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沐风听雨 80517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千年海滨邹鲁 文启松洲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图/文 沐风听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已耳闻创建于唐的漳州松洲书院,但一直没有想来的欲望。年初两次到它隔壁的双溪村都与之擦肩而过,那曾是距离它最近的时刻。我不知道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儿子陈珦,为什么会在这个距离主城区30里地的九龙江畔,创建这座“八闽第一书院”。唐时的漳州,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尚处于发展初期。我自然也知道,除了传说,这里也很难会有什么唐朝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没想到的是,今年和书院那么有缘。年初写了一篇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文章。“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四大书院"到现在还依然书声不断、弦歌不绝的,也只有它了。那里的蝉鸣都颇为儒雅,似乎也比别处的知了知道的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月,与龙有约,又去了一趟长汀城内原汀州府的卧龙书院。听说朱熹、王阳明等大儒都曾在那讲学。遥想当年,有多少客家先祖在那洗耳聆听,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城头的风声鸟鸣里,还依稀有朗朗的讲读之声几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即将过去的时候,又接到写松洲书院的稿约。想起去年六月还去过武夷山大王峰下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和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主政</span>政和县时在石圳村兴办的星溪书院。这两个书院是“程朱”理学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洲书院所在的松洲村,在九龙江北溪的西岸。于崇山峻岭奔流而来的九龙江,从双溪村开始进入漳州平原。从北端西岸的双溪村、松洲村,再到东岸的洛滨村、扶摇村一代,直到建国初期,都因为水运发达造就的码头经济繁荣一时。双溪村江堤上一段如今已入风烛残年的民国老街,当时还开设有赌场,可见那时水运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溪、松洲的村落名称,可见地形;洛滨、扶摇的村名,彰显文化。起初我一直把“松洲”当作“淞洲”,其实从地理上说,淞洲应该更准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洲村口,有一口珦笔湖,连着松洲渡,松洲渡与对岸的渡东渡口隔江相对,是当时上联漳平,下联漳州、厦门,通达南洋的水上要道。认识一位如今定居厦门、祖籍漳州的前辈作家,工作在九龙江上游的漳平市,他说他年少的时候回漳州,就是坐船沿江而下到漳州北郊一带再换车进城。林语堂坐着乌篷船从平和花山溪出发,走的是九龙江西溪去的厦门。北溪和西溪在江东汇合,向东流入大海。漳州的文化,山海交融,自古就带有海的气息,山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设立漳州府时,府治在如今的云霄漳江畔的西林。漳州因为漳江而得名,漳江因为陈元光他们怀念故乡河南固始的漳水而得名。云霄是陈元光的奶奶,带兵助儿的魏妈名号。云霄县域的形状就是一只展开翅膀的傧伽鸟,而漳州全域的形状是放大版的云霄,大号的傧伽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傧伽鸟是佛教传说中的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佛寺建筑把它置于角脊之上,喻示它能凌空宣说佛法。有唐一代,傧伽鸟的形象广泛存在于龙门石窟、莫高窟等的壁画当中。云霄在陈元光的墓地中出土有两只傧伽鸟形状的瓦当,如今是将军山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云霄县把出土的傧伽鸟形象当作他们的图腾和宣传Logo,很有寓意和深意。它的出现,说明中原文化已经开始在漳州扎根、发芽与茁长。这一切,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一族大力弘扬中原文化、积极教化当地山民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元光主政漳州时,在四境建有用于巡逻、戍守的四个“行台”,其中的“北行台”松洲保就设在如今浦南镇松洲村金沙岭支脉揭鸿岭上的营头亭(亦称揭鸿寨)。松洲保既可以防范当时聚居于古桃源洞(今华安县汰内)山越族,又拱卫着在如今中山公园一带的“柳营江之西”“唐化里”。在当时,松洲保既是一个军事要地,可能也集聚着不少乡野山民,否则当时的龙溪县令席宏不会邀请陈珦来此举办乡学。没想到将文治武功归于一体的松洲书院,就此成为漳州文化之源泉,也成中华书院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院的创建者陈珦(680-742),陈元光长子,16岁就明经及第,是《漳州府志》记载的漳州籍明经进士第一人。唐景龙二年(708),陈珦受邀辞去“翰林承旨直学士”一职,从长安回到龙溪筹办松洲书院。教育机构以"书院"为名始于公元717年唐东都洛阳官办的丽正书院。丽正书院是目前公认的“中国第一书院”,首要任务是搜书、校书、藏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洲书院的建立比丽正书院早9年,</span>按此推测,无论是创办时间还是教书育人的性质,松洲书院才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人很难体会陈珦从繁花的帝都长安,回到尚在开化中的漳州乡间办学的勇气和情怀,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儒家知识分子投身教育的身影。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文化沙漠之地海南岛儋州。