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5.新朝币制改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尉严尤回到京城已是八月初,一连下了三天小雨,炎热退去,空气湿润,清凉的感觉真好。王莽待严尤比以往更温和,令他有些不安。高句骊王高类利反叛朝廷手段高明,他派人潜伏乐浪郡已十几年,策反目的主要想试探朝廷的虚实,为日后独立做准备。事后,严尤才查清乐浪人谋反是高句骊王的阴谋,但终究是自己失职。整不明白的是,皇上为什么不处罚自己。他全神琢磨,王莽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别想了,高句骊策反一事就此打住。现在你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上林三官(上林三官,汉代掌铸钱的三种官职,为钟官、均输、辨铜。)推行币制改革。”</p><p class="ql-block"> “遵旨”</p><p class="ql-block"> 王莽在严尤没回来之前,接到王慧娘的飞信,要皇上善待严尤,新朝不能少这样忠心耿耿的人才。王莽懂得轻重,太后曾命严尤取了王莽的性命,严尤口头上应允,暗中却在保护皇上。严尤认为只有王莽可以力挽朝政,不致于局势坍塌,引发内乱,地方混战。王莽能够扳倒太后,严尤功不可没,王莽清楚的很。</p><p class="ql-block"> 王莽一向不多说话,除非特别高兴,可能会开几句玩笑。自古,君无戏言,王莽更为谨言。谁若听不明白他所说话的用意,乘早仔细琢磨,按照旨意行事,反之,可没好果子吃。</p><p class="ql-block"> 严尤看着皇上略显佝偻的背影,感叹道:仁义之君,唯凡事面面俱躬。而太过认真,臣等皆谨言慎行。</p> <p class="ql-block"> 严尤明白新朝的时局,王莽之所以强制推行货币改革,是因为各郡国有自己的财政大权,都可以铸造货币,有自己的武装,像个小朝延似的。各郡国都有私造货币的现象,中央财政空虚。</p><p class="ql-block"> 货币改革从公元7年就开始了,当时流通的五铢钱面额小,商人在大宗交易时不得不把钱币装进麻袋去交易,极为麻烦。改革起初,新创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新币与五铢钱币并行。但新币流通不畅,一是各郡国有抵触情绪,二是老百姓认可“五铢钱”,不愿意使用新币。最重要的是大型私造货币中心没有各郡国的保护是无法正常运转的,他们不愿忍痛割利,使用五铢钱有利可图。</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枚错刀币可以当五铢钱五千枚,一枚契刀币可以当五铢钱五百枚,一枚大泉五十可以当五铢钱五十枚。由于新币的面值高于五铢钱,为了防止私铸和抢换新币,王莽下令,列侯以下不准私藏黄金,一律送交御史府,等价交换新币。黄金集中于国家手中,借以维护其权威性。新币虽未全面流通,但中央收回了黄金,中央财政有了一定盈余。</p><p class="ql-block"> 公元9年,王莽推行第二次货币改革,铸币权归中央掌控,改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完全弃用刀币及五铢钱。第二次改革币制,完全由上林官统一浇铸钱范,并发行到认可的50个郡国浇铸,从而起到统一货币标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货币改革始于公元10年,推行宝货制,货币分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金、银、龟、贝、铜,为货币币材;六名是泉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为货币类型;二十八品是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钱货六品,共计二十八种货币类品。所有货币类品由王莽本人设计,上面有鸟兽、人物、吉语等图案,样式十分精美。大面额的货币上,镶嵌金粒或镀金,艺术价值高。</p><p class="ql-block"> 其大布黄千是第三次币制改革的主要币种,存在直流浇铸和叠铸两种铸钱工艺,其中叠铸占绝大多数,货币范背有“长乐未央”吉祥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严尤往返于京城和洛阳两大金融中心,通过调研市场,发觉新币在流通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尤其龟、贝、布三类货币无市场。王莽下旨专行大泉和小泉两种货币,金、银、铜三类货币为辅。</p><p class="ql-block"> 王莽的所有改革都那么艰难,解放奴隶、土地改革不易,币制改革阻力更大。基于整个社会去考量,他想把奴隶们解放出来,变成社会生产力;他想把豪强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促进土地流转,使经济繁荣。而每一项改革是在革豪强地主的命,所以每次改革总会有人站出来对抗,农民起义背后总有豪强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新朝,刘氏宗族势力基本没落,表面上看对新朝政权形不成威胁。