的)知识和技巧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相对于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而言,像杨老师,也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文学爱好者,其创作的旺盛期,往往不在青壮年,而在退休之后的中老年。 杨老师既坚持广览博读,又坚持笔耕不辍。她共创作了八百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也是退休后的十多年间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问韵追月集》一书,共收录五百五十三篇作品。都是从前面所说的八百多篇作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全书共分五个部分:词三百〇七首,绝句一百二十七首,格律诗五十三首,新诗二十四首,散文四十二篇。仅以篇数计算看,古诗词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八十八。不难看出,杨老师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修养。</p><p class="ql-block">且欣赏一下她书中关于词的一段文字:“词如荷,是一个多样的世界。花、蕾、叶、茎、藕、果……是词的精美。平仄、韵律、词语是食用的篇章。采撷、挖掘、烹饪,是美的享受。这是一方特有的天地,温馨,恬淡,宁静,可以有阅读的快感,和吟诵的缠绵。”</p><p class="ql-block"> 以荷喻词,以美味佳肴的美醉陶冶比喻对词的构思,选材,创作,吟诵和欣赏。这种别具一格的认知,这种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可谓意境旖旎,遐思联翩。由此,不禁使我想起《红楼梦》中的“冷香丸”来。</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七回中有这样的描写: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原来,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海上仙方儿”,凡夫俗子恐怕很难见到。至于这种灵丹妙药世上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这样奇妙的疗效,对于《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而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冷香丸”本身,以及通过对它选材、制作的略带夸张的绘声绘色描写,所体现的社会的、文学的和美学的微妙而深邃的意蕴,这才是《红楼梦》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一个美味佳肴,一个灵丹妙药,足可相映成趣。认真品读《问韵追月集》,就其某些笔触而言,也的确颇有“红楼”之风。</p><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艺术形式,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内容的有机融合,是《问韵追月集》一书的又一特色。广览博读,注意从书本知识中汲取营养,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基本功。深入生活,注意从实践中不断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同样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问韵追月集》既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成功之作,又是一部大器晚成的集腋成裘之作。打开诗文集,你如同走进大唐芙蓉园,陶醉地徜徉于典雅优美的古代文明氛围里;又如同走进鼓楼下的回民一条街,淳厚的乡土气息与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形形色色的美食小吃,逗引得你馋涎欲滴;还如同走进了西高新开发区,这里展现的是大都市的现代文明。一滴水映射大海巨澜,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你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诗文集,既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又有广泛的内容蕴含。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又有天伦之乐,儿女情长。有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又有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有良师益友,推心置腹;又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总之,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点点滴滴,流溢着作者那双慧眼的深刻犀利。</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都是写出来的。因而相应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便是文学创作的第三个必备的基本功。写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并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准,那就不是一件易事了。因此,德高望重的老作家马识途先生,曾借用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文学创作,是追求形神兼备的。她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上,在立意谋篇上,在意境酿造上,还是在字斟句酌上,都是一丝不苟的,下了扎扎实实的功夫的。她的诗词,无论古诗词还是新诗,意境高雅,节奏明快,生活气息浓郁,亲切感人。她的散文,文字优美,诗情画意,细腻淳朴,堪称诗化的散文。《问韵追月集》不愧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大作就要付梓了!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问韵追月集》的成功出版。热切期待,杨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更优秀的佳作问世!</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1 月 31 日于西安融侨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