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没有两年的话,肯定有一年多,看不下去的时候,中间还看了一两本自己比较喜欢读的书。</p><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完了,看完了才佩服作者是怎样构思出这样的社会?才些许明白作者通过刻画大洋国一个外围党员,温斯顿.史密斯被迫害的一生,告诉我们这个没有自由,失去人性的黑白颠倒的社会,是多么令人难受害怕和厌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这个文笔特别 才思异禀的作者,他是乔治.奥威尔(1903-1950)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有思想和文学个性的文学家。他出生于英属殖民地印度,后全家迁回到英国牛津,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后放弃去剑桥大学读书机会,选择去缅甸当了警察。奥威尔为了体验生活和表明立场,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流浪、种菜等底层人的社会生活和边缘生活方式。同时,还不惜冒险选择德国空袭期间搬到伦敦居住。</p><p class="ql-block"> 《1984》写于1948年,作者故意用这种年份的颠倒,暗示小说中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反乌托邦”国度。</p> <p class="ql-block"> 这个虚拟的“大洋国”是个怎样的社会呢?党的三条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四个政府部门,和平部管战争,仁爱部管法律,真理部负责新闻,富裕部负责经济。人民生活在电幕的严密监视中,一天当中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不得闲,共事了十多年的同事,可彼此依然陌生,像是机器当中相邻的两个螺丝钉。孩子们从小被教育的在家里监视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当言论就会被自己的孩子举报,他们被称之为“小英雄”父母惧怕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青年反性同盟”这样的组织。“如今既没有爱,也没有纯粹的肉欲”性就是为了繁殖后代。可怕的社会,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自由。言行举止被监视就已经很恐怖了,但还有“思想警察”这样的存在,肉体不可以自由,思想也不可以自由。想想都脊背发凉,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你难道不会压抑,绝望,窒息吗?</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主人公温斯顿他是大洋国普通党员,专门负责修改信息。只要不符合当下环境的信息出现,他都要进行销毁或重写。尤其是数据与过去讲的对不上,他就要改,确保一切都要向好。他越做这个工作就越觉得疑惑,对时间存在疑虑,修改的文献资料出现与回忆不一致的记忆片段、持续上升的食物生产量数字与实际使用了6个星期都必须再用下去的剃须刀,所有信息,在生活里,出现反差。为什么会这样?温斯顿是其中少有的觉醒者,他想做点什么来反抗。于是他在电幕拍不到的地方写日记,他与茱莉亚私会,他做一切在这里不允许做的事情来对抗。当他得知可能会有反抗这种社会的组织“兄弟会”存在时他毫不犹豫就想加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好像马上就要看到光明了,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乎意料,你以为看到了希望,其实不然,那只是黄昏前的一抹夕阳余晖……“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p><p class="ql-block"> 尽管温斯顿十分谨慎,但思想警察无孔不入,在正面压迫与钓鱼执法的双重威逼之下,温斯顿还是被逮捕了。在经历了思想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后,温斯顿终于迎来了那颗他期待已久的子弹。</p> <p class="ql-block"> 温斯顿被捕后狱中生活,才让我细思极恐,101房间里有什么?这是一个隐喻,指的是一种关于情感的洗涤,非常彻底的。经历过挨饿、拷打、电击、脊柱分离、不同阈值疼痛刺激的犯人交叉审问,药物、催眠、精神摧毁等等由生物学家研制的各种逼供之后,形同一具骷骸的温斯顿终于不再说2+2=4,它可以等于3、5,可以等于领导告诉他的任意一个结果,只有老大哥是唯一存在的真理。“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老大哥“他就在温斯顿的101房间,看着温斯顿,一步一步地”变为纯净。</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本书影射了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在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政体下温斯顿从“质疑”党到被彻底“改造”的故事。我倒很佩服作者的思维和逻辑推理,一部科幻小说,却真实得令人窒息。这是作者在一个世纪之前为人类文明写下的警示录,也许多一个人读它,我们会离书中的极权世界更远一步。</p><p class="ql-block"> 书后附录新话的原则,真的不及作者脑洞大?真的被运用的话是好事还是坏事?</p><p class="ql-block"> 《1984》确实是一本震撼到我的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