王莽平息几场起义之后,刘氏贵族大都偃旗息鼓,他们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地方豪强,躲到王莽认为他们无法动摇中央政权的乡间,与其他宗姓强大的地方豪强要么联姻、要么结盟,形成更强大的豪强。这些豪强以强大的财力买通郡县长官、府尹、郡国太守、中央官员,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应对中央政府的改革。豪强把政策反向加倍施加给老百姓,让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中央政府对付老百姓的手般,由最初的信任变成了仇恨。最终老百姓投靠了豪强地主,一起来对抗朝庭。</p> <p class="ql-block"> 王莽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这些豪强的代表以儒仕的身份已悄无声息地进入地方行政和中央行政,王莽的一举一动他们一清二楚。这就是豪强的力量,它可以随时摧毀这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西汉的“豪强”是怎么来的,还得从战国时期说起。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的形势残酷,纷纷采取变法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军功、地主强势崛起,世卿世禄制不复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地主虽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利益并没有被完全剥夺。六国贵族的后代以“豪滑之民”的形态继续存在于秦汉帝国之中,成为西汉最初的“豪强”。</p><p class="ql-block"> 战国变法运动废井田开阡陌,土地转为私有可以自由买卖,老百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土地逐渐归地主所有。随着社会发展,财富集中在地主的手中,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豪强地主”从汉武帝时开始发展壮大。豪强地主包括:私人工商业豪富,汉初军功集团后裔,豪杰游侠,地方强宗大姓……</p><p class="ql-block"> 文景之治,人口恢复到战国水平,米价从汉初“石万钱”降到文景时的“栗至十余钱”,宣帝时甚至是“谷至石五钱”。豪强地主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并不满足于奉禄,开始兼并土地,他们拥有众多的人口,而中央政府的人口相应减少,税收来源降低。他们拥有权势、财富、土地,吸纳社会各价层的精英,其势力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在经济上,广占良田沃土,建立农庄;在政治上垄断仕官公卿,拥有自己的武装。在文化上,传经讲学,在上层社会拥有政治资源。有一些豪强崛起后,在地方横行乡里、无视法律,与朝廷分庭抗礼,对汉武帝中央朝廷形成严重威胁。无论朝廷如何打压,豪强地主不仅没有倒下,队伍反而越来越强大。</p> <p class="ql-block"> 王莽建立新朝,所有的改革就是针对这些豪强地主的,他革豪强地主的命,豪强地主们岂等束手就擒,随时准备伺机反扑。其实,中央政府也是豪强,只不过,朝廷权衡整个国家的利弊来制定政策,而地方豪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于豪强地主们来说,他们并不认为王莽是豪杰,只是时局过渡时期的一个临时”总管”,根本不觉得他是真正的“皇帝”。他们这样看待王莽,是道理的。因为王莽思想里没有根除“大汉”,他对刘氏贵族只是打压,而不是绞杀。汉室陵园,他派人保护,全国在各郡县任职的刘氏官员依然很多,他是汉武帝忠实的信徒。</p><p class="ql-block"> 王莽在打击豪强和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国家收入之间,明显侧重于后者,而不是与豪强们彻底撕破脸,像汉武帝那样给豪强们致命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豪强地主们在王莽的打压下,与官僚们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欺上瞒下应对朝廷的改革,尤其是币制改革。当王莽发现,地方官僚体系已经被豪强地主们渗入,他们的势力正逐渐与方官僚合流,却没有深入整顿官僚体系,却对他们做出让步,妥协成了致命的伤。</p><p class="ql-block"> 思想是一个人的统帅,是决定一切的生命线 ,这根线出了偏差,注定所走的路会出现危险。事实证明,王莽作为政治领袖,的确犯了致命性错误。对于豪强大多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动应战,仁慈和宽容不适用于所有人。政治敌人是凶狠的熊,自己是一匹狼,也要与熊决战。在没有倒下之前,必须拚干每一滴血。可惜,他不是这匹狼。</p> <p class="ql-block">作于:2024年4月7日</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