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吴少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按照周恩来总理批准的“7361”工程计划,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在顺昌建设一个转播实验台。筹建时名曰:“福建7361 工程17号工地”,其建设规模为六部一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任务是转播中央台、省台的第一套广播节目及干扰“美国之音”和台湾的反动宣传,发射覆盖面为顺昌县城关地区居民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配合省里搞好这项工作,顺昌县将其当着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并成立了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当时的县委常委郑本善当任,县委宣传组组长陈松茂、城关公社副书记许贞春、广播站站长林善恭均为成员,基建过程中,许贞春为具体经办。在人员编制问题上,当时由福建省广播事业局政治处主任李瑛同志前来宣布:按照省委[1973]闽革产663号文件规定进行配备,六部一干瓦台为15人。当时招收的工作人员中,除许贞春为台长和另一位部队转业经省里分配而来一个姓魏的担任技术员外,其余均为省里统招或下达指标并通过严格考核政审招进来的福州插队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址的选择关系到建台之后发射信号的质量与覆盖面的达标。因此,根据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收讯和发射两个机房应分别建在地势高和开阔地上。经过认真选址,收讯台址定在城关北山坡,占地6亩,东经117°48’18",北纬26°28’5";发射台址定在城东余坊村口的开阔地上,占地8亩,东经117°40’20"、北纬26°18’1",两台相距3公里,收、发两台于1975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1976年10 月竣工,其机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和办公用具以及花园式的工作生活环境均按照全省转播实验台统一图纸、统一规格材料进行设计配备,加上技术实力雄厚的生产建兵团第十五团承担了施工任务,使整个基建工程的质量、进度有了可靠的保障,通过边基建、边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1976年10月25日正式开播运行。发射频率分别均603kc、639kc、927kc、1008kc、1143kc、140kc。</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虑到两台之间距离远,给工作人员的上班、设备线路维护带来极大不便等因素,顺昌八O三台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省局当时给各台配给的三轮摩托改为每位工作人员配一步自行车,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建过程中,由于厉行了节约,且工程的质量、进度又得以保障,省广播事业局作出了给台长许贞春个人奖金700元决定。700元钱在当时文革末期来说算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为此,许贞春同志不知所措地将700元全部用于购买半导体收音机发给全台职工,为做好收音、监听,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1976年11月,省里为加强战备,实施“小三线”战略计划和提高对敌斗争的警惕性,又将原先“十七号工地台”更名为代号台即: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八O三台,对外通邮名称为"“02信箱”。同时考虑到既是保密单位又是小台不予配给部队看守,只给八O 三台配备6支冲锋枪和1支手枪,手枪由台长个人保管使用,1982年左右全部交还当地武装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4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闽委[1977]综字131 号和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闽委宣[1978]041号文件精神,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八O三台改为福建省顺昌八O三台,顺昌八O三台划归当地县委领导,人员编制还是按照省委[1973]闽革产663号文件规定进行配备。电台的建制机构相当于公社(或县科局)一级,属地(市)县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事业单位,电台在组织机构上设党支部,领导班子是党支部委员会,台里党政领导合一办台级领导干部职称是支部正副书记兼正副台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射、收讯监测机房分设正副机房主任,人员调配、财务、行政、党务等管理工作由县委负责,技术指导、器材供应、频率管理与调整、组织经验交流等工作由省广播事业局负责,电台是机要单位,属一级供电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9月至1983年3月,原县商业局副局长吴瑞轩(现已离休)调任顺昌八O三台台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期间,由于八O三台工作生活用水是余坊村渔塘边渗透而来的“井水”,加上台内大部分工作人员相继成家,因此,饮用水的不卫生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住房的急剧紧张困扰着全台工作人员的心。为尽快解决这两大难题,台领导跑省城、跑地区,采取省、地争取一部分资金,平时节约一点经费等办法,在发射台盖起了一幢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平房,同时还打了一口近20米深的饮用水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了解,这几年当中,顺昌八O三台还在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和单位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机器运作各项指标均达优质水平,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之后,顺昌八O三台一直平稳运作。根据顺编[1991]79号文,从1991年5月21日起福建省顺昌八O 三台的规格确定为副局(科)级事业机构。直至1992年7 月因鹰潭至厦门段铁路改为电气化铁路,强大的电磁波将干扰顺昌八O三台正常信号的接收与发射,因此,必需将顺昌八O三台横穿铁路的信号馈线改线或加以屏蔽,当时在副台长张明富和顺昌县广播电视局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将铁路上给予的补偿费,请来了专家进行认真考察鉴定,最后确定为运用卫星接收技术,改收发分开为“收发合一”,新增了机房设备、地面卫星接收中一、中二套广播信号,调频双节目接收省台广播信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止目前,福建省顺昌八O三台主要设备有430Il收讯机六部,收讯立柜四部,T·7型北方位,东南方向的21M高天线三座;Z- A一1型中波广播发射机六部,733型控制桌一张,限放立柜一台,高压电源专用线一对,50KVA电源变压器一台,低压配电屏二台,测试立柜一台,56M高T·7型全方位天线铁塔三座,馈线三十六条和地网设施;地面卫星接收系统一座,东芝C4接收机二台,广播解调器二台,双节目调频接收机三台等资产达49万元。</p> <p class="ql-block">顺昌八O三台历任主要领导: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4.11~1978.9 ,许贞春台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9~1983.3,吴瑞轩台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3~1984.3,陈同书任副台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4.3~1987.2,黄开镛台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2~1987.9,张明富副台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9~1990.7,李海清副台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7~1995.5,张明富副台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5.5~1997.1,于年志电台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1~1999.6 ,张道明台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9.6至今,于年志副台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吴少华撰写的“顺昌八O三台建设与发展史”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