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六岁胡雷修水库留影</p> <p class="ql-block">集体生产队里的马车</p><p class="ql-block">文/腾飞 (赵彦廷)</p><p class="ql-block"> 马车,在农村俗称大车。都是骡马驴混在一起套,在一辆车上使用。马车,使用时是将牲畜脖子上戴好套缨子,将牲畜牵着缰绳,扬鞭引入车辕中搭上马鞍,将夹板扣在套缨前,将搭悠垂于马的肚下,再将坐鞧兜住牲畜的屁股,然后将捆肚绳扣紧,最后将僵绳在马脖子上拴牢,将马嘴中戴上嚼子系上笼头即可,这就是拴辕马的整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拉货运输。马车有四头牲畜名为大马车,其实难负盛名,人们经常用“骡子”担当驾辕,因为“骡子”力大无比,拐弯稳实不慌。</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六年,我初中刚毕业,年龄十五岁,正当青春活力,参加了胡雷修水库,杨庄修绵右渠,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是集体经济,兴修水利,大兵团整修农田土地,水库田间地头处处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工地专栏版报,书写着标语口号,要想有大干的行动,必须先搞学习方案宣传的议论,工地墙面上处处张贴,政治空气特别浓厚,各个斗志昂扬,披星戴月,大喇叭高喊着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战斗口号,唱着《八场样板戏》和《东方红》的革命歌曲,河北省井陉县赵庄岭公社,共九个自然村大队,分别是小作、小寨、东岭、西岭、胡雷、冶西、八里沟、马峪、马头山、我赵东岭大队是一个自然村,分为六个生产队,村里的所有财产和生产工具都归大队生产队所有,每个生产队都有马车,当时大队有两辆马车,全村八辆马车,只有大队有一台拖拉机。</p><p class="ql-block"> 我十八岁就开始参加生产队赶马车了,鞭子长1.8米左右,是由手把,鞭杆中节,鞭杆上细小节,鞭稍四部分组合而成的,,马车的车架是由木头制作出来的,只是车轮用橡胶轱辘。在当时比起牛拉车轮轱辘,这还算是一种先进的标志吧!由于马车是套上三至四个骡马拉着前进的,所以马车用老洋槐木料而做,乃硬杂木,不怕风吹雨打,那样才能经久耐用。</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马车的车架,三米左右,在轮胎处安装了轴承,减轻摩擦,使牲畜行走时感到了轻松省力,加大了车载能力,车邦,大约四五十分,车轮轱辘内则焊一个铁扳磨锅,用长1.2米左右宽0.2米的柳树加工成方木做刹车摩擦制动所用,刹车绳用小滑轮传递在马车左前方车边上,前后组合而成的,车把下方左右角固定两个铁小环挂辕骡马单套,主管方向指挥,马车轴上固定六条大绳,为正套,左右偏套,辕杆头下留有穿马套绳的铁环眼,通过这铁环眼把马和车联系在一起,联起来就可以拉运物料走了。马车全凭赶车人左手拉刹闸,右手扬鞭掌控四匹大马,以辕马为主,所以为了安全第一,在马鼻子拴着一条小刺牙挂在辕杆上,时刻用边绳拿在手里,如遇前方有人堵路,赶车人就把刺牙绳往后一拉,马就会停下急匆的脚步,打着响鼻不走了,等人群把路让开,我把握在手中的连头绳松开,坐在车辕子上,手扬长鞭对牲畜下口令。向前:“得,驾”,后退:“稍,稍”,停止:“吁,吁”,左拐,右拐:“喔,喔”,同时需用鞭子配合口令进行左右拐弯,这是赶马车的基本功。往马屁股上抽两下,嘚嘚驾,开始迈起四蹄前弓后登,咔嚓咔嚓往前走了,上坡靠前三匹马稍子,拐弯摸角靠后边辕马。上大坡只能扬鞭不能打,见前三匹马踏在平处,扬鞭落下,急摧而行!</p><p class="ql-block"> 马车根据拉的货物的轻重,可用三匹马或四匹马同行拉运。由于马车的车轮是橡胶轱辘,所以马车的车速是非常快的,适合长距离的运输,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四轮拖拉机还没有正式推行,在我们赵庄岭公社周边的各条乡道上,田间地头,岗坡洼沟,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马车。</p><p class="ql-block"> 我赶着马车到田间拉过小麦,交过公粮,送往小作片粮站,修水库和水池拉土,拉石头,马车起着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地里割好的麦子运到打麦场上。由于麦田地里土质松软,马车进去后车轮都会陷得比较深,所以往往要套上四匹马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农村刚度过缺吃的挨饿的日子,生活稍微有点好转,学校正忙着搞忆苦思甜,为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在地里烂掉,学校放“农忙假”,放假是让我村小学生跟在我的马车后面捡拾掉在地上的麦穗,我亲身经历了赶马车拉运小麦入场,看到了人欢马叫,趾高气扬的快乐场景。