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矾硫李见古碑考释

李良根艺

<p class="ql-block">高广岳  官庄街道东矾硫村南,青杨河支流南沟之阳的田野,有一幢明万历四十年立的墓碑,东矾硫李氏称之为“祖宗碑”。该碑自始立、毁弃、复立、史料发掘阶段,经历多次巧合,堪称传奇。该碑文字精练,文采飞扬,是章丘民间优秀的明朝墓碑之一,有较大的文学史料价值。  东矾硫村,是济南市最东边的一个村庄,明初建村,曾用名“东番留”“藩六”“礬硫”,明清属章丘县东锦乡,后因当地出产矾土和硫黄,就改以东矾硫为名了,2018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村中以李、宫两大家族为主流,自清康熙年后,李、宫两大家族以农耕为基础,以经商为业,分别创立李氏“太和堂”和宫氏“五福堂”,至民国中期,近百年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特别是李氏“太和堂”自清同治五年(1866)创立后,携地理、地利之便宜,广开酒店、银号、当铺、药铺、杂货铺等,日进斗金,成为章丘东南山区富甲一方的大户,“太和堂”堂号也久负盛名,成为老字号。  2021年10月23日,适逢东矾硫村李良根艺馆吉日开馆,我同几位章丘文史专家前往。李良者,李氏“太和堂”后人,济南市非遗传承人、山东根艺大师、章丘名匠,区政协委员,以传承乡村文化、保护历史古迹闻名乡里。他自筹资金,修缮了“太和堂”故居,收集古时旧物,办起了民俗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以传承乡村文化为己任。博物馆展品有一份手抄《李见、王孺人碑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详细询问李良馆长,初略了解了碑刻的来由。碑刻系东矾硫李氏村民口中所称的“祖宗碑”,碑在村南、南沟之阳的李氏茔地。自明万历四十年立碑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三百五十年,无论李氏家族兴衰沉浮,碑刻一直立在李氏祖茔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碑便不知所踪,亦无人问津。二〇〇五年秋,李良寻枯树根于南沟中,在村南五百余米的石板桥下,恰巧发现了该碑,欣喜若狂,邀村中壮汉数名,抬到手推车上运回家中保护起来。二〇〇六年清明,李氏重修祖茔,李良毫不犹豫将碑贡献出来,族人重立于李氏祖茔之中,并抄录碑文以存。碑失近四十年后,又让碑主后人李良觅得,此真乃一奇。听罢李良简介,前章丘博物馆宁荫堂馆长从车内取了拓碑工具,我们直奔李氏先茔而去。碑已经砌筑保护起来,碑高110厘米,宽50厘米,碑阳文字清晰,碑阴文字有些模糊。后经对照拓片、手抄件识读,碑文内容如下:  碑阳:  李公讳见  生于嘉靖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初一日,享年八十六岁。  王孺人  生于嘉靖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卒于万历三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五岁。  碑阴:  孺人生于上门巨室之族,而适于李君良善之家,亦其故也,乃享春秋七十有五焉,不幸以疾卒。于万历三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奉柩葬于祖莹之正南,离三百余步焉,亦山水盘桓之胜景也。  孺人自幼有懿德、性赋温柔。及事李君称合,好效孟梁故事,相敬如宾,每食必举案齐眉;闺门严肃、言笑不闻于外;奉舅姑执妇道,竞竞无敢火坠;处妯娌以和,待宗祖以顺,家庭内外莫不称贤能。李君有一善郎,成之有纤瑕,郎规之,以故德重里闾,名高月旦,治家者以勤俭,训子者以黾勉,俱各悬孺人之望,日有成就,乃乡里族党称妇顺。  