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水奔流向东方,</p><p class="ql-block"> 河流万里长.</p><p class="ql-block"> 水又急,</p><p class="ql-block"> 浪又高,</p><p class="ql-block"> 奔腾叫啸如虎狼.</p><p class="ql-block"> 开河渠,</p><p class="ql-block"> 筑堤防,</p><p class="ql-block"> 河东千里成平壤.</p><p class="ql-block"> 麦苗儿肥啊,</p><p class="ql-block"> 豆花儿香…”</p><p class="ql-block"> — <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山西行”旅行团, 上月24日的上午,来到了临汾吉县的黄河“壶口瀑布”,面对那万马奔腾的黄河瀑布,那气势确实震撼人心;在此特定情境里,我耳边自然响起那首父亲最爱的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它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写词,完成于1939年。它成功地融合了民族风格和现代交响乐手法(该音乐手法,因洗星海留学法国时,吸取了欧洲音乐元素,把它运用进了该旋律中),并引用了民间曲调,共有八个乐章,创造了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使全曲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并极具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法国留学的音乐家冼星海,受国内抗战的感召回国,1938年赴陕北经过黄河时,那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蓬勃气势,在他心中久久地激荡;</p><p class="ql-block">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瀑布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受触动,于次年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到这首诗后非常兴奋,在陕北一座简陋的土窑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诗人一起经过认真修改创作,并抱</span>病连续写作六天,为诗谱上乐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一经登台演唱,众口传诵,马上传遍当时战火纷飞的抗战中国,它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上这首交响乐作品,除了歌曲本身的作品优秀,而另外很大部分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因为我从小经常听着它的旋律长大: 在民国的抗战初期,因杭州被日本人占领,杭州著名的萧山“湘湖师范”(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回国后创办,并委托他的优秀学生金海观先生担任校长)为</span>此辗转向南迁徙。机缘巧合,学校在后期迁徙过程中,选中了我父亲的家乡(浙江景宁),觉得此处山清水秀,环境很好,1943年5月就把学校安顿此处办学,并在当地创办“音乐师范班”招生。我父亲当年刚好在本地担任小学校长,父亲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湘师”的到来及招生,为父亲打开了一个机遇之门,父亲即辞去校长职务,考进了湘师音乐专科;</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烽火岁月的特定环境里,学校音乐课教唱的,即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行山上>,及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这些抗战救亡歌曲,并组织学生歌咏宣传队,向社会民众宣传这些歌曲,鼓舞民众的抗战决心;当年这段特殊的就学经历及当年的这些抗战歌曲,给父亲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在“湘湖师范”就学三年,于1947年在杭州毕业,毕业后并执教杏坛,在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工作,弦歌不辍,直至离休),</span>在后来的教学生涯及家庭生活里,这首<黄河大合唱>成了父亲的最爱,平时经常教唱和哼唱着这首旋律。耳濡目染,父亲的音乐爱好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一代;在我人生的岁月中,每当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时,我就有一种亲切感,并会在情绪上激奋起来;当今天的我,随着旅行团,站在了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黄河边上时,我的耳边就自然响起这首旋律,精神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随之振奋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滚滚黄河水奔流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岩石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它也是晋陕两省的分界处,对</span>面即是陕西宜川的“观瀑处”,两岸人们可以遥相呼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span>在2019年的五月“陕西行”的行程中,也在对岸的陕西宜川观赏过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从文明角度来审视,黄河—长江—海洋,我更喜欢“海洋蓝色文明”和“南方长江文明”,因为这两种文明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现代性。而黄河文明则泥沙俱下、混浊不清,它既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与长江一样,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它的源头是清澈的,但自秦代以来,它流淌浸润过两千多年来的专制传统社会,这是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治乱循环、闭关锁国的历史过程,给它沉积了太多的糟粕;就拿我们现在旅行黄河边的山西省为例:山西古今盛衰间的落差之大,可以说无出其右。今天的山西有多落魄,历史上的山西就有多辉煌。只有理解山西几千年来的辉煌、动荡与沉沦,方能穿越浮华,抵达文明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来说,几千年的黄河文明,代表着我们这个古文明的传统文化,它传承着很多精华内容,却也沉积着太多的历史糟粕,给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带来了沉重的传统包袱,使我们现代化转型之路,走的举步蹒跚、步履维艰,至今还远未完成现代文明转型。</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文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印度河)和古中国文明(黄河),以历史的久远及古文明的封闭程度而言,前面两种文明基本已濒于消失亡;而古印度文明则由于异族入侵所带来的异质文明被吸收,文明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却还继续存在发展;</p><p class="ql-block"> 故内心希望,黄河之水努力奔腾向前,向着浩瀚海洋奔去,在海洋文明的作用下,经过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泥沙沉淀,并如中华历史上汉唐时代所展现出的博大胸怀和志向,努力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精华,为我中华所用,黄河之水将变得清澈,终将和海洋文明融为一体!如此哉,吾中华民族之幸也!(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