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源】由“三月三”诱发的思考

月亮妈妈

<p class="ql-block">文/李金霞</p><p class="ql-block">三月三,于家乡古会来说,是个极其热闹的日子。一年一度,就这一次,即使再忙,也必须回家看看。听听乡音,闻闻乡情,享受一场穿越古今的盛宴,也是生命最惬意的享乐!</p><p class="ql-block">早早就接到林正叔的邀请,怀着这份敬爱,冒雨回来了!还特别邀请了热爱文化的画家、摄影师、作家、书法家、诗词家、文化学者一起来了!一起见证程村塬上香神村久负盛名的三月三。</p><p class="ql-block">可以自豪地说,程村塬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的村庄!十二个自然村,都有她独特的文化和品性。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马河操兵练将,演绛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热血画面!明末义军李自成隐藏战马,西出潼关吹响集结号。官庄村,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第一战区的前线指挥部。1944年,那场历时17天血雨腥风的激战,我中华十万多将士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丰碑。姚王村流传着尧帝顺应四时,安排农耕的故事。苏南齐天圣鼓将唐三藏西域取经的盛况敲得震天响。北社、南社、香什、上阳等七村八社轮流举办的社火源远流长。上阳宫、程村寺里记载着武周大帝的辉煌。嫘祖娘娘在麻沟植桑养蚕,缝制衣裳;走马岭也是河南非遗风光。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香什古会一直散发着她独有的光芒,为整个程村塬添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儒释道三教文化在香神村交融 ,使得这方村民民风淳朴、厚德载物、尊道重德 、自强不息!一个文化长廊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者更是不计其数。每一次回家,都会站在“小长城”仰望大山,凝视三霄大殿,这深沉的农耕文化包蕴着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也包括了农学思想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等。一件件老物件,展示的不仅是农业文化,还包含了农业哲学文化和美学文化。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屹立村口,向我们述说什么呢?这也是我们香神村打造乡村文化的核心思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香神村古会沿袭和传承了仁义礼智信善孝,道德天地人合一 。如今的古会开辟新径,焕发新颜。锣鼓队、秧歌队、社火队,演绎丰收;书法展、诗文赛、抖音赛,舞动新潮。当一次次带着朋友醉心我们的乡土文化,看到一批批新秀崭露头角,带领百姓生机勃勃,朝着生态宜居 、繁荣富庶的梦想努力发展时,总是感慨万千!打造美丽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是基层支部书记最艰巨的使命,香什村一直走在前列,靠的就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老带新。老书记善学善思,敢为人先;新书记不忘使命,朝气蓬勃,他的发言简短有力:“回顾我们香什村的发展史,总是迎着困难上。以官庄三霄古会为依托,修路铺桥,建造农耕文化长廊,还有1600米的文化走廊,伟人瞻仰台,仿古舞台等,为发展乡村文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虚言摆设,的确实实在在!这就是塬上人朴素、憨厚、自信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出门就是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是我们祖祖辈辈最温情的依靠。山上,藏金埋银,资源幽深。勤劳的人们勇开先河,精心钻研黄金开采冶炼技术,奔上了小康之路。不少人家城中有房,乡下有粮,开着小车游游逛逛。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也绝不居后。各个村先后建起了文化大院、图书馆、俱乐部,并引进了新科技、新风尚。民间文化人层出不穷,尊老爱幼故事纷纷相传。小小程村塬,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义务教育先进乡、基层文化先进村、全省最大冷库群等等,名扬省内外。香神村更是榜上有名,村部悬挂的各种国家、省市荣誉不计其数。这些荣誉都是几代人用心血换来的,如何在此基础上突破、发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新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会提出两个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虽然这是政治哲学,与我们老百姓没啥关系,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老百姓息息相通,与每个家庭紧紧相连。尤其我们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而且农民最多,农民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比例远远赶不上其它国家,怎么与人家竞争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最明显的比拼就是教育、文化,明显发现:受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幸福、快乐指数都比较高。“没文化,真可怕”,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经典,很有哲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似大事,其实还是生活小事。</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拜轩辕。塬上古会结束,直奔塬下铸鼎原(本想参加论坛学习,可路过铸鼎原)。踩在被雨浸湿的金黄色地毯,遐思万千:就在刚刚,多少人在这里祭祖歌咏,赋词朝圣,那个宏大的场面在诉说什么呢?雨一直下着,每上一个台阶,脚步就沉重一次。文化,黄老文化,给这片土地、给这方百姓会带来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思索中,我拨通了汪振军教授的电话。不知为何,就想与他聊聊。聊什么呢?没有主题,但却迸出两个字:文化。汪教授作为这次黄帝文化研讨会的首席学者,一定有很多真知灼见。几秒钟,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乡音“好,我在楼下等你。”言语朴素简短,态度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曾经也是灵宝黄帝文化研究会的一名会员。依稀记得与王太营主席、姜志亮主任、刘春龙镇长等灵宝文化人一起学习、研讨的场面。姜主任的那堂黄帝文化课,史料丰富,生动诱人;刘镇长关于铸鼎原的论文也是情感饱满,有理有据。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研究会无声无息……</p><p class="ql-block">从天未亮到此时的夜幕降临,虽然劳累,但丝毫不减与教授相见的迫切之情。紫金宫门口,没有过多寒暄。在我盛邀下,汪教授与随从到文学社落坐。没有拘谨,如同大哥。我也简洁,直抒胸臆。他沉默片刻,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文化是隐形的,如何将文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社会影响力、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文化就在身边,就在自家门楼的楹联、村子的长廊、亭台、村部的村民约规、家庭的家规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让这些礼约、制度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评判……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经典生活用品,比如:老百姓常用的物件可雕饰文化图案、《道德经》名句等等,让老百姓有亲近感……在祭祖时,官方祭拜与民间祭拜相结合,规范完善文化仪式和流程,丰富庙会内容与形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民众参与,让文化在民间扎根成长,促进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愧是教授,分析得实在实用。半个多小时的交流,让我对文化更加自信,更加热爱。虽乃一介草民,但深爱文化、奔波文化的赤诚之心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又向汪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当下,我能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你是搞文学的,可以写写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搜集整理,还可以带学生手工制作、剪纸、泥塑、面塑、布艺等等,这些都是文化……”</p><p class="ql-block">送走汪教授,彻夜难眠。前方,有条道,很光明,但似乎走不动。因为走了这么多年,依然空空如也。我想起了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如同丧家犬……也想起了老子“吾言甚亦知,甚亦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