苏东坡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常在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他的两位学生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上修建了东坡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讲求耕读传家,很早的时候就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书院作为儒学和文明载体,一直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和发展。唐及之前的朝代,教育以官办为主。置县先建庙(文庙),以儒家文化教化民众,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务,往往比建府衙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珦办学,既是中华文化之传统,也是遵循父亲的教诲。陈元光在上表朝廷奏请设立漳州府时就曾说:“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库序。盖伦理讲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心自知感激。切以臣镇地日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陈元光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和他“开科选才,任用贤士,兴办学校,劝民读书”有莫大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洲书院创建之后,陈珦以孔子的“文、行、忠、信”为基础,亲自言传身教,培育了大批漳郡人才。松洲村村民大多姓钟,这个姓让我联想到与山越族密切相关的畲族。也许书院的第一批学员中就有畲族先民。陈元光战殁后不久,陈珦于公元714年承袭父职任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五年(737),陈珦告老乞休,再次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直至唐天宝元年(742)去世,前前后后在松洲书院授业十来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建初期的松洲书院非常简陋,规模不大。唐贞元二年(786),陈珦的孙子,时任漳州刺史陈谟,将州治由漳浦境内的李澳州迁至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下(如今的中山公园一带),又在松洲书院前增建陈将军庙,祀奉陈元光及众部将。庙与书院合为一体的格局,在书院中很少见。但这种模式的私人书院,本就深受禅宗“丛林”的影响。晚唐五代,士子在幽静偏远之寺院静心读书已成风气与传统。宋代书院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名山,或直接就在寺院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百年来,松洲书院几经兴废。威惠庙主殿前台面的条石刻有“宝佑戊午/朝王会造”字样,证明书院曾在南宋宝佑戊午年(1258)重修过。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入漳时烧毁松洲书院。1934年,两侧廊庑和后殿书院再次重修。如今布局完整的书院和庙宇是这个世纪重修的,但依然保有一些古老的构建和原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意斑斓处,途径闻韵香。三月最后的尾巴上,天空作美,夜里电闪雷鸣,午后也风雨交加,就我来书院的上午阳光明媚。沿着丹霞路,进入洋紫荆盛开的圣王大道,半个来小时,就到了松洲村内的淞洲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大门很简朴,从外面看过去就像个农家大院。大门两侧安放的两只卧狮背鼓门墩,图案精美,却很有一些历史的沧桑和质感。门上的那副对联“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大门,“冋”字形的院落颇为空旷,一个小孩跳跃,一个老者守空。时间从江畔泅渡回来,在一些旧石雕和木雕构件,以及威惠庙后墙残破的壁画上闪烁。小孩见有来人,离开了,只有老者安坐如山。院落中间偏后一点的威惠庙主殿虽然很小,从香台望去,也安然如山自有威严的气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殿是松洲书院的重点部分,里面是一个摆放着书桌的长条形教室,不负门楣上“松洲书院”的匾额,和“导乡民于礼乐,开士子之茅塞”的教育理念。从空中俯瞰,整座松洲书院的“冋”字形概貌加上两翼配殿,有点像带双翅的古代乌纱帽,似乎也暗喻了“读书成名、出仕为官”的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松洲书院为起点,漳州兴学之风日盛,据史志记载,漳州“自唐宋以来,书院之建为独盛,有造舍数千间,聚徒数千人”,到清代还存有书院39座。漳州成为“海滨邹鲁”,松洲书院和陈珦应居首功。陈珦主政漳州二十多年,事绩应该比主政漳州才一年多的朱熹多很多,可惜都淹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杳无踪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离都市喧嚣的松洲书院和将军庙,在尘世的纷扰中有一种雍容的宁静。当年陈珦择其地而创书院,吸引八方士子自北溪泛舟而来,那场景不一定壮观,却一定有江水长流的柔韧绵长之功力。千年之后的门庭冷落,是一种必然,松洲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早已功成身退;但它所开启的漳州文化早已如北溪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通江达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附:奉祠陈元光3位夫人与5位部将的东西偏殿(上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您的赏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再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