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和侬智高:为你揭开宾州一角鲜为人知的迷雾

吴刚摘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狄青和侬智高:为你揭开宾州一角鲜为人知的迷雾</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4月8日 作者:吴 华</div> 细抠史料,透过如烟的帷幕,你会发现,千年古城宾州(今广西宾阳县),绝不是浪得虚名,在狄青征南的众多事件中,宾州是关键的历史现场。在尘封千年历史中占有厚重的一页,不应被历史掩没,也不应被后人遗忘。绕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史迹,一些蕴藏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应该需要我们去捋一捋。比如:<div><br>狄青一生的辉煌顶点在哪里?为何狄青征南让宾州闻名于世?</div><div><br>侬智高为何在宾州葬父?据说狄青攻陷邕州后很少搜到侬军的财宝,那么,侬智高在宾阳天柱山到底有没有留下藏宝洞?</div><div><br>为何狄青和侬智高两军对垒较量,并不是侬智高倚仗的昆仑关天险,而是归仁铺?</div><div><br>宋朝杨家将的第三代后人杨文广为何与宾阳结缘最后连升四级?</div><div><br>狄青那把“屈刀”为何留在宾阳900多年?因何又没有了踪迹?</div><div><br>为何苏缄原本就在宾州被降九品小官,后来却成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你知道宾州太守、廖平两圩的来历吗?</div><div><br>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历史人文印记,来解开未解之谜,来回味他们在宾阳曾经留下的足迹,寻觅他们那曾经的沧桑和辉煌,并为你揭开一角鲜为人知的迷雾。</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侬智高在天柱山葬父</h1><div><br></div>距今宾阳县城8公里处,有一个天柱寨又称天柱山,山高海拔669米,山顶平旷似跑马场。该山山势又高又险,和对面武岭山遥呼相应,中间夹着一条千年古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通往邕州(南宁)昆仑关的一道险隘关口。</div> 相传侬智高其父侬存福被异邦交趾李朝杀害,李朝还下令将侬存福的头颅砍下后装到盒子里,派人快马加鞭送给正在北上赶考的侬智高。当时侬智高赴京赶考正走到宾州辖境之内。接到父亲带血的头颅时,侬智高强压住心中的悲痛和怒火,草草地将父亲头颅就近安葬在宾州天柱山脚下(据说此墓在70年代初的造田运动中被当地生产队挖掉了)。<div><br>因为父亲头颅葬在天柱山,即父坟在宾州,所以侬智高对天柱山敬重有加。相传他曾驻兵天柱山,在山上跑马练兵,准备迎战狄青,今宾阳天柱山上仍有侬智高练兵遗址頺恒残存。相传还有侬智高在天柱山藏宝洞一说,后来很多人曾多次到山上寻宝,不是迷路就是失踪,连洞口都找不到,始终找不到任何财宝。如今,一条六宾高速公路从山旁穿过。山下是美丽乡村武岭村。</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侬智高为何起兵称帝</h1><div><br></div>这段历史从狄青征南说起。从史料得知,1049年9月,广源州(治今越南广渊)侬智高据安德州(今广西那坡东南)起兵反宋。<br>侬智高受部族首领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学习武功,学带兵打仗。成年后,勤奋的侬智高武功盖世,精骑射善剑道,而且作战凶狠狡诈。他带的步兵十分强悍,善于利用地形之便,且排兵布阵奇特,用兵时将持标枪大盾的“标牌军”排列在前,作战时盾牌和标枪互相配合,形成一座城堡似的标牌阵,攻守兼备,气势甚锐。侬智高先后攻陷12州县,割据了广西半壁自立,并占邕州(今南宁)称帝。<br></div> 侬智高敢于自立称帝,除多种复杂因素外,与打了不少胜仗有极大关系。每与两广军队激战,他都显得极其强悍。他带出来的兵,本属南蛮之地,是一支凶猛的山地武装。这支部队的兵大多民风彪悍,素有狼兵传统,打起仗来勇猛过人。其身边又有军师黄全昌(南宁万秀人氏)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两兄弟助力,打起仗来经常屡战屡胜,宋军声望受损,士气低落,萎靡不振,以至侬智高完全不把朝廷官兵放在眼里。<div><br>不久,闻宋廷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大兵南征,侬智高对北宋名将狄青早有所闻,不敢大意,于是设“两关三寨”为天险,妄图阻北宋大军。两关指昆仑关和古漏关(今思陇镇),三寨为天柱寨、莫家寨和宾州城东南的武陵马头寨,其中天柱山被侬智高视为邕州的第一道防线。