</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力气活都由大马车来承担。那一车车的公粮、满车的玉米杂粮都在田间地头,用马车运往生产队的场里面,(存放夏秋作物和牲口饲料的大场地),一筐筐的瓜果蔬菜,运送到矿区食堂。从红旗煤矿拉煤送往井陉一矿车站,增加集体收入,一辆看似简朴的大马车,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城市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我村的妇女赵吉娥也会赶马车。那时她给我跟大马车帮忙,队里用人工,饲养员很辛苦,两人上山给生产队牲口割青草,供牲口吃饱,用铡刀铡断。草料长度不得超过一寸,俗话说“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马不吃夜草不肥”,牲畜吃不好就不会好好干活。如果草料过长牲畜吃后会得截症,如得截症是很可怕的,消化不良,有时会死掉的。平时还要定期为牲畜刷理鬃毛,因道路坡大路陡拐弯盛多,必须得给牲畜钉掌,并在饲草中填加黑豆玉米等料豆或大麻籽,花生压油豆饼之类,为了防病,还要定期给牲畜打预防针。</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赵东岭村广大社员利用秋忙过后的闲暇时光,在麦场上用种的大青麻织纺大绳,粗细长短都有,除马车用外,其余供生产队收秋过夏备用。在大麦秸垛的周边,打坑压实捆麦秸,捆成大卷,每卷一百五六十斤,每十卷为一马车,众人帮忙装好马车,成群结队与周边村庄,一路同行几十辆马车,从早晨六点出发,有时晚上十二点出发,数九寒冬的季节,子夜蹄声响天空,路无杂人特安静,赶明到地点去送往县城四十多里地的井陉造纸厂,排队等候,只因无极、蒿城、赵县等地都聚集在造纸厂门外等候,距离大约2里地,(从造纸厂门外到三五0二)场面规模非常宏大。玉米棒装代送往矿区西岗头糠酸厂,这也是生产队里的一种副业活,到石窝拉抖石往贾庄蒿城煤矿和一矿西风井运送。</p><p class="ql-block"> 当时马车的两个车帮上会绑上小红旗,车上面会用铁板竹板弯成笆子,拉沙拉煤,往田间地头送粪农家肥,拉车的马头压眉上面,中间编结着红布,两边用小弹簧插入被羊毛染红的两朵小红刷,做成配头,使拉套的马更有精气神,赶马车的鞭子,都会拴上红毛毛(用红颜色把白羊毛煮染而成,特别鲜明,寻求红火吉利。那时我赶着大马车,走出村庄好远好远,孩子们还在村口瞭望,有的快速追上爬在车帮上坐马车,天真浪漫的孩子们无比欢乐,只要看到马车的影子,便会飞跑着迎过去,跟在大马车后面,欢天喜地地往村里赶。</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赶马车到张河湾水库,从本村早六点出发,中午南障城喂牲口一个小时,途经微水、秀林、西柏山丶北障城、南障城.七狮村、、耿庄、杨庄、朱会、测鱼等地,至晚九点半才能到达张河湾后亭村,行程十四个小时,每小时八里路程,数九寒天在大山沟里往大坝上拉运石头,下大坡过河滩,道路十分难走,晚上提着煤油保险灯加班,成群结队的井陉县四十二个公社,分采石工区,临建工区,筑坝工区的大兵团活动,干的热火朝天,真乃是太行山下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兴修水利建农田,筑坝蓄水锁河山。</p><p class="ql-block"> 马车停用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绝迹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被最早的四轮拖拉机来取代,后来的各种机械联合收割机的诞生,这种陪伴父辈们几乎一生的彻底绝迹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新时代的孩子见惯了小轿车,宝马、奥迪、红旗、对马车恐怕压根就没认识见过,想见到也只能在电影电视剧中寻找了,看看《青松岭》听别人说故事一样。这是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结果,也是社会的进步。但那时作为农村一个通行的运载工具,又是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我想它不应该被人们失去遗忘。</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2日于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赵东岭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赵东岭利民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