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病初愈,元气不盈,心疲神怠,我一副病恹恹模样。卧室那张床突然有了空前绝后的引力,平卧其上成为我居家的常态。爱妻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本是硬脾气的人,却不得不每日强作温婉地规劝。动员我多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勉励我走出家门在小区花园那儿转转,或是在那些器材上练练,甚至可以到北距或南距小区步行不到十分钟路程范围内的三个公园里去逛逛。我嘴上喏喏地应着,但她前脚出门后脚我便踅进卧室躺成个“一”字。爱妻恨铁不成钢,就说:"世人皆知,生命在于运动!"我总无精打采地回一句:"不要一刀切,乌龟千年喜静!″</p><p class="ql-block"> 还是应了那句话:山不转水转。清明三天小长假来了,本想继续与球友乒乒乓乓地切磋技艺的爱妻,中断了自己的爱好,满腔热忱地“怂恿”我旅行去。我不由怦然心动了,转念又顾虑力有不逮,便信口说道:“去封龙山转转吧,近而小且有文化,我特想参观一下封龙书院。”</p><p class="ql-block"> 一向雷厉风行的爱妻,毫不拖泥带水地驱车导航载我到达封龙山风景区脚下。一问,是鹿泉地界的封龙山,属封龙山北坡,而真正的封龙书院在封龙山南坡山麓上。因两县区争利,二者并未联通,须驾车绕山行二十公里方可到得。我正欲打退堂鼓,爱妻却二话不说驱车奔赴。</p><p class="ql-block"> 左拐右转,跨坡跃垄,穿村过店,终于见到了位居元氏县南佐镇窑上村的封龙书院——被今人誉为“古代清华,梁祝故里”的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文化教育史上,书院是一种既不同于官学、亦有别于私学的高等文化教育场所,它往往由一名或数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主持,采取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效果显著,人才辈出。”(语出元氏党建平台文章)</p><p class="ql-block"> 封龙书院最早现于汉朝,复创于唐宋,鼎盛于金元时期。它是我国古代唯一以数学成就赢得世人关注的书院。至今这里仍保留着古代学子们学习的读书洞,而本院发生的实事,也由学子白朴创作成元杂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广播四方。悠久的历史中,书院因战火波及和岁月剥蚀,大多建筑已毁。2010年9月,元氏县政府将其复建。2013年4月,封龙书院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于是一片古朴庄重的三门四合院式的建筑群落,因势制宜地矗立在封龙山龙首峰南面灵秀山麓之上,揽三面青山,瞰万顷平畴,继续述说那千年学子耕读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穿越长长的文化广场,越过池上石桥,便来至封龙书院山门前。檐下“封龙书院”四个石青大字赫然入目。门柱上对联"山因院立,千年生威龙虎气;院以山名,百年彪炳栋梁材″,背面门柱楹联“李躬灯火烛照陶唐文化;郭震剑光气昂燕赵悲歌”,一下子诠释出书院历史上成为黄河以北唯一闻名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以黛瓦镂饰出连山抑或是龙身图案的东西夹峙的石墙,将两边镶嵌方型石鼓、条带状绿坪的石甬道,打扮出悠长的气质,与两侧的地域界而未界式地虚隔开,引游人沿中轴线踱步至前方的讲堂处。</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凌于讲堂前泮水之上。桥栏石柱间的银色铁链上,学子祈福牌密密匝匝挂的满是的,为状元桥平添了一道红玉镶金般的花边儿,将深灰沉静的石桥变得生气勃勃。</p> <p class="ql-block"> 讲堂是书院山长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东西两侧各有几把高椅。东墙上有至圣孔子画像,并配有“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对联。西墙有源自《中庸》的名句书作“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是历代山长李昉、张著、李冶、安熙等先贤,令学子们如坐春风般获取儒学、文学、数学、天文学等知识的地方。无数经世致用、造福乡梓的英才就是在此成长。</p> <p class="ql-block"> 穿堂而过,再起高台。高台正对讲堂的台壁上融嵌着一影壁。影壁中间浮雕着先生讲学的场景,两边各有一轴“麒麟吐玉书”浮雕,以典故的方式将学生要“懂规矩,守规矩”的准则具象呈现。影壁上方有壁檐遮荫。设计师真是匠心独运,造就这别具一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影壁两侧的台阶走上高台,便可详观国学正脉殿。其两侧门柱上楹联为“正心修身弦歌风雅颂;格物致知参究天地人”。殿内墙壁上以图文的形式展示着封龙书院的前世与今生,以及书院管理制度和学生守则。殿正中位置摆放一简易屏风式青绿山水画作,是古代封龙书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过国学正脉殿,向前拾级而上又一高台。