</div><div><br>侬智高将重兵布在昆仑关准备利用险关迎候。这还不算,他认为天柱山隘口为昆仑关门户。于是派人驻守天柱山,窥视宾州方向的情况并随时向他报告,以阻挡朝廷大军进攻昆仑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北宋名将狄青征南在宾州</h1></div>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其实是一位农家子弟出身的传奇人物。<br>狄青年少时,哥哥因打伤村夫冒犯刑律,衙役抓人时,哥哥是家中顶梁柱,16岁的狄青,当时已练得一身武艺,更兼身材魁梧,毅然决定替兄顶罪(北宋可代罪)。在发配充军中,代罪之人需脸上剌字,从此脸上有一块永久的黑疤。<div><br>但有志向的狄青毫不在气馁,充军后成养马小兵。但他苦练骑马与射箭,更兼发奋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作为一个被黥面的小兵,他打仗时如刀口舔血,每战必冲锋陷阵,大小二十五战,全身有八处箭伤。靠累累战功,最终获得选拔。此后的狄青,打了一副铜面具,每上战场,常在披散的长发下,带着独特的面具所向披靡,屡建奇功。范仲淹把他惊为奇才,对他欣赏有加,官位做到了北宋掌管国家统领军权的枢密使。</div><div><br>北宋时以昆仑关为界,将广西分为东北、西南两个板块管理,县城南30公里的昆仑关,更是统摄广西的重要工事,古代沟通广西南北方的陆路通道大都经过昆仑关。</div><div><br>这个时候,适逢侬智高把两广搅得天翻地覆,两广的朝廷官兵每与侬智高军交战均不堪一战,连吃败阵,死伤惨重,军心动摇。</div><div><br>1052年12月,狄青受命统帅步兵、骑兵2万余人征南,联合广西的地方官孙沔、余靖所部一起清剿侬智高。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但朝廷破例行事。狄青选的副将是杨文广,杨文广作为先锋是和狄青曾一起在西北打西夏,彼此熟悉。杨文广率京师禁军四千多人随狄青出发。杨文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第三代传人,他带的兵多是善战的青州骑兵。</div><div><br>据说狄青大军行至长沙,便下了一道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向侬智高部队开战。但驻守在宾州城里的广西兵马钤钤辖(相当于广西临时战区司令)陈曙和他的副手苏缄等人,却率8000步兵袭击侬军占据的昆仑关,并在金城驿(今五塘)被侬军打得惨败,下将校袁用等人逃跑。</div><div><br>史料上说,因为陈曙在五塘被侬军打得惨败,当年狄青于次年正月率大部队进抵宾州城下后,首先将昆仑关兵败逃回,擅自出战的主将陈曙等三十二名将校的罪状一一列出,命人绑出辕门斩首示众。</div><div><br>善用军者必先善治军。狄青临战先明军纪,个人认为此事多少也是情有可原。</div><div><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名垂青史的英雄在宾州惺惺相惜</h1><div><br></div>不过,陈曙当时是否因贪功出兵?这个说法值得权衡,因为宾州人后来并不认可狄青斩杀陈曙此事,认为陈曙是被狄青错杀。如今从原宾阳太守乡的名称由来可知,据传陈曙为广西桂州(今桂林)太守,当年狄青征讨侬智高时, 陈曙驻守宾州。</div><div><br>此外,苏东坡被贬海南琼州时,曾书抵广西刑獄曹子方(曹辅)云:“闲居偶念一事,非吾子方莫可告知者,故崇仪陈侯,忠勇绝世,死非所罪。”这里说陈曙死得冤。可见错杀之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实资料和民众口传为依据的。</div><div><br>天地之间,公道自在人心。传说陈曙在宾州驻守时,多有德政,尤其在太守乡(后人认为陈曙出兵完全是出于无奈,是奉上司余靖(广南西路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后裔余秋里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命才出兵的,由此认为狄青错斩陈曙,故今在原宾阳太守乡设有“陈公庙”,圩外社坛处建“陈崇仪祠”祭祀纪念,并将此地取名太守圩(今属思陇镇)。</div><div><br>此外,陈曙的副将苏缄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侬军围广州时,苏缄作为一文臣,有勇有义,因带兵驰援广州智破侬军有功而破例成为武职。狄青早就知道此事,心中对苏缄一直欣赏不已。狄青处斩主将陈曙时,并没问责苏缄,而是英雄惺惺相惜,只将苏缄降为房州司马(正九品武官)。如果狄青在宾州连苏缄一起处斩,邕州史册就少了壮烈的一页。