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山下来,已近中午,看看还有半天时间,可以逛余下的几个景点。这样明天就可以和同伴一起乘上午9点的火车,早点到济南去见我的战友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去最近的冯玉祥墓和辛亥革命烈士祠。</p><p class="ql-block">“西北王””冯玉祥又称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民国时期西北军的统帅和最高军政首脑,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冯回国途中因所乘轮船失火而遇难。</p><p class="ql-block">1953年,中共中央拨专款为冯将军修墓。依照其遗愿,墓址选在他生前经常居住的泰山。同年10月,冯玉祥遗骸迁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途经泰山西溪。</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墓在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冯起的名),坐东面西,正对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为其1935年-1938年隐居泰山期间所倡建)。</p> <p class="ql-block">冯墓没有传统的坟冢,而是依土坡修建的墓墙,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其上横镌郭沫若所题写的“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头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上刻隶书冯玉祥于1940年5月30日自题诗《我》。</p> <p class="ql-block">墓阶4层,共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20级,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冯将军墓东侧,是其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p><p class="ql-block">刘<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北洋军阀陆建章的侄女,一个传统的小家碧玉,</span>1905年与冯玉祥结婚,与冯生活18年,感情深厚,育有五个子女,为家庭付出极多,因病于1923年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p> <p class="ql-block">离冯墓不远是革命烈士祠(冯玉祥泰山纪念馆),冯玉祥退隐泰山期间,出资于193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滦州起义和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将领王金铭、施从云、郭茂宸、郑振堂等烈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烈士祠选择了普照寺东这片幽静的山林,征得普照寺住持僧义澄的同意,并请著名教育家范明枢等人作证人,办理了使用土地的字据。</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是冯玉祥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是正殿。</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原设立滦州起义先烈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戴锡九、董锡纯、张振甲、孙谏声、王踽臣、黄云水九人牌位;同时,还建造了很多碑刻,分别立于殿内和祠院内。抗战期间,遭日伪破坏,以上牌位已无存。</p><p class="ql-block">殿内中悬挂着薛笃弼、黄少谷同制的“藉慰英灵”匾额</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1929年讨伐张作霖而牺牲的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郭松龄夫妇,冯玉祥撰文《郭松龄被难记碑》。</p> <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 14日,是冯先生的60寿辰。这一天,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伯渠等同志,都致电致词向冯祝贺,称颂他是一位反帝爱国的英雄。这块碑上刻着周恩来同志给他亲笔写的祝词,因此也称为“祝寿碑”。</p> <p class="ql-block">碑左分别是冯玉祥和第二任妻子李德全的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根据拓本复制的冯玉祥题刻,原物日军轰炸中被毁。</p> <p class="ql-block">祠建成后,冯玉祥派人从曹州买来梅花百株,植于祠前。冯先生亲手题写“梅花岗”三个大字镌刻在祠内前院巨右上,以梅花的冰艳清香、傲霜斗雪,象征英烈的铁骨忠心。</p> <p class="ql-block">这株“虎蹄”腊梅是冯玉祥1932年寓居泰山时亲手种植,每年腊月吐蕊,花期近百日,芳香馥郁,素有“将军梅”之称。</p> <p class="ql-block"> 冯玉祥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后,他建议南京政府拨款在泰山建立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1935年底获准兴建。</p><p class="ql-block">“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一个隶书大字,是冯玉祥将军的手书。</p> <p class="ql-block">属于泰山古建筑群(国保)的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p> <p class="ql-block">雍正年敕建普照寺碑。</p> <p class="ql-block">后院的“摩松楼”和“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p> <p class="ql-block">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p> <p class="ql-block">西院的”一品大夫”又称“师弟松”。</p> <p class="ql-block">去岱庙途中,遇“玉皇阁”,”白鹤泉”石牌坊。白鹤泉曾是泰山72名泉之首,只是此时白鹤已无踪,空留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岱庙,又称东岳庙,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铁塔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铸造。原址位于天书观,抗日战争时期天书观被毁,铁塔也遭破坏。塔身原为八角十三级,分层铸造,而后套合。现仅存底部四层每层高。</p> <p class="ql-block">自第四级开始塔体四面各开一拱形门,并有纹饰出现。以下三级均铸有捐款者的姓名、籍贯及铸造者 。</p> <p class="ql-block">岱山主体建筑天贶殿,“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p><p class="ql-block">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现存天贶殿应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1984年重塑)。</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里尤为珍贵的是绘于宋代的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寓意着泰山神的出巡回銮,这是描绘宋真宗当年封禅泰山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宋代的艺术和美学风格。它不仅是一幅描绘历史事件的画作,也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通过壁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对泰山神的崇仰之情,以及古代建筑和绘画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乾隆题诗碑亭。</p> <p class="ql-block">北宋兖州信众捐铸的铁桶,又称“门海”,“吉祥缸”,盛满水用于建筑防火。</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山西信众为供奉碧霞元君捐款铸造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p> <p class="ql-block">仁安门。</p> <p class="ql-block">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p> <p class="ql-block">岱庙正门-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玲珑坊),建于清康熙年间。</p> <p class="ql-block">遥参坊,双龙池。</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行宫。</p> <p class="ql-block">因为凌晨下车即开始登山,沿途一些景点都在浓浓夜色中经过,“不识庐山真面目”。逛完岱庙,便以岱宗坊为起点,沿着传统的红门路线,把遗漏的地方补游一下。</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始建无考,原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会馆。1983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内倒座戏台。</p> <p class="ql-block">庙东院有古柏一株,墙外碣书“汉柏第一”。</p> <p class="ql-block">“一天门”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p> <p class="ql-block">“孔子登临处”坊</p> <p class="ql-block">“天阶”坊。</p> <p class="ql-block">红门宫因到时已过时间,大门紧闭,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红门,凌晨登山经过此门,一片漆黑,啥也看不清,这次算是看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次日赴济南,利用开车前的一个多小时,赶去又一处国保单位-“敕建护国灵应宫”。这所道观是泰山奶奶的行宫,泰山奶奶庙有三座,上庙是泰山顶碧霞祠,中庙是红门宫,下庙就是这所灵应宫。</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年间(1506—1521)泰安城西南创建灵应宫,为北京咸侯宫的香火院,旧称天仙祠,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明神宗颁敕对其进行拓建形成现今南到山门、北至宫后门、东到东更道、西至西更道的规模,并赐额“灵应宫”。</p> <p class="ql-block">清代重修。民国五年(1916)遭回禄之灾,大部分建筑物及铜像焚坏,仅存有南山门、钟楼、铜阙、正殿、北斗台与禅房等。</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重建的钟楼,内原有铜钟一口,1972年移至岱庙。</p> <p class="ql-block">崇台。原先崇台之上设有铜亭一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于岱顶碧霞祠,后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被移至泰城遥参亭,至顺治五年(1648),铜亭又被移至灵应宫内。为更好地保存这一古物,在灵应宫内放置了320多年的铜亭于1972年被移至岱庙。</p> <p class="ql-block">正殿。</p> <p class="ql-block">禅房。</p> <p class="ql-block">逛完灵应宫,这次泰山之行就算结束了。这次真是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行,短十几个小时,既不从容,也遗漏甚多,留下了诸多遗憾。看来有必要重游泰安一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