台上是庞大的四合院式院落,台上又分两层平台。第一层平台东侧为明伦堂。明伦堂前李冶石雕像高伫,一双深邃的眸子,以思想者的眼光望向高邈的远方。西侧为敬斋堂,敞开的堂门内露出板壁上"艰难困苦,教汝于成"的金色隶书字样。</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平台上,东西两侧分别座落着名贤祠和张著阁。正中高处坐北朝南的是雄伟恢宏的崇圣殿。崇圣殿内供奉着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四圣贤的圣像。它是书院举行祭孔大典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崇圣殿紧靠后面的崖壁,已由青砖砌覆。殿与壁间咫尺空地上的排水沟,居然也被黛瓦叠垒出的连山式护墙掩饰,颇为精致!壁顶高台上便是藏书阁。从藏书阁处俯视崇圣殿顶,灰脊、黛瓦、飞檐,直曲相和,整饬而灵动,别有一番壮而优的美学震撼。</p> <p class="ql-block"> 藏书阁,目前未见有书。但在历史上,它却馆藏惊人。据说旷世奇作《清明上河图》,在北宋末年被山长张著秘藏于此。历代山长居于阁中,收藏、阅览各类典籍,想想都令人羡慕不已,难免起外慕徙业之意。这也许正是书院存续的根由。</p> <p class="ql-block"> 藏书阁西侧,是坐西面东的历史遗迹读书洞。大口儿北洞与小口儿南洞向东深入山体。两洞内部大小相齐,且东西有门相互连通,遮风又挡雨,透光又清静,独成一方粗朴的洞天府地,助学子摒弃红尘烦扰、潜心学问研习。后世人于洞外建起木质连廊。柱、枋饰清漆,浑然本色。再饰以各种巧夺天工的原木雕花,顶上覆以龙面黛瓦。真乃简陋与精美的矛盾统一。予人以无与伦比的惊艳。加之梁祝于此同窗三年的凄美爱情传说,此处更变得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 藏书阁东侧,是蒙泉、墨池的所在。蒙泉亭下蒙泉石,泉水溢罅洇石而出,潜入路下,聚流至下方龙口,又如龙涎跌落至下面的墨池中,啦啦作响。此处乃古人洗笔之处。相传学子新来书院时,都要饮此甘泉,袭启蒙之意。池水因洗笔而呈墨色,遂名墨池。古人曾不吝诗句来咏赞其底蕴。如“入门只谒先圣像,墨池书洞浑无恙”等。如今,它更多地迎来孩子们嬉水,不免遗憾。</p> <p class="ql-block"> 从藏书阁沿封龙书院中轴线建筑物西侧连廊拾级而下,至讲堂西侧地域,可观汉碑亭。汉碑亭四面由透明玻璃封罩。里面是国之石刻珍品、世之“学书之典范”的《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祀三公山碑》,以隶势作篆,以方笔写篆书,方圆兼备,字体介篆隶之间,开篆法用笔又一先河。《白石神君碑》,刻字以隶书为体,却存楷意,成文字由隶变楷的文物证据。此二碑书法艺术价值,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 由汉碑亭而下,绿草茵茵的坡地上,是“龙山三老”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像。他们散坐在草坪上,面朝不同方向,温文儒雅,雍容不迫,若有所悟,似有所待。令人颇感亲切。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和李冶曾一起重振封龙书院,和当时正定路督学张德辉,常在封龙山谈古论今,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被弟子们尊称为“龙山三老”,三人遂成封龙书院标志性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由藏书阁东侧蒙泉池沿石径一直东行,山腰处有一巨型石书雕塑,所示为李冶所著天元术著作《测圆海镜》的扉页。元代杰出的数学家李冶,晚年在封龙书院做山长,聚徒讲学。他对圆周率和高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方300多年,使封龙书院成为世界尖端数学的发祥地,同时也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从石书处南转,缘石径前行,便可到达书院的制高点戴月亭。戴月亭中悬有铜钟和木杵。游人争先恐后撞击出浑厚而悠远的钟声。钟声飞响,散入西面整个书院的角角落落。目光乘声游走,人可俯瞰封龙书院的整体风貌,难免出神,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从戴月亭下陡坡,山腰下方,有历史古迹——智公石塔。</p> <p class="ql-block"> 由智公石塔处转向西行,沿南墙至山门处,整个参观行程即告结束。不过,谁如果有雅兴与激情的话,可检阅一下封龙书院外围依山势而建、如同美丽画卷边饰的那环青基黛瓦的白墙。紧依其内侧有一圈坡起坡落的山径,经过藏书阁上方山麓。站在石径的至高点——黛瓦堆叠的山形影壁处——可以南向纵览书院高低错落,灰、绿、红、白、粉相映成趣的风姿。你定体会到别一番风味上心头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慢游细品近两个多小时。虽时不时气喘吁吁,虚汗湿背,颇感疲累,但因着书院的美丽风景、悠久历史、厚重底蕴,我实觉身心备受洗涤与净化。风景疗救心情,文化治愈心灵。也许爱妻做的对,旅行即是运动,可健身可祛病。封龙书院之旅,我们皆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