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甘洒碧血染天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纪念为修筑天山独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国防公路英勇献身的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选自1983年解放军报、战胜报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一根长缨, 连接起层层山峦;一座金桥,搭通了道道峡谷;一股生命之流,溶化着长年冻结的冰达坂,给这千年之林,万古之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天山公路竣工验收不久,我们迎着来往如梭的车辆,来到距公路不远的一座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 烈士墓静静地躺卧在群山环抱之中。每座墓前,竖立着水泥浇铸的墓碑,碑的正面,铭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生前的职务,碑的后面,写着“为修筑天山公路因公牺牲”十一个大字。每座烈士坟头上都已长满小草,黄色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洽似戴在墓顶上的金色花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部队慰问团敬献的花圈,停放在陵墓的前面。</p><p class="ql-block"> 我们含着热泪,逐座墓碑默读烈士的英名,脑海里浮现着施工部队干部战士向我们描述的烈士生前的音容笑貌和壮烈牺牲的情景,心潮激荡,久久不能自已。谁说流血牺性的壮举只能发生在金戈铁马、英勇杀敌的疆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有多少同志为了造福人民,无私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电影《天山行》中的指导员余海洲么?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牺牲在一次大塌方中的某部七连指导员李善国。</p><p class="ql-block"> 李善国所在的连队在“飞线区”施工。这是六百五十米的悬崖绝壁,上下 垂直九十度,有的地方甚至形成倒坡。修路的指战员身系绳索,手抠石缝,脚登崖壁,在一百五十多米高处凌空作业。李善国深知任务的艰险和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整天在现场指挥战斗。一天,快两年没有探亲的李善国,突然接到妻子来队的电报。连里干部都劝他下山去接妻子。李善国挂念着战士的安危和施工的进展,不愿离开工地,让一位战士代表他去火车站接妻子。山上条件极差,当时家属来队都是住在部队留守处的。妻子到了留守处,捎信让李善国下去。李善国顺手撕开烟盒,写了个便条交给下山拉蔬菜的给养员。上面写道:“我正在飞线施工, 正是火候,下不去,到山上来住。”</p><p class="ql-block"> 妻子上山来了。李善国白天照常上工地,和大家一起打导洞,扛炸药晚上也常常忙于工作,未能同妻子好好叙谈家常。为了给李善国治胃病,妻子打听到一个偏方,特地带来一提包中药。可是,李善国还没服完,就在第八天上被一场大塌方夺走了生命。噩耗传来,战友们联想起指导员平时忘我工作,关心同志的模范事迹,无不悲痛欲绝。这天晚上,炊事班煮的大米饭剩了一大锅。</p><p class="ql-block"> 塌方,雪崩,泥石流……并没有吓倒英雄的筑路部队指战员,他们继续英勇顽强地战斗着。</p> <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园一座墓碑上,刻着刘焕言的名字。这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的好同志啊!他和战友们从首都北京来到天山深处的玉希莫勒盖达坂,这里海拔三千四百多米,气候恶劣,环境艰苦。有的同志产生了怕苦情绪,刘焕言逐个找他们谈心。他常说:“吃苦是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和自豪。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苦斗,就没有子孙后代的幸福。”捞砂石料,他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从隧道口往外抠石碴,他昏倒在通风管上,左眼撞伤了。同志们让他在家休息,他却想到同志的冷暖,自拌砂浆,把班里住房的砖墙全部抹了一遍。他还自制一套补鞋工具,利用施工间隙为同志们补了二百多双鞋。有一次,隧道发生了大塌方,连里编成四个分队轮换作业,刘焕言哪里活重就干在哪里。大部分塌方清除完毕,仅左拱角部分因面积狭窄,作业危险,还留下一立方米石碴未清除。刘焕言主动请求和另三位同志一起承担这一任务。就在清除最后两锹石碴时,拱角侧面约六十立方米的石碴突然場下来,把副班长杨福成的半身埋进石碴中。刘焕言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抢救战友,扛起圆木向塌方处顶去。当顶第五根圆木时,第二次塌方发生了,两块二百多斤重的大石头朝杨福成滑去。刘焕言见此情景,丢下圆木转身扑向杨福成。这时,两块石头滑到刘焕言身上,一块压住他的双腿,一块从前胸滑到头部。同志们赶来救他,他却高声喊道:“别管我,快教副班长"紧接着,又连续两次塌方,把刘焕言理进七米多深的石碴之中。当同志们经过十三个半小时的奋战,扒出刘焕言时,这位英雄的战士早已停止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 凭吊掩埋在烈士陵园里的忠骨,更使我们怀念那些至今连遗体还未找到的战友。有这样一位烈士,战“飞线”时他驾驶着推土机清除路基。由于作业面窄,挡墙承受不住压力,推土机向一百多米深的峡谷倾斜下去,谷底是汹涌湍急的河流。见此险情,同志们都喊他跳车。他清楚地知道,只身撒手一跃,自己就会安然无恙,然而,他不忍心让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奋力挽救。但终于力不从心,连人带机翻着筋斗坠落峡谷深渊。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吧:杨伯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和年轻战士。</p><p class="ql-block"> “为民造福乐吃辛苦走天涯,</p><p class="ql-block"> 振兴中华甘洒碧血染天山。”</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把自己的壮志豪情写在高耸人云的崖石上,写在简陋土屋的墙壁上,写在自己的行动上。指战员们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笑迎艰苦,不怕牺牲,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浇灌出了横跨天山南北的通途大道。宏伟壮观的天山公路,将成为缅怀英烈和筑路部队光辉业绩的一座丰碑,永远鼓舞着广大军民为开发大西北、建设四化而顽强拚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文/张柔桑 游成章 范文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毛文戎 图/陈邦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