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的《九疑山铭》说的就是宁远九疑山

永州记忆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篇铭文是蔡邕的《九疑山铭》,这又是一篇迄今为止中国能够看到的文人墨客最早到宁远九疑山祭舜帝文。</p> <p class="ql-block">  蔡邕(133—192), 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字伯喈。东汉名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东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议论朝政获罪,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由于害怕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任侍御使,官左中将。董卓被诛后,蔡邕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p> <p class="ql-block">  蔡邕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又善辞赋,工篆隶。书法尤以隶书著称。熹平四年(175),蔡邕与堂谿典等人将“六经”文字书丹于石,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p> <p class="ql-block">  蔡邕亡命江湖十余年,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南方荆楚一带流亡多年。流亡荆楚期间,蔡邕曾在零陵郡(今永州市)活动很长一段时间,留下了大量活动遗迹,有些遗迹至今尚存。如他在营浦县(今道县)活动时,曾于含晖岩题刻“水天一色”四字,后人将蔡邕曾经驻足的另一处岩洞称为“中郎岩”。在当时冯乘县(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活动时,曾经题写“秦岩”字。蔡邕非常崇拜舜。他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更希望帝王能够像舜帝从谏如流,把国家治理好。但现实情况却使他很失望。因此,他在宁远九疑山活动时,特意朝拜舜帝陵,写下了《九疑山铭》,以表达自己的心迹。全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烝烝。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p> <p class="ql-block">  蔡邕这篇《九疑山铭》,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篇铭文,又是一篇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文人墨客最早到宁远九疑山祭舜帝留下的铭文。铭文描写了宁远九疑山的奇异风光,表现了宁远九疑山的那种王者气象,歌颂了舜帝的不朽功勋。后来,这篇铭文被收录在唐代欧阳询等人于武德七年(624)成书的《艺文类聚》中,宋淳祐六年(1246),道州太守李袭之嘱郡人李挺祖,将蔡邕的《九疑山铭》书刻于九疑山玉琯岩的石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