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栈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南端,建于1892年,长200米、宽10米,是与青岛同龄的地标建筑,也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1982年,栈桥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信号山在清代的名字一直称“大石山”,是青岛村的所在地,德占时改名为“狄特里希山”,后来,德国人在山上又建立了“信号所”和无线电台。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改名为“神尾山”。1923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信号山,1984年辟为山头公园,并在山上建有三座“火炬式”观景楼,1987年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太平山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海拔150余米,是青岛市区第一高峰。在德占时期,太平山被称为“伊尔梯斯山”,并建有炮台。日占时期,太平山改名为“旭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太平山被定名为现在的名称。太平山是一个山脉兼风景区,其中一座山峰顶部建有青岛电视塔,为国家AAA级景区。青岛中山公园以及青岛动物园均位于山脚下。太平山中央公园建于1986年,现由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青岛山公园、百花苑、汇泉广场7个园区连成。2014年,太平山中央公园曾是青岛世园会五个会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栈桥及回澜阁是百年青岛的美学符号。地处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这里是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之一。百余年间,青岛栈桥于潮涨潮落中,静静注视着身后这座城的变迁与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栈桥,最早以军事专用人工码头的名义诞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力移驻青岛,始在前海搭建一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栈桥,长约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作为海军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国侵略者扩建栈桥,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桥身延长至350米,为利运输,桥面增铺轻便铁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青岛市政当局扩修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面提高0.5米,桥南端增建半圆形防洪堤,堤内建有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使得栈桥自此旖旎为风景之妙,军事用途从此消弭于历史的尘烟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齐名的芮麟,在《栈桥》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这处景点:“灯光照海连连空,浪鼓桥挝任好风。十万人家齐入画,胶州湾在月明中。”他认为自栈桥到汇泉炮台“是市区风景结晶处。凡听松、观涛、卧云、赏月、品花、谈心,无一不宜,无一不妙”。</p> <p class="ql-block">小青岛的名字最早出现于1751年的《灵山卫志》。1898年10月,德国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小青岛这座小岛被德国人称为“阿尔柯纳岛”,并在岛上着手修建灯塔。 1904年,用白色石灰石砌成的高12.5米的八角形灯塔建成并投入使用。1922年青岛回归后,胶澳督办公署将小岛重新命名 为“小青岛”。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小青岛成为日军驻地,并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形成陆连岛。 新中国解放后小青岛被中国海军快艇支队沿用,并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1982年12月25日,海军青岛水警区将该塔交青岛航标区管理。</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小青岛已经被开辟为公园,并对外开放。全岛以栽植黑松为主的基础上,还栽有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观赏植物。小岛南部有一个非常小巧的广场,广场中间立有手抱古琴、目视海面的“琴女”雕塑。小青岛灯塔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8号,东邻鲁迅公园,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遥相呼应,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海军博物馆陆地面积141.1亩,海域面积225亩,1989年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