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 锅

乡音

<p class="ql-block">  “啪!”随着一声爆响,灶台上的锅被拔起来,摔烂在厨房檐下石头台子上,摔锅的是鱼贯而入的大小队干部,他们说说笑笑,情绪昂扬,表现的兴奋而豪迈,说眼瞅着就要跨进美妙的共产主义了,吃饭有食堂,家里的锅留着也没啥用场了,正好投入到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去,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也是完成上级任务的光荣工作,况且这家的掌门人已是该大队的头儿,带头落实上面的意图是他的本份。那个会计把摔烂的锅一片一片地装进背篼里背起来,说要先走一步,剩余人和老奶奶寒喧几句,也鱼贯而出撵着他们一起挨门逐户继续砸锅收铁去了。只有奶奶目送他们走后,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现在啥都是一阵风,土地归公了,牲畜、农具入社了,这不连锅也收缴了,唉。</p><p class="ql-block"> 这地儿,在解放时就居住不足十户人家的自然村落,依山傍水,光照充足,草木丰盛,植被相宜,远眺环山叠景,云雾缭绕,空气清爽,是山区环境不错的宜居之处,虽然户数不多,人头却不少。那个年代时兴大家口,图人多势众,干活效率高,家庭成员普遍都在十人之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农村样的四合院,方方正正的院基,簇拥四座均为三间口土木结构瓦房,应对着风水学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位,当然高低错落,尺寸大小,按主次有所不同,分别是北为上房,故名思义比其它房高出三个踏步,是长者居住之屋,其余弟兄们各得其所。东南角大门傍一小屋是马厩,喂一匹白骡子是驮运的主力;东北角小屋是牛圈,正常保持一对耕牛的存栏;西北角是羊圈,一般养殖七、八只,以图羊毛,在旧社会,毛毡、毛线、毡衣、毡裤等都是生活必须品;西南角是人厕和猪圈。这个小院兴盛时也是乡邻羡慕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修房打院都嗜好风水,讲究北主东灶,那天摔锅时,笔者正杵在西房门口,目睹了全过程。童年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尘封多年,翻开历史的一页还是哪么真切、清晰。</p><p class="ql-block"> 这家在解放前就拥有十多垧山坡地,(一垧是1.8亩),是祖上分支所得,依此靠种田自食其力,平顺年景照现在的说法大约生活在温饱线之上,据此概况,土改时被评定为中农成分。那时候家庭成分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决定着家庭成员、尤其是年青人的命运走向。农村评定成分基本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大类,也有细分的,如中农就有上中农、中中农、下中农之分。这家按照人口、土地、房舍、牲畜和生活状况被定为中中农,是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已年逾古稀,回思以往,感慨良多,那个摔锅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山水依旧,不见了当年的四合院,土瓦房变成了记忆,小村落已旧貌换新颜。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是贴瓷红瓦,精品打造和镶嵌玻璃的洋房靓舍,文明有佳。说乡愁是一杯酒,有辣有香,五味杂陈,正如小品上的那句话:想过去,此起彼伏;看今日,心潮澎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