<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建后的邕州仓西门</div>正是这个苏缄,20多年后,又被朝廷封为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为死守邕州城池,以州兵2800名,抗击8万交趾军敌人(原中国藩属),兵力差距是35:1,苏缄亲自带领军士以神臂弓射杀城外的敌人。坚守42天后,在援军不至,粮尽水干的情况下,燃起事前挖好并堆满燃烧物的大坑,苏缄大呼“吾义不死贼手”, 率全家36人纵入火中壮烈殉国。在这场交趾人的洗劫中,邕城共58000多人无人肯投敌叛变,终被百人一扎地挷着投入邕江惨死。<div><br>这场战斗中邕州5个城门,最惨烈的当属仓西门,敌人屡次架云梯攻城,而拼死扼守仓西门守将侬朝忠,汇同黄天送、陆志定等100人竟是侬智高的旧部。与560名守城将士,挡住了敌人的轮番冲击,仓西门成为最后被攻陷的阵地,再一次印证了侬智高士兵的强悍。</div><div><br> 苏缄一家慷慨赴死的事迹让人闻之热泪盈眶,满门忠烈的民族英雄苏缄,被宋朝封“忠勇公”,在邕州兴宁路金狮巷(即苏缄殉难处)立祠称“苏忠勇祠”,亦称“南宁城隍庙”, 如今,南宁这个城隍庙已重建。</div><div><br>历史上,苏缄精神是邕州城市之魂,其忠于职守,忠于国家的精神千年不缀,成为南宁城市精神的一种传承。<br>五、一代名将狄青在宾州设巧计</div><div><br>《孙威敏征南录》中说狄青为人“谨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狄青从接令征南开始,一路上就思考着, 侬智高连战皆捷,锐气正盛,如何战胜侬智高呢?狄青不愧为征战多年的名将,善于揣测敌人的意图。昆仑关扼守南北往来之要塞,侬智高依靠险要地形的轻敌心态。一路上,狄青精心分析了宋军为什么屡败于侬智高军的原因,找到敌人所倚仗的优势是什么?侬智高的劣势在哪里?从中找到破解的办法。<br></div> 侬智高除军师和手下士兵得力外,传言说其身边还有得力法师,有神灵护佑,十战九胜,两广军队接连作战均败其手下,此般宋朝大军前来也难以取胜。于是,军中一时悲观怕战之风四起。狄青深知此事荒谬,但如何说服平时本就有着迷信习俗的士兵呢?<div><br>为了振奋士气,狄青经过冥思苦想,精心筹谋,战前设计出一套至今仍令人拍案叫绝的作战方案。</div><div><br>一是巧计安军心。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记载了狄青凭借鬼神之力赢取军心民心的故事。说是桂林有一座庙宇,据传该庙祈福最是灵验。于是,战前狄青亲率部队到该庙祈祷称,如果征南能够获胜,那么他撒出去的一百枚铜钱字面都朝上。当狄青将铜钱撒出之后,果然全是字面朝上。于是,全军将士欢声雷动,认为此次征南有神灵相助,军中士气一扫以前的颓废,士兵作战意愿得到极大提振。狄青后来率大军凯旋回师路上,专门召身边的将土到那座庙去揭开那神奇铜钱的谜底,原来这一百枚是特制的铜钱,正反两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字。</div><div><br>二是施用疑兵计。即表面装休整,大张旗鼓地声言休兵10日,以迷惑敌军。时值农历元宵节时前夕,狄青对外宣布:狄青将士与民同乐,让宾州居民与宋军在城内街巷摆起长桌吃饭饮酒,这形成了今日宾阳喝灯酒的习俗。<br></div> 狄青还下令让士兵们以稻草扎成龙形,放火烧竹,在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炮仗般响声中,在宾州全城舞龙大闹元宵,(后人谓炮龙节)营造喜庆祥和气氛。瞒过侬智高的探子,达到袭取昆仑关的目的。<div><br>三是采用余靖的离间计。派邕州金陵镇刚德村人石鉴分别写信给支持侬智高的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让他们不再为侬智高提供粮食和兵马。还专门游说与侬智高关系颇深的结洞酋长黄守陵等,从而孤立侬智高,削弱侬智高的军力。</div><div><br>四是改制兵器。为了对付侬智高坚固盾牌后面的士兵,狄青为侬智高的“标牌军”精心准备了一种特制武器“铁连耒加”。这种根据农民打场的农具而仿制的武器,打在盾牌之后,铁条向下一折,即可击中躲在盾牌后面的敌人,一下破解了盾牌的防护能力。</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两位名将大战归仁铺</h1><div><br></div>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了这次用兵的大致过程,对名将狄青称颂有加。</div><div><br>其实,狄青的大部人马刚到宾州,侬智高派在天柱山的暗哨就潜入宾州城中,观察狄青的一举一动。暗哨探得元宵节狄青声言要休兵10日,并在城中舞龙大闹元宵。马上派人向昆仑关上的侬智高报告朝廷官兵动态。</div><div><br>侬智高收到情况后,误以为狄青的大部人马经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对方在节日期间不会有军事行动,于是放松了戒备,竟然未派重兵把守作为邕州屏障的昆仑关,而是带人回邕州过节渴酒去了。