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遗址侧面,建筑已经翻新,仍然作为酿酒作坊使用。</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15-23号,为明清时期酿造白酒的作坊遗址,是我国发现的古代大型酿酒遗址"前店后坊"布局的唯一实例和白酒酿造工艺的一部无字史书,堪称中国白酒第一坊。1998年成都全兴酒厂改建厂房时,于曲酒生产车间发现。遗址已发现面积约1700平方米,发掘面积近280平方米,揭露的遗址包括晾堂3座、酒窖8口、炉灶4座、灰坑4个及路基、木桩、酿酒设备基座等。经考证,水井街酒坊遗址蒸馏酒酿造起始年代不晚于元末明初,距今600余年。遗址揭示了明清时期酿酒工艺的全过程,从地层叠压堆积和器物的类型学排序上可证明自明、清、民国至当代从未间断生产。</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0年一月十一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遗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四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街道水井坊社区水井街15—23号,毗邻九眼桥。遗址面积约1700平方米,遗迹现象包括晾堂3处、酒窖8口、灶炕4座、灰坑4个。有蒸馏器基座、路面(散水)、石条墙基,木柱及柱础等。遗址的年代上限不晚于明代,下限直至近现代。遗址保存了当时“前店后坊”的布局形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酿酒作坊和酒肆并存的唯一实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演进历程,为研究中国蒸馏酒(又称白酒或烧酒)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水井坊博物馆,要买票,必须配有讲解,因为作坊现在还在使用,不能随便参观,而且没有讲解也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排气窗口</p> <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的一天,成都全兴酒厂正进行厂房改建工程,施工人员在车间中部地带开挖到一定深度以后,出现了一处用砖石砌成的圆形遗迹,这一发现引起酒厂领导重视,联想起自开工以来就从地下不断挖出陶瓷杯、碗、盘等器物残片的情况,厂方意识到可能挖出了与酿酒密切相关的文物遗存,遂立即停止施工,通知文物部门进行保护性发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水井街酒坊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陈剑回忆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发掘,终于基本揭开了遗址全貌,陈剑和他的同伴们找到了酿造蒸馏酒所必需的灶、晾堂与酒窖等设备,只有蒸馏器尚未被发现。对基座遗迹解剖后,陈剑惊喜地发现该基座遗迹是在第五层表面平地起建而成,底部石盘以下未挖圹(kuàng,意为墓穴),其性质应与蒸馏冷凝设备相关,因此,它应是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蒸馏设备(即“天锅”)的基座。天锅是中国古代的酿酒设备,历史悠久,起源于辽金时期,下面烧水的锅叫地锅,中间木制装料部分叫甑,上面加冷水凝酒的锅叫天锅。 国内迄今经过科学发掘揭露酿酒设备遗迹种类最齐备、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白酒酿造作坊遗址重见天日。根据遗址内揭露的种类丰富的酿酒遗迹现象和出土的众多饮食器具遗物,可复原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全部流程,堪称白酒酿造工艺的一部无字史书。 有发掘材料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水井街酒坊遗址蒸馏酒酿造起始年代不晚于元末明初,距今600余年,遗址呈现“前店后坊”的平面布局形式。这是国内首例对古代酿酒作坊遗址进行全面揭露的专题性考古发掘,遗址出土遗物众多,尤其是它沿用了600余年的窖群,更是我国现存的十分重要的民族工业遗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因此被誉为“白酒界的兵马俑”。 除了考古发掘成果外,中国科学院的微生物专家们还在水井坊的古代酒糟中分离出了含有“水井坊一号菌”在内的几种独特而优质的酿酒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显示出水井坊酒窖酒糟中的微生物种类几百年来依然存在,应验了“千年窖万年糟”的行业谚语。</p> <p class="ql-block">酒坊模型</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这些设施仍然是使用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前文看到的排气窗口</p> <p class="ql-block">蒸馏器基座</p> <p class="ql-block">古代遗迹和现代生产共存一室,历史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出土遗物中,有一件青花瓷片上刻有“锦(江)春”字样,这块小小瓷片蕴含酒坊遗址身世的重要信息。 据宋人张能臣《酒名记》等文献记载,成都古代名酒中就有“锦江春”这种酒。李白曾有诗句云:“万陶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其之所以名为“锦江春”,是因为它产于成都东门锦江畔之故。因此,成都锦江春酒极可能就是来自水井坊。锦江春酒的存在的时间相当长,元朝人汪沂曾曰“待诏相如苦消渴,烦君为寄锦江春。”说明元代锦江春酒仍在生产,历时数百年而不衰。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现证明,最迟元末明初,成都人已娴熟地运用蒸馏技术酿造白酒了。 明末清初,陕西一王姓客商三代孙承袭祖业,立志完成祖宗遗愿创立酒中名牌,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水井街开设了前店后坊的店,自酿自卖酒水。这种前店后坊的格局,正是当时成都流行的酒业产销模式。这种格局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佐证。从发掘现场看,水井街酒坊遗址剐为前店后坊格局。晾堂、酒窖、炉灶等是后坊的遗迹;在酒坊旁边清理出的街道路面及陶瓷饮食酒具,则是临街酒铺的遗存。 由于紧邻大佛寺,为求吉祥,王姓客商为店铺就取名为“福升全”(即“全身佛”谐音倒用),还用一江之隔的薛涛井水酿制薛涛酒,上市后大获成功,美名远扬。 后来“福升全”在城内繁华的暑袜街开辟分号,名为“全兴成”。新号建成之后,博采当时成都众酒之长,对酒质不断改良,终于创出了一系列名酒,统称为“全兴酒”。</p> <p class="ql-block">酒坊化验室的内景被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还未回填的酒窖</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酒文化源远流长,酒的诞生与发展,与成都城市文明演进相生相随。