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情与法”——电影观后感

木犁

<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节后,抽空看了两部春节档影片,一个是大陆制作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另外一个是香港黄精甫执导的台湾影片《周处除三害》。两部影片都有暴力和涉黑情节,但是同样着重表现得却是“情与法”地碰撞和较量,所不同的是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哪一个更大胆、更血腥!</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们看这一类题材的电影大多数是欧美日韩或者是港澳拍摄出品,台湾此类电影能够在大陆放映已是例外(可能有一些必要删节)。中国大陆在集中扫黄除恶前会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感受到黑恶势力存在的蛛丝马迹,但在影视作品中直接暴露却是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条》的故事是从一个基层借调检察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三起治安案件展开。第一起是主人公自己经手的诉讼案,公交司机出于正义在制止公交车上流氓行为时失手造成对方伤害,领到一个互殴致人伤害的刑事责任,为此而丢掉工作并被法院判处实刑。最后又因不服判决反复上访,成了维稳重点对象,带来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结果。</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典型的案例,是主人公的儿子随自己工作变动转学到新的学校,无意中撞到校园霸凌事件,他勇敢无畏、挺身而出教训了高俅般少年恶徒,但给自己惹来了诸多麻烦,受到许多责难和冤屈,善几乎屈服了恶、公正险些让步于邪恶。</p> <p class="ql-block">  影片的高潮是一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虽然遭受了当地有黑社会背景的恶霸百般欺凌侵害,却惧怕报复而一再选择了隐忍,终因反抗中自卫失手杀死了施暴者面临重刑审判。目击证人又因畏惧恶势力淫威而不敢作证,检方苦于缺少证据难以认定正当防卫,当事人只能采取以死相拼来争取公正。期间“情与法”的碰撞,“法与理”的博弈,演绎出条法的严肃与人情的冷暖。</p> <p class="ql-block">  故事的最后结局,以影片中的三个司法案例适用了刑法二十条伸张了正义而划上句号,当然也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但终究维护了法律的应有要义和尊严,以至于成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议论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虽然讲的是台湾社会黑吃黑的故事,但故事情节里也反映出人性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影片《周处除三害》借用古代晋朝的一个典故作片名,据《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周处是一个臂力过人、凶悍横暴的恶少,他与山间虎和江中蛟成了祸害乡里的三大害。周处经人指点幡然醒悟,并设法除掉了其他两害,成为朝廷的一员武将战死沙场。晋朝的周处,除掉自己这一害的方式,是变成一个新人。</p> <p class="ql-block">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周处”是一个叫陈桂林的孤狼式恶徒,此人心狠手辣且颇有心机。为了能够成就自己恶也要恶个“扬名天下”的目的,他成功地避开了警察的追捕,设计除掉了警方通缉的前两个重犯,一个绰号“香港仔”的黑帮头目;一个以“灵修”为名化身为邪教尊者的头号逃犯。然后选择自首,面向媒体高喊“我是陈桂林”走向伏法自毁。</p> <p class="ql-block">  可叹的是,故事在残暴血腥中居然有佛法劝人向善的情节。在佛教中,鸽子、蛇、猪三种动物在轮回图的圆心,象征著佛教三毒:贪、瞋、痴,也就是欲望、凶恶、痴愚。鸽子肠道短,需要不停地吃,寓意“贪欲”;蛇是冷血动物,寓意“凶残”;猪愚昧无知,寓意“愚痴”。影片中的三害正好对应了佛教中的三毒,佛教提醒人们,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就必须警惕和克服人性欲念中的三毒。</p> <p class="ql-block">  电影镜头交织着犯罪动作与暴力美学,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即使如此,故事中的黑吃黑、狠对狠、恶拼恶里也透露出人性的一面,同样存在情与法地冲突和碰撞。</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不可否认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些违反生活常识和无厘头的艺术夸张,但并不影响观众在哭哭笑笑和为主人公命运担忧紧张刺激中的观影体会。老少皆宜,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4月8日</p><p class="ql-block"> (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