</div><div><br>《梦溪笔谈》也有描述:“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史料说狄青悄悄亲率先锋前阵,从宾州绕道潜行昆仑关东约十华里的佛子坳,经长山驿,在关山堡消灭守军后,大军直抵归仁铺。</div><div><br>归仁铺在哪里?它其实与古代的驿站制度有关,“递铺”为北宋设传送公文的一个地点。《邕宁县志 地理四》记载:“三塘段凡一圩十七村。归仁圩”又载:“三塘驿即古归仁铺”。到清代已把“递铺”改成了“塘”。于是就有了今天南宁的二塘、三塘、四塘、五塘乃至九塘。按地址考证,归仁铺就是今天南宁三塘。</div><div><br>侬智高闻报大惊,亲率军从邕州倾巢而出,在归仁铺迎候宋军。由于侬智高轻敌,形成弃险局面。因此,两军真正的较量并不在昆仑关而是在归仁铺。</div><div><br>尽管失去昆仑关天险,侬智高不愧为南方名将,其士卒穿着红色的衣服,望之如火,气势甚盛。前锋碰撞,战况焦灼,宋前军失势,侬智高军亦蜂拥而追,宋将孙节阵亡,孙沔等皆生惧色。狄青以左右两翼骑兵绕侧后突袭于敌阵后背,形成前后夹击、忽左忽右的冲击。</div><div><br>其实,狄青和侬智高,一个北一个南,两个都是战神名将。侬智高骁勇过人,但在斗智斗谋方面显然不是狄青的对手。<br>随着“铁连耒加”击打侬智高军队盾牌“劈劈啪啪”的声音,侬智高军一下全都懵了,没想到宋军还有这种打法?在归仁铺一战中,北宋骑兵借两侧都是山丘,两路骑兵中路突然杀出,用铁连耒加完胜“标牌”兵而大败侬智高,一举收复邕州等地,从此广南得以平定。</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名迹支撑着宾阳的历史文化底蕴</h1><div><br></div>有人说狄青打仗用的兵器是“神机万胜水龙刀”,一些流传下来的画像上显示狄青手持的武器是双锏,而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是“屈刀”。有史家说象狄青这样亲自领兵上阵厮杀的猛将,基本都标配长短兵器。那么,马战兵器无疑是屈刀,而近战兵器应该是双锏。<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宾州东楼上曾摆放狄青用的屈刀(不是原件)</div>狄青班师回京路过宾州时,宾州州民派代表拜会狄青,强烈要求狄青把他用的那把大力留在宾州东楼上。据老一辈的人说,此刀在宾州曾保存了900多年,可惜于1958年被拿去炼铁了。<div><br>此后,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还在广西各地屯兵1万人。这些留戍的将士中,许多人和当地人通婚定居,繁衍后代。如崇左县的黄姓,就是随狄青南征将领,其部众多来自山东,后黄胜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又如随狄青南下征讨的山东人廖监元。据宾阳廖氏光绪及民国时的族谱记载,宾阳廖姓的开山鼻祖廖监元,当年是狄青的手下大将,大胜侬智高后,手下不少部将被封侯,廖监元也被封为千户侯,带兵驻扎于宾州城南的塘来山口。后人称此驻地为廖寨。为纪念廖监元的功德,宾州人便将周边几十里地通称为廖平地,并将当地一个小圩市称为廖平圩。今国家在该地建有廖平农场(即今日的黎塘监狱)。</div><div><br>平定侬智高之乱,狄青擢升为枢密使。有人说狄青与岳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出身小兵、武功高强,都战功卓著,都官拜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然而英雄未路,最是可歌可泣。两人都遭一些朝臣蔑视加上无道昏君猜忌而难逃厄运。只不过一个被赐死而自缢身亡,一个死于惊吓抑郁之中。但历史自有公论,两人最终都名垂青史。</div><div><br>而跟随狄青征剿的杨文广得狄青提携,连升四级奉命镇守广西,出任广西钤辖,兼知宜(今宜山)、邕二州,后为步军都虞候,即步军的高级将领,官位超过祖父杨业、父亲杨延昭。<br>邕州知州陶弼为表彰狄青等人收复邕州之功,在狄青当年屯兵处的望仙坡(今南宁市人民公园内)为平蛮三将狄青、孙沔、余靖建“三公亭”(后增祀苏缄、王守仁、莽吉图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建镇宁炮台将其拆除。</div><div><br>历史烟云早已冉冉远去,作为历史事件现场的宾阳,不缺登台的大戏,也不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狄青那把见证历史的大刀,本应给宾阳的历史文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可惜没能保存至今而令人遗憾。但名人留下的足迹依然如繁星般点缀闪光,支撑着宾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