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筝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享有“东方钢琴”的美誉</p><ul><li>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它以其优美细腻的音色,别具一格的韵味,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在民族器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广泛流传海内外,深受世人喜爱。</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古筝名称的由来一:</b>分瑟为筝说。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p><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古筝名称的由来二:</b>筝筑同源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li></u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古筝名称的由来三:</b>蒙恬造筝说。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p><p class="ql-block">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是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从古代到现代,由慢板到快板,由抒情到奔放,以及中国民族风格,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它音色甜润、优美: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致,低音浑厚深沉,是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各朝各代古筝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筝为五弦,到了战国末期,为了加宽音域,增加到了十二弦,从汉晋到唐宋这1300多年间,只增加了一根弦。十二弦与十三弦虽只一弦之差,但从五声音阶的定弦原则来看,目的在于加强主音,使实用价值更大。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古筝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朝时,流行的十三弦是在十二弦筝的基础上改进的。唐朝时期,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并存,有了雅俗之分。十二弦筝为雅乐筝(既清商乐),流行于宫廷。十三弦筝为俗乐筝(既燕乐),流行于民间。宋朝时期也是这样沿袭的。到了元、明、清三朝,又出现了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据明朝《明郑世子琴谱》中记载,“周制分用六代乐”解释为:“今宫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然而十三弦筝还在民间广泛流传,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究其原因,是十三弦筝能适应古代筝曲的表现范围,也能使各种演奏技巧发挥充分。十六弦筝大约出现在清朝末期或者民国初期。现代筝弦多为二十一弦,被认定为普及型,也存在二十五弦筝和二十六弦筝。</p>