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涯石</p> <p class="ql-block">天涯石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天涯石南街,天涯石小学西门旁,为粗质沙石,高2.13米,上宽0.48米,下宽1.05米,厚0.27米,距今2400多年。相传为女娲补天时掉落的一块石头,又传是天外飞来的陨石。明代著名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卷下说:“成都有天涯、海角二石……人坐其上则脚肿不能行,至今人不敢践履。”据考证,实为古蜀国“大石文化”遗迹,因成都平原是由断层堆积形成,地上无大石,故当时人们历尽艰辛从偏远山区搬运过来,以示崇拜。</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大石崇拜的产物是支矶石,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wkrit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青羊宫、成都文化公园及周边</a></p> <p class="ql-block">旁边就是天涯石小学西门</p> <p class="ql-block">天涯石传说是天外飞来的陨石,故名天涯石。唐初,骆宾王曾以“地角天涯渺难测”吟咏此石,宋、元、明、清亦有记述。今考证为古蜀国“大石文化”遗迹,距今2400多年。天涯石为粗质红砂石,其全形呈不规则的牙齿状,高2.13米,上宽0.43米,下宽1.05米,厚0.27米。1981年5月19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涯石,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九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天涯石不远就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旁边这条路进去有两个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房子应该是福音医院的遗留</p> <p class="ql-block">恩光堂院内看福音医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恩光堂</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恩光堂是1920年由加拿大海外布道会集资重建的福音堂,1933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由加拿大牧师兼传教士苏继贤(加拿大首任驻华大使苏约翰之父)设计并监工,两楼一底,可容千人,具有德国古典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以金堂淮口硖石用铁水浇铸为基。因为使用了由众多教民捐赠的100万块青砖,所以又被称为“百万砖教堂”。教堂四周,分层排列匀称的窗户,窗户狭长,上部呈椭圆尖形。外部无华丽装饰,峻峭清冷。这座教堂顶部的北端原来还有四层钟楼,内悬合金巨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经亲自登楼敲钟,与万民同庆。</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恩光堂,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五月二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去的时候内部正在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福音医院建筑群包括市二医院制剂楼、四圣祠北街12号四栋民国时期建筑。1892年2月,加拿大人启尔德、斯蒂文森等医生来到成都租用了四圣祠北街12号的民房创办西医诊所,名为四圣祠福音医院,这座诊所式医院,也是川西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1914年,这家医院成为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1949年由解放军晋绥军区民众医院接管,1950年组建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其中的制剂楼修建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建成后一直作为医疗用房使用。福音医院建筑群都具有西方建筑特色,见证了成都近代西医的传播和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福音医院建筑群,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五月二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这栋是市基督教教会旧楼,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内部楼梯</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福音医院建筑群,右侧是恩光堂</p> <p class="ql-block">四圣祠西街40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四圣祠街区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16号,严谷荪书库在这里面,目前不开放,也看不到建筑全貌</p> <p class="ql-block">严谷荪书库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严谷荪书库,别名“贲园书库”,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和平街16号,是著名藏书家严雁峰、严谷荪父子的藏书楼,也是我国西部首屈一指的私家藏书楼,素有“成都的天一阁”之美誉。始建于1914年,历时10年完成,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为典型的砖石结构。楼上嵌着一块隶书横匾,上书“书库”二字,书库内的书架和书柜全由楠木、香樟木制作而成。经过长期积累,藏书达到了30余万卷,经、史、子、集四部皆备,而以奇书、精刻善本、孤本、真迹驰名海外。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寄居于此,完成了《西园雅集图》、《泼墨荷花图》、《杨妃上马图》等作品。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也曾到此翻阅古籍。解放后,严谷荪书库中的藏书由严家捐献给国家,由四川省图书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严谷荪书库(贲园书库),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隆兴街42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后侧</p> <p class="ql-block">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成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邮政局,名为“大清邮政成都分局”,是成都最早的近代企业,并一度与邮驿、文报局、民信局几种通信组织平存。开办之初录用人员门槛很高,“须有相当英文程度,略有簿记学经验,须备有妥实辅保,段有近代思想。”第一年全局仅有员工3人,分别负责襄助局长,窗口服务和投递工作。原为平房,曾两度被大火焚毁。此楼修建于1935年至1937年,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中国建筑师叶溶清设计监造,酬金高达建筑总费用的15%,木料全部选用珍贵木材,有楠木,红松等,所有红瓦从汉口购置,奠基基石是龙泉驿坚硬石条,红瓦与红瓦之间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串联,是成都时间最早、保存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西式建筑之一,平瓦、铁窗、木结构防腐处理等在成都都是第一次使用。见证了成都邮政从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再到人民邮电的三个发展时期。</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位于暑袜北一街25号附1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成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邮政局,名为“大清邮政成都分局”,是成都最早的近代企业,原为平房,曾两度被大火焚毁。此楼修建于1935年至1937年,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中国建筑师叶溶清设计监造,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是成都时间最早、保存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西式建筑之一,平瓦、铁窗、木结构防腐处理等在成都都是第一次使用。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对面是网红打卡点熊猫邮局</p> <p class="ql-block">春熙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会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总府社区锦华馆街东口,位于春熙路步行街内。民国15年(1926年)由美国传教士谢安道等人筹资修建,会所坐西向东,面积约1354平方米,高11.96米,为砖木结构,其建筑主体完整保存至今,把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经典建筑风格有机融为一体,中西合璧,交相辉映,既有中国传统的回廊、屋檐,又有西方风范的塔楼、礼拜堂,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古建筑,为研究成都中西结合风格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俗称锦华馆,始建于1910年,1925年落成。初期由传教士霍德进、谢安道、陶维新及中国人杨少荃、杨国屏、杨法三等人发起创立,主要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开办学校,提倡体育、德育、科学,并得到英国科学家韦纲卿所捐赠的大批科学仪器。1911年,由士绅83人联名提议,经四川省议会批准,拨给科甲巷前司法署空地一块,永作固定会址。整体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由两栋上海式骑楼连接而成。