在距今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生活在新津宝墩、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的古蜀人,已在使用陶质酒具。早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蜀人就开始与酒相伴。 史料中与成都酒相关的记载,最早当属《华阳国志·蜀志》:“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日(曰,译者注)醴,乐日荆,人尚赤,帝称王。”醴酒,即为古蜀国祭祀用的一种去滓清酒。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得天独厚,成都平原历史上农业、手工业发达,为酿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汉代,成都酒和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联系在了一起。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夫妻开设酒肆,成都的酒,滋润了他们的爱情,也成就了他们流传千古的佳话。 到了唐代,成都美酒更与伟大的唐诗轰轰烈烈地相遇了。杜甫两度在成都居住,杜甫“性豪业嗜酒”,成都美酒倾倒了这位“诗圣”,让他的诗兴更加飞扬,甚至还在自己的诗中多次直接点赞成都美酒:“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李商隐奉命出差成都。成都的美酒,还有酒肆里美丽多情的姑娘,都让诗人陶醉,“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岑参生前对成都美酒也是情有独钟:“成都春酒香,且用俸钱沽。”晚唐成都本土诗人雍陶更是对家乡的美酒充满自豪:“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成都的酒楼林立,也让唐代的诗人们印象深刻。杜甫感慨:“东望西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万里桥一路酒家密布,诗人张籍描述说:“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成都的酒,为一代才子们提供了诗性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入口</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古建筑群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江楼古建筑群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望江楼公园内,建于清代,由崇丽阁、浣笺亭、流杯池、清婉室、泉香榭、五云仙馆、薛涛井、吟诗楼、濯锦楼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崇丽阁,又称望江楼,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名取自西晋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高27.9米,以雄浑华丽而著称,成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该古建筑群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民国时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内著名的风景点。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其制作的常用于写小诗酬和的精美小彩笺,人称“薛涛笺”或“浣花笺”,其时有诗赞曰“浣花笺纸桃花色”、“十样鸾笺出益州”。</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古建筑群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棕东社区,望江路街30号,是清代为弘扬文风和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陆续建造的。包含薛涛井、濯锦楼、吟诗楼、崇丽阁、浣笺亭、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清婉室等。崇丽阁又名望江楼,通高27.98米,木构四重檐八角琉璃瓦攒尖顶。阁分四层,上边两层为八角形,下边两层是四方形,层层内收,结构精巧,造型独特。濯锦楼与江面平行,二层,略似船舫,面阔五间,四面墙身饰雕花门窗,建筑玲珑空透,典雅朴素。吟诗楼二层三檐,四角轩敞。崇丽阁集建筑、园林、文化、书法艺术于一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标志。 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江楼古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国家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颁发</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望江楼,四川省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望江楼,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四月四日公布,东城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文物都在文物保护区内,要门票,与园林区分隔开的</p> <p class="ql-block">薛涛墓位于四川省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四川大学校内曾有薛涛墓,被毁。薛涛研究会于1994年内复建,2003年又建墓表。薛涛墓由墓碑、墓体、墓基平台及墓表组成,墓碑上题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墓四周围以石墙,并配以草坪、小桃花、翠竹。薛涛墓主体由墓、墓碑、墓基平台组成,四周有护栏分隔。墓体直径约三米,由三层红砂条石砌成圆形墓基,环墓为一米宽的墓基平台,用石板拼成环墓小路,墓与平台形成一个整体。墓碑正面“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八个大字,由四川省著名书法家刘秉谦先生1994年十月题写。碑背面的“重建薛涛墓碑记”由四川省薛涛研究会副会长刘天文撰写。</p> <p class="ql-block">薛涛纪念馆,原为雷祖庙</p> <p class="ql-block">前方就是崇丽阁,也就是望江楼。