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成为名医的四位大家,太励志了!

文茜131419

<p class="ql-block">“中医从业者在古代,叫郎中或者大夫。郎中,是1800年前南宋一个叫洪迈的官员叫起头的。</p><p class="ql-block">此人是当年的开国公,也是国策顾问(光禄大夫),他写了一本《夷坚志》,专门写志怪内容,在书里他直接把当年的医生叫成了郎中。</p><p class="ql-block">看来南方的封建士大夫的心中,中医们的地位还是没什么提升,洪迈这个公众人物在志怪书中这么一叫,似乎让人看中了某些士大夫眼中的傲慢。</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反的是,之前的北宋,却十分尊重中医,还设置了官阶,称中医从业者们为大夫,这一下就把中医的地位提高了不少,这个叫法后世也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虽说上神农尝本草,黄帝制内经,汉有仲景著伤寒,后有帝王集验方。说实话,中医这个行当在古代地位总体还是不高,尤其是在民间,没有官阶的中医们,常被人称之为江湖郎中,还时不时的让人想起招摇撞骗。</p><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中医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深不可测。不过到了明朝,中医郎中则广为人民所接受和尊重,历代名医也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古代,凡是有几滴墨水的人,无不是以考取功名为人生奋斗目标,相对之下,学中医当医生这个选择会变得更加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但历代名医几无文盲,个个有才,为什么他们放着功名不考也不要,半路出家学中医呢?</p><p class="ql-block">盘点四个名医,让人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有人会问,仲景做着好好的南阳太守不想着天天上位,为什么学医?显然不是不务正业,是当年东汉末年,战争与瘟疫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创伤,他自己家也因此死了三分之二人。可恨的是,没多少人重视医药,而政客们却沉迷于“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行医之人又平庸无能,张仲景批评他们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三部不参,九候不分。想想自己家都三剩一了,再不管就没有人,在这种情况张仲景才愤而习医。</p><p class="ql-block">尽管张仲景学医,但有济世救人,拯救社会疾苦的远大理想,为学医之人树立了杰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他在《伤寒论》一书中开创“理法方药”之先河,首次为中医建立起六经辨证体系。</p><p class="ql-block">此书成为中医经典已传承一千多年,是历代名医必读之书,也是成就很多名医之书。</p><p class="ql-block">我们如今依然还能在《伤寒论》序言的字里行间,看到他铿锵有力的理想宣言,成为无数习医者一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而他也成为汉代以后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者,被后世誉为”医圣“。</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是个神童,7岁识一千字,每天能背千字文,从小被器重,前途无量。可就这么一个人怎么就去学医了呢?</p><p class="ql-block">虽然史书说得他很光鲜,却也一个苦难的孩子,小的时候得了伤寒,看了非常多的医生,看不好,耗尽了家产。于是“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从小就立下了发展中医事业的理想。</p><p class="ql-block">他有官不做,有着坚定的追求,苦心钻研医学,采尝草药,成为唐代医学史上一名巨匠,其所著医书对中医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黄元御学医当初因为庸医医坏了他的眼睛,废了他的功名才愤而习医。</p><p class="ql-block">他当年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本以为遍览经史著作,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命运捉弄,庸医却把他的左眼医坏了,当官的希望没有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和发奋学习的劲头,印正了“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这话,开开启了他高能的济世之道。成为康乾盛世中医界一颗耀眼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1895年的他还是清朝的举人,本是风华正茂,大把前途的人,却转行去学医了呢?二件事影响了他走向了名医之路。</p><p class="ql-block">第一件,他十六岁的时候,他父亲病了,肚子拉个不停,都拉到“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坠”那种快死状态,没有医生看得好。最后有个叫赵云泉的中医一剂稳住,再剂好得差不多。一番操作让本来就是中医爱好者的曹颖甫惊呆了,十分崇敬中医之道。</p><p class="ql-block">第二件,曹颖甫从去金陵赶考的途中生病。同行的人中有人略知医方,每日以藿香、佩兰进药,汗出而热不退。等他到了金陵的时候,病就严重了。恰好当时他的表伯陈葆厚先生来到,一番把脉诊断之后,开了一些药方给他吃就好了。</p><p class="ql-block">本来是个中医爱好者,被这么折服,加上正是清末民初的乱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他产生了救世之志。</p><p class="ql-block">于是曹颖甫放弃了科举考试,一生致力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成为响彻晚清和民国的经方家,还收了名医秦伯为徒。</p><p class="ql-block">中医杏坛,无数名医辈出,有人因为疾病愤而习医,有人为济世而奋斗,无论如何,在他们都有坚定的毕生追求,这是四大名医即使是半路出家,自学中医也能成为大器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向这些推进中医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