整体设计根据成都地区气候特点,综合考虑避雨防晒等诸多元素,并结合商业经营需要构筑而成。该建筑具有欧式拱桥样的青砖骑墙,欧式复古大门和过街廊道,以及华丽的彩绘玻璃与浮雕。该建筑2007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基督教建筑,但是中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铜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总府社区春熙路街北段南端路口,处于春熙路的中心。1927年始建,初为立像。1945年9月,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教授设计改建为坐像。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没看到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的地面有玻璃,下面就是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p> <p class="ql-block">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江南馆街北侧,占地约1222平方米,以唐、宋时期的街道、房屋遗址和排水设施为主体构成。有铺砖路4条、泥土支路4条、房屋遗址21座、大小排水渠16条,还出土有大量瓷器、陶器、骨器、钱币等汉、唐、宋时期文物。遗址保护区内揭露的遗迹为南宋时期,以"十"字路口为道路主系统,以"丁"字形地下排水道为排水主系统,相配套多条次道路、次排水道,成棋盘格局,与道路两旁的房屋遗址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活系统。成都在唐宋时期拥有"扬一益二"的美誉,从李白、杜甫的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就能看到当年成都繁华昌盛的景象。遗址内纵横交错长达数十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而在现代化都市中心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唐宋时期主要遗址堪称独一无二,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只有介绍,没看到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与大慈寺相邻。占地约10000平方米,时代约在唐末至南宋时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 12月—2008年10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道路、排水系统、房址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出土遗物主要为瓷器,以本地的青羊宫窑、邛窑的产品为主,也有龙泉窑、定窑系等外地产品。器形以一般生活用具碗、盘、盏等为主,少量陶质建筑材料。此外还出土了与佛教寺院相关的一些器物,如唐代晚期的佛教造像头部,一些佛经石刻的残片等。发掘证实成都在唐末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路和排水系统,部分排水系统甚至还一直延用至宋元时期。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这为研究唐宋时期成都城的格局、变迁、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证资料。 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古街遗迹</p> <p class="ql-block">太古里街区</p> <p class="ql-block">广东会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没看到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广东会馆背面</p> <p class="ql-block">在二层看广东会馆</p> <p class="ql-block">广东会馆侧面</p> <p class="ql-block">广东会馆内部布置</p> <p class="ql-block">广东会馆后侧</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北糠市街字库</p> <p class="ql-block">北糠市街字库</p> <p class="ql-block">北糠市街字库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街而得名,修建于清代中叶,主要功能为焚烧字纸所用。在古代人们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随意丢弃,须在字库塔集中焚化以示敬意。该字库呈六边形平面布置,二重檐阁楼塔体,青灰筒瓦六角攒尖顶,是一座集陶雕和灰塑艺术于一身的特殊建筑物。2001年被列为“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p><p class="ql-block">没看到文保碑,和广东会馆情况一样,都没有市级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字库”二字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也在太古里内,省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大慈寺,四川省人民政府二零零七年六月一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为古寺书“大圣慈寺”(简称大慈寺)。寺院为古典园林式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千亩,壁画千堵,各种佛像1万余尊,为唐、宋时期成都著名的游览胜地,古有“震旦第一丛林”、“壁画之最”的美称。宋、明两次毁于火灾,经重修后规模缩小,现仅存清代修建的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四重殿字。建筑群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1530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面阔7间共35米,进深3间共13.2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藏经楼面阔7间共36米,进深5间共18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其他均为一层。大慈寺是成都地区著名寺庙,历史久远,为研究成都地区的佛教发展史、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位于成都市大慈寺路23号,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历史上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唐玄宗赐名“敕建大圣慈寺”,故名大慈寺。大慈寺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扩建,成为巴蜀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凡九十九院,八千五百区”,西抵今锦江街、江南馆街一带,北至天涯石北街、四圣祠一带,东抵城垣一线,南至东大街,占地千亩,蔚为壮观。大唐玄奘法师曾在此受具足戒,“新罗太子”无相法师曾为此寺“立规制”。大慈寺内曾供奉玄奘顶骨舍利,后移至文殊院收藏。唐宋时期大慈寺为成都文化胜地,寺前不仅有大市集,且为游乐之地,更有“壁画之最”的美称,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慈寺之盛。”苏东坡赞赏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宋、明两次毁于火灾,清初成都全毁,寺亦不存。后经重修后规模缩小,现仅存清代修建的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四重殿宇。</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这片建筑是邱家祠,已经翻新了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邱家祠位于成都市锦江区龙王庙正街28号,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已有140多年历史,建筑为三进四合院,进深约50米,沿中轴线又设天井院落。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邱家祠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代表和样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在维修,没看到市级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尹昌衡公馆背后</p> <p class="ql-block">尹昌衡公馆,现为烧烤店。</p> <p class="ql-block">尹昌衡公馆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王家坝街4号,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约372.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1平方米,为砖木中西结合式,其中八角小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成都几处宅院里唯一保存下来的府邸。 尹昌衡,四川彭县人,辛亥革命功臣。1911年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城内一片混乱。尹昌衡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原川督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1912年,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领兵西征,3个月平定康藏叛乱,改任川边经略使。后被袁世凯骗至北京,以“亏空公款”罪,处以9年徒刑。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从此闲居,著有《止园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尹昌衡公馆,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锦江区人民政府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