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博物馆

晴天披笠

<p class="ql-block">禹州位于河南中南部</p><p class="ql-block">在禹州发现的瓦店遗址被认为是夏启的都城阳翟,是一处夏代早期遗址,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p><p class="ql-block">禹州也是我国中医药发祥地,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此行医采药,留下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也留下了“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的佳话</p><p class="ql-block">明代时朱明王朝曾有十七个皇室王孙封藩于禹州,</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更是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官窑设立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禹州市博物馆也是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是在北宋钧官窑遗址区域内建立的,这里集中展现了禹州的历史文化和钧窑千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瓦店遗址1979年被发现,面积有10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婆</p><p class="ql-block">随着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古人发现和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的粘土作</p><p class="ql-block">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创制出了我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低温铅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的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演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隋唐陶塑,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再现了当时的人间百态和生活情景,反映了高超的雕塑水平,展示了隋唐帝国的人文风采。</p> <p class="ql-block">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距今一万多年前发明陶器,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瓷器,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隋唐时期制瓷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瓷器已经成为改变人民生活的一类重要器物。宋元以后,中国古代陶瓷生产步入黄金时期,各种瓷器蓬勃兴起。</p> <p class="ql-block">禹州的钓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北宋以来的一类重要瓷器品种,北</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时期在此设立钩瓷“官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两晋南北朝时北方青瓷白瓷黑瓷都已烧造出来</p><p class="ql-block">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唐代形成了以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南方各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北方诸窑在烧造白瓷的同时,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并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p><p class="ql-block">开启了单色釉向彩瓷发展</p> <p class="ql-block">宋代瓷业是我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清秀雅致见长不以装饰取胜</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我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六大瓷窑体系:</p><p class="ql-block">北方地区的磁州窑系 钧窑系 定窑系 耀州窑系</p><p class="ql-block">南方地区的龙泉窑系 景德镇的青白瓷窑系</p><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宋代钧汝官哥定五个瓷窑</p> <p class="ql-block">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从五代延续至近代,分布于古代磁州范围及附近地区(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最多、最早)。其生产可上溯到唐代,特点是就地取材,装饰丰富,色彩鲜明,具有民间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系: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其青瓷生产可以上溯到唐代,以生产带有犀利刻花的青瓷器为代表。周边窑口竞相仿烧,影响到河南乃至两广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陕西铜川为中心的北方青瓷窑系。</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窑系,产品的釉色白中闪青,青中带白,因此称青白瓷,也称“影青”。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窑体系。</p><p class="ql-block">龙泉窑系一个庞大的青瓷窑系。</p> <p class="ql-block">哥窑是我国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之一。窑址至今未找到。特点是造型简练古朴,制作精巧,以开片形成的“金丝铁线”和釉色的莹润,而受到人们的特别珍爱。</p> <p class="ql-block">汝窑釉色多呈天青或天蓝色,釉质光洁温润,匀净异常,堪称水天一色,胎质细密,造型规整,十分精致,充满了典雅之美。</p> <p class="ql-block">官窑主要产青瓷器,质量很高,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尊”“簋”类的仿青铜礼器。官窑共有三处,分别位于开封(1处)和杭州(2处)。</p> <p class="ql-block">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原产地河南禹州。以施天蓝色乳光釉和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铜红釉为重要特点。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p><p class="ql-block">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官窑迁往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为宫廷烧造御用器物的钓官窑停烧,但民间钓窑还在继续生产</p> <p class="ql-block">演变是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影响下而导致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而很难掌握均釉的变化,</p><p class="ql-block">钧窑瓷器的釉色特点</p><p class="ql-block">钧窑属北方青瓷系,钩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尤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p> <p class="ql-block">满釉支烧工艺,也称为“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这种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上增加器物的施釉面积,减少露胎部分,美化器物外观,防止器物底部变形和粘足,因而是一种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与“裹足支烧”工艺大体同等精致的还有“裹足刮釉”工艺,即在器物的表面通体施釉后,将器物圈足底部的釉层刮掉,放置在垫片之上以便烧制。这两种装烧方法都在北宋后期流行,是制作精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护胎釉为了保证所出产品的精美,钧瓷还在使用“裹足刮釉”方式所烧制器物极少量的露胎部位,施用了护胎釉。护胎釉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又称“陶衣”,是指将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胎体上,器物表面留有的一层薄薄的色浆,其颜色可以有红、褐和灰等。钧窑的护胎釉尽管颜色并不一致,但大体上量现较深的棕褐色。护胎釉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胎面。钩釉器物在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如足底部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使采用“裹足刮釉”工艺烧制的器物极少量露出的胎面也得到了美化。满釉支烧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都是钧窑生产精致产品的重要的技术保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