孺人卒之日,命子妇罗列曰:男子当光前耀后,母自馁;女子当主中馈、无攸遂,勿干预外事,此可求为法,宜时忆之。言毕虽冥然而逝去。  孺人者,虽决绝弗乱,倘所谓女尧舜,非也。其闺门懿范不可胜记。此特举其行以为志,从而为铭:  我孺人兮女中之奇,  河洲淑德兮今古同辉。  既彰妇顺兮又端母仪,  惟此女兮士载生辉。  我后昆兮兰桂芬菲,  簪缨世系兮共水木兴。  章邑东锦平流院廪生高慎吾三畏撰文  万历四十年  碑文介绍了墓主的基本信息,更是浓墨重彩地叙述了王孺人的一生。孺人本是明清时期封赠给七品或从七品官员之母、妻室的封号,后渐变为对女性亡者的一种尊称,脱离了封赠制度的本意。因墓主李见未有功名仕途,故其妻王氏,即属于这种情况。王孺人生于上门巨室,据村中相关资料载,王孺人是东矾硫北李家疃村王氏家族的大家闺秀,家教严谨,有懿德,性赋温柔。李家疃王氏始迁自章丘相公庄王氏,王氏属于章邑大族。王孺人嫁到李家之后,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孺人治家有方、明理贤淑、德重里闾,虽非女中尧舜,但闺中懿范不可胜记也,把孺人里系、女道、妇道、妻道、母道,用词精准娓娓道来,以六句九字铭做为墓志的点晴之笔。整篇碑文叙事简洁,文字精练,褒美之词溢于其中,是墓志铭中的佳作。碑文的撰写者为章邑东锦平流院廪生高慎吾三畏,时间为万历四十年(1612)。  此奇事本应告一段落了,可是第二奇又接续上了。适普集街道池子头村高氏续修家谱,编写村史,广泛征集资料,本人又恰恰参与其中,对高氏家族谱系、村庄演变史略有些了解,碑文的撰写者姓名、里籍、时间等关键信息,无不与池子头高氏有关系。通过查询康熙、乾隆年间的高氏谱系,经比对核实,池子头村的一些谜团也逐一明朗:池子头村建村时间无考,池子头村高氏于明永乐二年自枣强迁居绣惠大夫庄后,二世祖庆甫公又析居现池子头村黄石泉畔,村人辈辈口传村名是平流源或平流园,抑或平柳园,从未有平流院之说,碑刻的发现,证明古村名为平流院。平流院何时改名池子头村呢?碑刻时间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年,碑记为平流院;池子头村名最早岀现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氏始修甲子年谱系》中,村庄更名应在这七十二年内。池子头高氏在这七十余年中,相继中进士一名,举人三名,生员四十三名,成为四邻八庄耕读传家的模范。村庄改名时间范围如准确些,应该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池子头高氏十世高运高中进士后,时平流院村中原住居民安、潘二姓因无后消失,高氏正值人丁兴旺、科举文运之盛时,借村中砚池泉(俗称黄石泉子,咸丰九年又改砚池泉为翰墨池)之吉,遂称池子头。碑文撰写者高三畏,字慎吾,文采斐然,是明朝廪膳生员,池子头高氏三支九世祖,生活于明万历年间至清朝初期。高三畏及其族弟高三极,族侄高运(高三极子)皆是当时高氏家族的杰岀者。高三极(字元复),好学上进,急公好义,崇桢年间,粮食歉收,他屡代乡里族人代交官税,不求回报,祀乡贤。清道光《章邱县志人物》载:敦孝友,正学士,尤以施财周急为务。崇桢间屡值岁歉,每为乡族完官税,无德色。既没,淄川高珩为之传,祀乡贤,欶封文林郎。在清朝逝后享祀乡贤祠,是一种荣耀,非贤者不能入。连康熙朝礼部侍郎高珩都为他写了传记,足见其贤。高三极之子高运(字上子),高中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进士。  这块跨越了四百余年的古碑刻,不经意地给我们揭开了一段未知的历史。就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李良寻得祖先古碑,余寻得村史谱系史料,正本清源,真奇事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