</p> <p class="ql-block">薛涛纪念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毁于兵燹,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原为雷祖庙,由成都知府孙濂组织修建,主要供前来等船出川的人祈福出行平安。</p> <p class="ql-block">薛涛塑像</p> <p class="ql-block">内部布置的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南诏奉圣乐</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同治年间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薛涛笺产生于唐代。唐代名笺纸,又名“浣花笺”。亦名“松花笺”、“减样笺”、“红笺”。唐代诗人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元和之初(九世纪初叶),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焉。”又说:“府城(指成都)之南五里有百花潭,支流为一,皆有桥焉。其一王溪,其一薛涛,以纸为业者家其旁。……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也。”从这些记载中可知,“薛涛笺”的形制是红色小幅诗笺,九世纪初造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乃涛设计“命匠人狭小为之”。薛涛笺虽只深红一色,但颜色、花纹甚精巧鲜丽。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宋代发展了胭脂版纸笺也称薛涛笺,用产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的胭脂树花染色。宋人诗曰:“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其美在色”。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陈矩《薛涛井怀古》石刻</p> <p class="ql-block">薛涛纪念馆侧门</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濯锦楼,右边是崇丽阁(望江楼)。</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浣笺亭,右边是薛涛井。</p> <p class="ql-block">薛涛井</p> <p class="ql-block">薛涛井园内还有传为薛涛取水制笺的薛涛井,原名玉女津。井旁立有碑石,上书“薛涛井”三字,为清康熙时成都知府翼应熊的手迹。薛涛晚年曾在住地碧鸡坊自制一种深红色小笺,其色彩绚丽且又精致,世称“薛涛笺”,历代多有仿制。薛涛井井水质甘冽,宜酿酒、烹茶,用来制笺优于江水。因为明代蜀王仿制薛涛笺取水之井,后来便误传为薛涛本人汲取该井水制笺,故名。清代后期在井周围陆续建起浣笺亭、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吟诗楼等纪念建筑,题咏碑刻,匾联甚多。</p> <p class="ql-block">浣笺亭</p> <p class="ql-block">浣笺亭位于薛涛井右侧,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四川布政使方积、成都知府李尧栋所建。咸丰初年,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马长卿等重建。建筑结构为“品”字,正门横匾上刻有“浣笺亭”三个字。该亭实为半亭,与一楹五开间建筑连为一体。亭为攒尖四坡顶,正面的两檐角翼然飞翘,与亭相连接的为五开间悬山式建筑,白墙花窗、朱柱青瓦,整座建筑古朴庄重。大门横匾上的“浣笺亭”三个大字由四川著名书法家赵蕴玉所书,寓意为纪念薛涛浣笺之处,亭内展示有薛涛造纸制笺的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濯锦楼修于1814年,后毁于兵燹,于1898年重建。濯锦楼是成都市望江楼古建筑群之一,建于1888年前后,与望江楼秉承一脉,坐落在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望江公园中。望江楼古建筑群中仅次于崇丽阁的要数濯锦楼了。濯者,洗也。自古以来,成都的织锦业发达,锦工所织之锦在锦江中洗涤,将锦江染得五颜六色,故锦江又名濯锦江。该楼与濯锦江平行而建,故称其为濯锦楼。该楼亦为全木结构,其特色为造型犹如头朝锦城的画舫楼船。该楼三楹两层,四面格门花窗,其门厅之二楼为敞厅,恰似船头观景平台,楼内各柱雕有五彩点金的“二十八星宿”,柱上撑弓为云龙透雕,整座建筑玲珑空透。该楼布局与江岸平行。楼内展示的是公园历代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家具,其中以清代家具居多。楼内仅存的四把明代椅子非常珍贵。屋内的壁画是历史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片断,该图讲的是南唐官至宰相的韩熙载宴请宾客的生活场景,主要是为了给室内展示桌椅营造一种生活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崇丽阁(望江楼)</p> <p class="ql-block">可以登上崇丽阁,一览江景</p> <p class="ql-block">吟诗楼</p> <p class="ql-block">吟诗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是薛涛晚年在成都城西碧鸡坊为吟诗而修建的。原楼早已不存,到清代薛涛井正式成为女诗人纪念之地,故两度在此建吟诗楼,以资凭吊。吟诗楼为砖木结构,一楼三叠,翘角飞檐,四面敞轩,其依江而立,玲珑秀巧,风格别致,颇具江南庭园风韵。风和日丽之时,锦江一片波光云影,令人恍若置身画中。</p> <p class="ql-block">吟诗楼可以攀登,但是要注意不要破坏文物。</p> <p class="ql-block">五云仙馆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马长卿倡议修建,其名分别取义于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中的“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和元稹《寄赠薛涛》中的“别后相思隔水烟,菖莆花发五云高”。五云仙馆是一楹五开间建筑,悬山式山坡青瓦屋顶,白色山墙,木质花格门窗,正面一排五根朱漆廊柱,建筑风格轻盈朴实,庄重明快。</p> <p class="ql-block">流杯池</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正对五云仙馆</p> <p class="ql-block">清婉室</p> <p class="ql-block">清婉室建于1903年,其名取自《诗经》中“清扬婉兮”中“清婉”二字,以称赞薛涛的诗风清扬婉约,雅俗共赏。室内所展示的除原有石刻外,还收集有古代文人墨客对女诗人的文物遗迹的题咏佳作。</p> <p class="ql-block">一些园林内景</p> <p class="ql-block">红墙上一组砖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